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倒計時|中學老師,你的課備好了嗎?

开学倒计时|中学老师,你的课备好了吗?

談談如何備課

文 | 黃玉慧

假期飛逝,開學在即,恐怕很多老師在這個時候都忙著做開學的各種準備了。

也許,有的老師正苦思冥想課堂上用什麼技巧一展風采;有的老師正忙著在網上搜集各種備課資料,如“優秀教案” “優質課件”,以應對學校的檢查;有的老師正埋頭把以往的教案改頭換面……

作為教研員,我們的常規工作是到學校聽課。根據往年的經驗,我們在聽課中經常會發現一些問題。雖然經過了開學前忙忙碌碌的準備,但有些老師在課堂上仍然是“手不釋卷”,一刻也離不開教案、教材。有的老師雖然上課不拿教案,可卻離不開教材,老師上課要說的話、要教的內容,全密密麻麻地寫在教材的空白處。離開教案、教材一些老師在課堂上就無話可說了。這些老師會說,我開學前明明做了充分準備啊,蒐集資料啊,寫教案啊。尤其是剛入職的新教師。其實,在課堂上照本宣科、固守教案、不辨良莠、我行我素、強詞奪理等情況,並不鮮見。為什麼會這樣呢?恐怕還是跟老師對如何備課的認識不到位有關係。我歸納了以下幾方面。

熟悉課文內容是備課的基本功。一次,聽一位老師講俄國作家契訶夫的小說《裝在套子裡的人》,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把 “促狹鬼”說成“捉狹鬼”,老師不但沒有聽出問題,還跟著學生重複“捉狹鬼”。學生閱讀粗枝大葉,馬馬虎虎,因“眼誤”導致“口誤”,老師對學生的“口誤”毫無覺察,也可窺教師教學準備之一斑。教師準備教學不充分,不熟悉課文內容,至少是“不拘小節”,這看似小節的失察,實為影響教學科學性的硬傷,這自然是準備不足所致。熟讀課文,把字詞句搞清楚,該查字典的要認真查,這是基本,此外還要備作者、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相關人物、相關作品、作品解讀、文學知識等等。

不宜準備“標準答案”。某教師給高三學生講評一份複習試卷,在老師講解題目答案中間,學生提出質疑,老師先是搪塞學生說標準答案就是這樣,學生不服,教師便極力給“標準答案”進行“辯解”,引導學生說,你看文中的某某語句可以來支撐這個答案,沒想到學生又接著指出,老師用來支撐答案的語句表達意思根本不合乎邏輯。這下教師有點兒措手不及,開始東拉西扯,顧左右而言他,就是不正面解答學生質疑。學生一直和老師辯論到下課,最終也沒有被教師說服。實際上,學生的兩次質疑確實發現了教學資源中存在的嚴重問題,教師提供的答案實有經不起推敲之點,文本也確有如學生指出的不合邏輯之處。而教師只要認真地讀讀文本,自己把題事先做一遍,就比較容易發現這些問題。因此,這一次師生之間的爭辯看似教學中的偶然事件,但這種結果則是一種必然,教師沒有獨立思考,沒有對自己選擇的教學材料、教學內容進行認真研讀,自然就難以發現材料及試題答案中的問題。準備不足就等於沒有準備,當學生向老師發文提出文本和答案的問題時,老師就會猝不及防,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就既無招架之功,更無應對之力,只好硬逼著學生就範。可見,教學準備一定要精心,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不是寫個教案、蒐集一些學習材料和操作方案就萬事大吉了。教師自己沒有吃透教學內容,對文本內容沒有真正的理解,上課一旦遇到學生“較真”的情況,教師縱使百般解釋,最終也顯得蒼白無力。

多讀相關書籍,增加知識儲備。教師在上課之前也許無法預料學生會提出什麼樣的問題,有什麼樣的觀點,這就要靠平時的語文素養、知識儲備。如果假期裡圍繞下學期要講的課文讀過一些書,積極的儲備一些知識,就可以不變應萬變。這就不是開學前一兩個星期的準備就能做到的。很多名師為什麼課上得好,我們不能只看課上的幾十分鐘,都是日常的讀書積累的結果。語文老師應該讀書,這是老話題,這裡暫且不詳說。

