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性侵虐待女兒,這樣的懸疑片竟然來自是枝裕和

說起當代最知名、最具影響力的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無疑是其中之一,在去年這個時候的北京國際電影節,我就曾做過一期關於他的專題節目。當時我提到,是枝裕和其實一直很仰慕咱們臺灣的侯孝賢導演,作品風格也與侯導類似——不求高度戲劇化的處理,而以清新質樸的筆觸描繪生活細節,總能把家長裡短講得蕩氣迴腸。

父親性侵虐待女兒,這樣的懸疑片竟然來自是枝裕和

《海街日記》劇照

而就在最近,一直走溫情家庭風的是枝裕和卻突然轉型,拍了個犯罪懸疑片。有人說這是他幾年來最差的作品,也有人說是枝裕和並未失手,這是一部深刻大膽的突破之作。那至於影片到底質量如何,我們就一起來聊聊看——《第三度嫌疑人》。

父親性侵虐待女兒,這樣的懸疑片竟然來自是枝裕和

電影開篇便是一場殺人戲,而兇手也直接被呈現在觀眾面前——役所廣司飾演的三隅。

父親性侵虐待女兒,這樣的懸疑片竟然來自是枝裕和

三隅是個食品加工廠的工人,三十年前就曾因為殺人入獄,當時法官網開一面沒判他死刑。可誰料,出獄不久他就再次犯案,這次殺掉的是他的老闆。

難道此人天生變態反社會,還是其中另有隱情?

接下來,隨著影片另一位主角重盛的登場,一張撲朔迷離的懸疑之網也漸漸鋪開。

父親性侵虐待女兒,這樣的懸疑片竟然來自是枝裕和

律師重盛由福山雅治飾演

重盛是三隅的辯護律師,也是30年前審理三隅另一起殺人案的法官的兒子。

作為律師,他的職責自然是儘可能幫助委託人減輕刑罰。而在接手此案之後,他很快發現了一個棘手的問題——

嫌犯三隅每次的供述都不一樣。

最初被捕時,他說自己是蓄謀已久的搶劫殺人。

而搶劫殺人在日本可是重罪,如果以此被定罪,很可能被判死刑。所以一般人可能都會爭辯一下,但三隅卻非常配合地全部交代了。

父親性侵虐待女兒,這樣的懸疑片竟然來自是枝裕和

而就在三隅的態度讓重盛一頭霧水的時候,卻突然傳來了他改口翻供的消息。

父親性侵虐待女兒,這樣的懸疑片竟然來自是枝裕和

那如果真的是這樣,三隅的罪名就輕多了。

但問題在於——

如果真的只是受僱於人,這麼重要的信息三隅為什麼一開始不說?

他那句“我覺得那種人被殺活該”什麼意思?死者生前做過什麼?

在毀屍滅跡的時候,三隅又為什麼特意將現場燒成了一個十字架的形狀?

父親性侵虐待女兒,這樣的懸疑片竟然來自是枝裕和

父親性侵虐待女兒,這樣的懸疑片竟然來自是枝裕和

應該說種種跡象都表明,三隅的犯罪動機絕不僅僅是錢。

而隨著調查的深入,重盛還發現他不僅認識死者老婆,跟死者的女兒咲江關係更近。

父親性侵虐待女兒,這樣的懸疑片竟然來自是枝裕和

死者女兒咲江

在法庭上,咲江就公開表示,不希望判處殺害自己父親的兇手死刑。

父親性侵虐待女兒,這樣的懸疑片竟然來自是枝裕和

難道咲江也跟這起兇殺有關?沒錯。

據咲江所說:

她從14歲開始就受到父親的性虐待,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直到她遇到三隅,才重新收穫了父愛般的感情。她認為三隅正是在聽說了自己的悲慘遭遇之後,才決定為她殺掉禽獸父親。

父親性侵虐待女兒,這樣的懸疑片竟然來自是枝裕和

可以想象,這段證詞如果出現在法庭上,三隅肯定不會以搶劫殺人定罪。說不定他還會因此得到陪審團的同情,獲得大幅度減刑。

而私下裡,律師重盛甚至開始懷疑,案發當晚咲江是不是也參與了謀殺。畢竟,死者不太可能單獨地和三隅走到偏僻的案發地點。

父親性侵虐待女兒,這樣的懸疑片竟然來自是枝裕和

重盛想象的案發現場畫面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三隅卻又一次翻供了,並且這次翻得非常徹底——他說咲江在撒謊,自己沒殺人,受死者老婆指使也是編的。

那人究竟是不是三隅殺的呢?他前後三次翻供又是因為什麼?

