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看一個離家出走的故事

如果你此刻,

正身在遠離家鄉的另一個城市。

那麼這個“離家出走”的故事,

也許就是你的故事。

我沒有離開家

只是把家帶去了遠方

我自己看完方太講的這個故事,腦海裡最先想起的,是作家龍應臺在《目送》裡的一句輕聲感嘆: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不過,這個故事打動我的地方,倒不是故事本身。

而是方太想要透過這個故事,去嘗試觸達一群人——“城市新移民”

這個群體大多數生於1980年後,伴隨著中國城市化的進程,他們前赴後繼,從鄉村來到城市,從小地方去往大遠方。

在打拼的過程中,無論他們曾經多麼壯懷激烈,總會有那麼一刻,走在城市的摩天大樓下,會心生這樣的愁緒:

故鄉回不去,他鄉沒未來

母親節,看一個離家出走的故事

包括我自己在內,也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

我2008年從老家來到杭州,今年算上去是第10個年頭。

這10年時間裡,我不止一次地問自己:如果回到老家,結果是什麼樣?

想到最後,答案都是一樣的——

回到老家肯定不會很差

但留在這裡,就有可能會更好

因為相比較我老家那種小地方,大城市裡,市場相對會尊重公平競爭,也會認可付出就有收穫。

而且,對我這樣不擅長維護人情關係的人來說,在這裡,至少不用那麼拘謹。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大城市是我的擋箭牌,也是我的保護傘。

再回到方太這個故事本身:

在我印象裡,這是方太過往擔當品牌溝通功能的廣告裡,很特別的一支。

特別的地方在於,它先是在裡面,試圖借“城市新移民”這個群體奮鬥的側影,延伸出一個新的觀點——

我沒有離開家

只是把家帶去了遠方

母親節,看一個離家出走的故事

而抵達這個觀點的路徑,是通過媽媽的寄語來一點點撥開的。

過程中,媽媽的身影鮮少出鏡,幾乎都是以聲音在表演。

在她的絮絮叨叨中,我們能感受這位媽媽身上,有著中國媽媽們身上共通的“兒行千里母擔憂”的那一面。

更多的則是,她和許多媽媽們身上不一樣的那一面。

她渴望孩子留在身邊,但又不會把孩子綁架在身邊。

她鼓勵孩子去遠方,更希望他在遠方,能夠“再長點出息”,有本事,就真正地安個家。

這樣的母子關係設定,讓這個故事,有別於母親節廣告裡,常見的那種“苦情戲”和“感恩情”。

更多的,是上一輩人對下一輩人的激勵和希冀。

另一個特別的地方,是方太還在這個故事裡,設計了一個意象——“磚”。

母親節,看一個離家出走的故事

這其實是個挺冒險的選擇,因為“磚”的直觀感,是具象的,也是堅硬的。

由此它可能會禁錮,或者說會考驗觀眾,對於這個故事的想象和理解。

而同時,只要你願意去想,這塊磚它又是一個多功能的符號。

它像是“城市新移民”們在異鄉為了自己的新家奮鬥時,所必須要去砌出來的一磚一瓦。

也像是遊子們連接故鄉和他鄉之間的一個鄉愁符號。

它彷彿也在提醒,有的人有房子,但卻沒有家。

……

這種多義性,從某種程度上,也會讓方太在社交網絡傳播這支廣告片的時候,有話題延展的空間。

當然,也會有風險。

記得2017年,歌手李劍青出了一張專輯,名叫《仍是異鄉人》。

裡面也不斷吟唱和探討了城市化進程中,那些離鄉青年們種種愁思以及無所依歸的情緒。

製作人李宗盛,也是李劍青的師傅,在談到這張專輯的創作理念時,是這樣說的:

我們並沒有想著怎麼樣去打動人,我們甚至沒有預想發片這個事,我們甚至不能說是在精雕細琢。

我們只是想要探索一個方向,想要探索這個浮躁的世界裡,平凡人的處境,想要為他們,用文學的筆觸,說出他們的故事,就自然的走到了這裡。

對方太來說,今年母親節講的這個故事,或許也是它“想要探索的一個方向”。

它開始把目光,投向了“城市新移民”這個群體。

試圖從城際變遷的接縫中,挖掘出一個群體能夠感知到的故事語言,從而完成一次品牌和人心的對話。

我們無從知曉方太下一步要走往何方。

但至少在這個故事裡,那些身在遠方正在奮鬥的遊子們,能夠從中汲取到一點前行的力量。

因為靠自己雙手組建起來的“家”,每當想起,它會是向下的庇護所,也會是向上的扶搖風。

母親節,看一個離家出走的故事

母親節,看一個離家出走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