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泉州西街的“美好生活”,是要住下来慢慢品的!

人民日报:泉州西街的“美好生活”,是要住下来慢慢品的!

泉州,是一座乘飞机、坐高铁可以迅速通达世界各地的现代化都市;泉州,也是人们悠闲漫步在古街巷屋檐下,仍能静听开元寺钟声的千年古城。有人说泉州是一座充满活力、与时俱进,却又固执保守、不愿改变的魔幻魅力之城;我说,泉州的美,是要在西街的旧馆驿客栈住下来慢慢品味的。

人民日报:泉州西街的“美好生活”,是要住下来慢慢品的!

西街

泉州最有名的西街,像北京的锣鼓巷、桂林的阳朔、成都的宽窄巷、北海的北部湾老街一样,是一条承载着千年闽南文化的老街。由于禁止机动车驶入,我们拖着行李箱走过这条步行街,这倒让初到泉州的我把一家家商铺、一座座古厝先看个大概。在一个差点错过的小巷口,只见一块小标牌上有四个经过美术设计的异形字:“美好生活”。同行的王教授介绍说,“美好生活”是青年创客们打造的一个品牌,全称是美好生活造物社。团队的领军人物叫郑达真,是位80后美女,也是厦门大学油画专业毕业的才女。出于对家乡、对闽南文化的热爱,她八年前创建了泉州西街第一家民宿性质的青年客栈,沿用了八百多年前“旧馆驿”的名字。摇摇晃晃走过八年,小姑娘硬是坚持下来了,真不容易!郑达真和她的伙伴们从一家小酒馆做起,向着“美好生活”的目标进发,而今已有旧馆驿客栈、美好生活小酒馆、美好生活公益图书馆、芥子书屋、美好生活手工坊、真水闲院茶馆等八家不同业态的店铺分布在西街上。而达真,则有了“西街一姐”的美誉。

人民日报:泉州西街的“美好生活”,是要住下来慢慢品的!

美好生活小酒馆,是酒馆,也是漂流图书馆

王教授边说边带我们走进小巷子。不远处就是“美好生活”旗下的真水闲院茶馆,再往前就是我们入住的“旧馆驿客栈”。

推开客栈古朴的木门,真有一种穿越感:庭院的石阶是旧的,围绕茶桌的竹椅是闽南人的家传物,长方形的天井正洒下阳光来,照耀着小院里郁郁葱葱的芭蕉树、绿藤萝。迎接客人的是一只叫做“海盗”的牧羊犬,一听王教授叫着“海盗,海盗”,再看那毛色黑白相间的犬容,我们都笑了:那家伙的一只眼睛隐藏在黑毛里,恰似戴着一个眼罩。“海盗”懒洋洋地引我们来到二楼客房,房间不大却舒适温馨,阳台上的亭阁摆放着茶具,坐在那儿品茗,即可看到建于唐代的开元寺的东塔,好不惬意。

人民日报:泉州西街的“美好生活”,是要住下来慢慢品的!
人民日报:泉州西街的“美好生活”,是要住下来慢慢品的!人民日报:泉州西街的“美好生活”,是要住下来慢慢品的!

旧馆驿客栈

“西街一姐”是在忙碌中迎接我们的。达真说泉州有很多老屋古厝,她有个心愿,想陆陆续续挖掘整理“世家故事”,不然,这些老屋、故事,会随着岁月流逝彻底消失的。像旧馆驿客栈的屋主陈弈尚、沈瑶珍夫妇,都是泉州知名的教育家。他们海外归来创办华侨学校,教书育人几十载,桃李满天下。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家风濡染,教子有方,儿女们多为教师,陈家成为教育世家,省政府曾授匾“优秀教育世家”。客栈的“瑶珍书房”,就是陈家后人按照母亲的遗愿,为居住的客人留下的。达真说,泉州是古丝绸之路起点,商业氛围浓,文风也盛,重视教育,美好生活造物社旗下就有一家公益图书馆,“咱们去看看我们的图书馆吧。”

回到旧馆驿客栈,晚饭已备好,择菜、做饭的小姑娘叫考拉,也是自愿加入到“美好生活”团队的。下榻这家小客栈几日,发现服务员都是自愿来帮忙的志愿者,没有固定工资,报酬多少并不在意。显然,他们每天都是提前排好班的,我们先后接触到的一水80后、90后就有摄影师苏米、职业医生小松、书店经理彬彬、画家阿龙、国企员工高高、公司老板拉图等,他们跟着达真这个团队“一姐”不离不弃,靠辛勤的付出,向着“美好生活”的理想迈进,也一天天创造着自己的美好生活。

人民日报:泉州西街的“美好生活”,是要住下来慢慢品的!

芥子书屋,小而美的的公益图书室

这天晚上,喧嚣一天的西街终于静下来。我们在月光下散步时,撞见“芥子书屋”。这名字,显然是取“芥子纳须弥”之意吧。小书店有两层,灯火通明。读者在一层借阅、浏览图书,轻声交流;二楼能容纳二三十人的公益图书厅里正放映着电影,年轻人的欢声笑语不时从窗口飘出,融入夜色中弥漫着的桂花香气中。今晚值班的除了经理彬彬外,给她义务帮忙的是万伟龙。这“龙哥”可不是凡人,他是西街乃至鲤城区、泉州市都有名的“妆糕人”。“妆糕人”就类似老北京的“捏面人”,用官方话说,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个年轻的“妆糕人”,和漆艺传人吴东权、木偶冠帽传人王啸波、南音洞箫制作传人杜志阳,曾是郑达真策划的“传承四人展”的主角。身为同代人,郑达真敬佩他们的坚守和执着,她深入挖掘,反复与有关部门沟通,几易策划文案,终于把四位代表人物聚集在一起,于国庆期间举办了四人联展。展览轰动泉州城,泉州市市长也来观展,给予年轻传承人高度评价和支持,称赞郑达真和她的“美好生活”团队为弘扬泉州古城的传统文化做了一件大好事。

达真的旧馆驿客栈,也是我们的客栈,因为这里的经营理念是宾客一家,主人、客人均被称作“舍友”。赶上饭口,“舍友”加双筷子,随时可加入家里的“大锅饭”。满煎糕、醋猪脚、米线糊、老鸭汤,香!

客栈毕竟只是落脚点,我们白天从这里出发,游览唐朝的开元寺双塔,拜谒弘一大师纪念馆,去看飞架在洛阳河上已有近千年历史的古桥,还到几十公里外的永春山中访友。在返回的车上,远远望见旧馆驿柔和的灯光,有一种到家的错觉。

其实不是错觉,是真的到家的感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