關於這些問題,大家不妨自己去影院裡尋找答案。

父親性侵虐待女兒,這樣的懸疑片竟然來自是枝裕和

應該說,看完《第三度嫌疑人》你並不會得到一種真相大白的暢快感。

而這也正是它跟一般懸疑片最不一樣的地方。

對於一般懸疑片來說,通常是一開始有個謎圖,通過主角的探索慢慢真相大白。

本片則剛好逆過來,它先拋給觀眾一個真相,但隨著劇情發展這個真相卻變得越來越模糊。

父親性侵虐待女兒,這樣的懸疑片竟然來自是枝裕和

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純粹的真相併不存在。又或者說,真相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從個體的角度來看,片中每個人都只相信自己看到的、自己相信的真相。

電影裡重盛舉了“盲人摸象”的寓言,說的也是人始終把自己看到的一部分當作真相的全貌。

對於死者老婆來說,三隅就是因為錢殺害自己老公的;

父親性侵虐待女兒,這樣的懸疑片竟然來自是枝裕和

對於咲江來說,三隅純粹是因為愛自己,為了給自己復仇才殺掉父親的;

而律師重盛呢,因為也是父親,所以他對三隅和咲江之間類父女的關係產生了移情。他也相信三隅是為了咲江殺人,並且最後一次“自殺式翻供”是為了保護咲江。

因為這樣,咲江就不用在法庭上講出那些關於被性侵的痛苦證詞了。

父親性侵虐待女兒,這樣的懸疑片竟然來自是枝裕和

沒錯,每個人都站在各自的立場上揣測三隅,並以自己的方式對他進行定義。

同樣,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司法部門也並不關心三隅真正的動機。

片中出現的所有律師、檢察官、法官,都有各自的一個預設立場。而他們的工作任務就是在自己的立場,在不違背程序正義的原則下,維持整個體制的運轉。

所以律師即便自己不信,也要選擇對委託人有利的方向;檢察官認為犯罪動機不重要,重要的是“讓犯人面對自身的罪行”。

父親性侵虐待女兒,這樣的懸疑片竟然來自是枝裕和

而至於法官,則在審理時要考慮績效——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審完一定數量的案件;

還要考慮社會風向——30年前三隅殺人被從輕發落是因為那時大家相信“犯罪是社會造成的”,所以家境貧寒、很早父母雙亡的三隅當時就這樣“被認為是情有可原”了。

父親性侵虐待女兒,這樣的懸疑片竟然來自是枝裕和

30年前負責審理三隅殺人案的法官,重盛的父親

就是說,法律有權力通過審判奪取一個人的生命。但這種審判有時候卻不取決於真相與事實,反而受制於各種場外因素。

所以咲江對法庭有這樣一句評價——這裡沒有一個人說的是真話。

父親性侵虐待女兒,這樣的懸疑片竟然來自是枝裕和

這裡有一點不得不提,本片的日文名直譯過來其實是“第三次殺人”。前兩次很好理解,指的就是三十年前和當下三隅進行的兩場謀殺,而第三次在我看來指的則是——三隅,利用有缺陷的日本司法體系,殺掉了自己。

從一開始他極為配合地全部交代,就能看出他一心求死。

所以《第三度嫌疑人》之所以特別,在我看來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了三隅這個人物。

父親性侵虐待女兒,這樣的懸疑片竟然來自是枝裕和

從敘事結構上來說,開場就交代兇手然後不斷探究他為什麼會殺人的電影很多。

比如之前給大家介紹過的2015年的《踏血尋梅》。

而這些電影基本都是一個套路——尋找養成殺人犯的社會時代因子。最後得出的結論也都是外部環境塑造了殺人犯。

父親性侵虐待女兒,這樣的懸疑片竟然來自是枝裕和

《踏血尋梅》劇照

而在《第三度嫌疑人》中,帶著自毀傾向的三隅殺人或許只是為了體驗決定他人生死的快感——30年前他行兇時,警察就找不到任何動機。

但儘管如此,他還是因為種種外部原因被理解,被酌情減刑了。

父親性侵虐待女兒,這樣的懸疑片竟然來自是枝裕和

那透過這樣一位一心求死卻反而被他人、被司法諒解的人物經歷,就不難讀出影片的諷刺意味。所以雖然本片被打上了懸疑片的標籤,但其實真相是什麼並不重要。導演真正想要反問的是,有權確定人生死的司法機關究竟應該以怎樣的態度面對真相? 而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所理解的真相又究竟有幾分真實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