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嚴書記”千呼萬喚不出來,“嚴夫人”猶抱琵琶半遮面?

文/馬進彪

為何“嚴書記”千呼萬喚不出來,“嚴夫人”猶抱琵琶半遮面?

5月11日開始傳播的截圖顯示,家長李某不滿老師對她女兒的教育方式,搬出了一個“嚴書記”。李某質問老師:你對嚴書記的女兒說這話是什麼意思!隨後,李某在家長群裡宣稱:老師已經被開除。可見,社會對“嚴書記”如此執著地深度挖掘,其實並不是因為“嚴夫人”的猶抱的猶抱琵琶半遮面,而是因為“嚴書記”的“千呼萬喚不出來”。

此時此刻,“嚴書記”已經成了某種特權的代名詞,在一個不大的地方,這個代名詞就可以呼風喚雨,甚至可以絕然地使一位老師失去工作崗位,而且還可以想象,這位不幸中招的老師,其之後還會面臨更多不確定的危機處境。

為何“嚴書記”千呼萬喚不出來,“嚴夫人”猶抱琵琶半遮面?

顯然,那位背後的“嚴書記”是初始的權力版本,而那位“嚴夫人”已經進化成了權力的2.0版本,在這二者之間,一個是後臺真能咬人的猛虎,另一個則是前臺狐假虎威的“狐”,但這樣的“狐”更有現實的穿透力,有虎在後面盤踞著,其身邊的一切東西都會具有權力的基因,猶如吃了燈油的鼠,也能成為無所不能的仙。

為何“嚴書記”千呼萬喚不出來,“嚴夫人”猶抱琵琶半遮面?

在此事件之後,人們希望“嚴書記出來走兩步”,這樣的公共訴求其實並不為過,因為權力需要監督,而監督就要能看得到。對於是否有“嚴書記”這個人,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事,因為它已是權力的符號和代名詞,換言之,即使是又出了個“鹽書記”或“糖書記”,那人們也要執著地追味溯源,因為不管這些稱呼是什麼味型,最根本的是,人們要看到權力源頭的味型。

因此,對於這件事,當地相關部門也應當出來“走兩步”,一是如果查明確有“嚴書記”此人,那就來個深度徹查,看看到底有沒有違紀情況。二是如果確實不存在“嚴書記”這個人,那也是對社會關切的一種現實回應,因為們對 “嚴書記”的關注,本質上說就是對權力監督的擔心和疑慮,而這樣的回應,恰恰可以消除人們的擔心和疑慮,從這個意義上說,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也不失為一種執政的常態責任,當然,這也是不可忽略的為政義務。然而當地面對這種公共訴求,為何“嚴書記”總是千呼萬喚不出來,“嚴夫人”總是猶抱琵琶半遮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