六一兒童節回憶曾經玩過的那些遊戲,你都玩過哪些呢?


老鷹捉小雞:一個遊離的人當“老鷹”,其他人排成一列,隊首當“母雞”,後面的人抓住前人的衣角,就是“小雞”了。“老鷹”的目標是抓“小雞”,“母雞”要展開與“老鷹”鬥智鬥勇的搏鬥,以保護身後的“小雞”。捉住的“小雞”就“死”了,要等下次遊戲開始,才能再上場。這是一項奔跑強度較大的遊戲,各種角色都要拼命跑,特別是“小雞”要保持不“掉鏈子”,否則就處於完全無保護狀態。

滾鐵環:用鐵絲做一個圈,然後再做一個長柄的鐵鉤子,推著這個鐵絲圈滾著走。鐵鉤子也可以換成一根竹棍或別的,只要能推著鐵圈滾就行。大家排在操場上,看誰滾得快滾得遠。

鬥雞:不需要任何運動器具,把一條腿抬起來,放到另一條大腿上,用手抱著抬起的腳,單腿在地上蹦。玩的時候大家都用抬起的那條腿膝蓋來攻擊別人,可以進行單挑獨鬥,也可以進行集體項目,以腳落地為輸。

鏟駱駝:選一根粗細適中的木棍,把木棍截成8~10釐米長,用刀把木棍一段削成錐形,整個錐體要對稱、光滑,陀螺就做成了。再用布繩做一條鞭子,用布繩纏繞陀螺,突然拉動,陀螺就在地上飛速轉動,為了保持陀螺繼續轉動,要不斷用鞭子抽打。大夥一起玩時,各自把自己的陀螺拿出來,兩人一組用自己的陀螺碰撞對方的陀螺,撞倒為失敗。

拍畫板:有些地方稱“拍紙包”、“拍元寶”、“拍三角”等等,但玩法是一樣的,就是用紙折成厚薄不同的正方形或三角形紙包,扔一個在地上,另一個人也拿出自己的一個用力拍下去,靠產生的風或適當的角度把地上的鏟翻個面,對方的這張就歸你了,否則你的就歸對方了。這個遊戲當年時常會在課間休息和中午的課桌上、地上演繹得人仰馬翻,狼煙四起。


跳繩:女孩們三五成群地蹦著跳著,在一根充滿韌性和彈性的繩子上變換著無窮的花樣。這種遊戲的運動量較大,跳、蹦的動作很多,雙臂也要順勢擺動,還要保持身體平衡。其實男孩子 也跳,現在的孩子也還要玩。

跳山羊:一個人當“山羊”,其他人助跑一段後,撐住“山羊”的背或雙肩,雙腿分開從“山羊”頭上越過。“山羊”會越長越高,先是手撐腳背或小腿,然後手撐膝蓋,再站直。

抓子兒:到河邊挑選指頭大小的石子兒(白色晶瑩剔透的那種最好),一共5粒(也可做成小的沙包)大小相當,誰有這麼一副石子兒,夠叫小夥伴們羨慕的。如果沒有的話,就用瓦片蘸水來磨。那時候真有閒功夫啊,居然能把大大小小形狀不一的碎瓦片兒磨成齊齊整整的圓形。兩人席地而坐,玩時拋起一個石子,按規定抓取地上剩下的,先一次一個,再一次兩個.....我們也用杏仁來抓。


跳房子:地上畫著很多方格,有12格、6格等,然後用算盤珠兒串成一圈,算是跳房子的用具。將算盤珠兒扔在“房子”裡,單腳站立,站進房子,單腳將算盤珠按順序踢進指定格子。

丟沙包:找幾塊小碎布,縫成小口袋,中間裝上細沙再封口,就是沙包了。玩的時候人越多越好,分成兩組,一組站中間,一組分成兩隊分別站兩邊,朝中間這組人身上扔沙包。中間的人若被沙包打中算“死”,直到同伴能用手抓住“打手”扔過來的沙包,一個沙包換一條“人命”,下場者才能夠“起死回生”。

打彈珠:找幾塊小碎布,縫成小口袋,中間裝上細沙再封口,就是沙包了。玩的時候人越多越好,分成兩組,一組站中間,一組分成兩隊分別站兩邊,朝中間這組人身上扔沙包。中間的人若被沙包打中算“死”,直到同伴能用手抓住“打手”扔過來的沙包,一個沙包換一條“人命”,下場者才能夠“起死回生”。玩者多為男孩。在地上摁1—5個小洞,然後從起點將玻璃球滾向指定洞內,以最先完成規定洞數者贏。


吹泡泡:現在孩子玩的泡泡都是直接買,我們那年代 都是自己兌。把洗衣用的肥皂頭用水化開,濃濃的,用小瓶裝著,用細鐵絲做個小圈,或用細竹杆或蘆葦杆蘸著肥皂水吹泡泡,最喜歡站在樓上或高高的地方吹,比著看誰吹得大,肥皂泡在太陽下反射出童年的顏色,五光十色。

翻花繩:手上花式繩一根繩接成一個圈,通過兩隻手變化成各種樣子,有金魚、錢包、各種網狀、一朵花等等,很神奇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