要有問題意識,“遇見”問題形成“預見”。在備課的時候,深入、全面的理解課文是教學的關鍵,教師可以通過自己讀課文中遇到的問題、產生的困惑來體驗、判斷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困惑、需求,並想方設法解決這些“遇見”的問題。這樣的準備實際上是親歷學生學習的過程。找到學生的問題和自己的問題,教學已經成功了一半。對學生學習起點、問題由“遇見”形成“預見”,就是判斷問題產生的原因。先“遇見”問題,知道了學生的痛癢教學才能有的放矢。

多準備幾篇與課文相關的文章。

比如,學生讀《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時總有“恐懼感”,感覺太“亂”,忽東忽西,很難理出其中的頭緒。顯然,學生沒有理清魯迅文章中眾多材料之間的關係。如果教師不假思索,從網上找下,本文“以事感人,以理服人,情自事來,理自情出”“層次分明,由近及遠、逐步深入”等觀點,給學生講上一番,對解決學生問題什麼太大的幫助。如果順著學生的問題思考,不但會破解學生的問題,還會發現魯迅文章所隱含的佈局謀篇的方法。學生所反映的“亂”,實際上是作者的旁徵博引、取材廣泛、表現手法靈活所致。《論雷峰塔的倒掉》中有對雷峰塔由來的介紹、“雷峰夕照”景色的描寫及雷峰塔倒塌的社會新聞的敘述;還有關於白蛇娘娘遇難、玉皇大帝拿辦法海、法海無處可逃只得躲到蟹殼裡的傳說。作者把這些內容巧妙地結合起來,邊敘邊議,不僅行文富於變化,而且內容豐富。可以說,文章“亂”而有序,論證集中。文章緊扣核心話題——雷峰塔該倒不該倒,從不同角度反覆證明雷峰塔應該倒掉。比如從雷峰塔本身腐朽不堪、象徵封建制度這一角度說明其該倒;從被鎮壓者白娘子的角度說,她知恩圖報、有恩有義不該被鎮壓,雷峰塔該倒;而造塔者法海因為嫉妒白娘子的幸福,造塔鎮壓白娘子是居心叵測,說明這個塔是不義之塔,該倒;從玉皇大帝拿辦法海、百姓同情白娘子的態度看,雷峰塔該倒。作者圍繞核心話題從不同角度展開議論,從而全面地論證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愛憎。由此推而廣之,文章中的任何材料都是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側面,直接或間接地為表現主題服務的。教師可以在深度解讀單篇文章的基礎上,研讀一類作品,比如,可以把魯迅的《拿來主義》《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等文章按類比較閱讀,就會發現魯迅文章的某些基本規律。魯迅先生的文章旁徵博引、縱橫捭闔,上下五千年,縱橫幾萬裡——歷史與現實、現實與未來縱橫交錯。魯迅思考問題,常把某一個具體的事件、某一個別的現象作為一個觸點,但絕不是就事論事孤立地進行分析,而是將之放在悠遠的歷史長河中去比較認識,追根溯源;或者置於廣闊的社會背景中進行全面的多視角的審視。他有的是俯視全局的宏大眼界,透視歷史發展走向的深邃目光,燭照人間百態的深刻思考,洞察世間萬象的犀利思想,超出常人的深刻認識。這樣的教學準備,可以一當十。教師可以自信十足地指導學生閱讀魯迅文章,運用魯迅的創作規律教會學生閱讀魯迅的文章,甚至認識魯迅的思維方法,即在歷史的長河中、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中,時空交錯地看待某一事物,統觀其全貌。

用心用力是根本,備好課是功到自然成。教學不當就像醫生給病人開錯藥一樣危害無窮。不深入備課,不知道學生那些地方虧欠,哪些地方已達標,而盲目進補,不僅無益於學生髮展,還損害學生的學習興趣。說了這麼多,其實備好課的根本是用心用力。用心,是獨立思考;用力,是自力更生。上網搜資料,固然省時省力,可是如果僅憑網絡上的資源,東摘西粘,七拼八湊,別人說什麼我就說什麼,這樣無論如何也不能上出優質課。教師要自覺抵制網絡的“侵蝕”,要通過自己獨立思考為教學做充分的準備,這才是負責任的備課,也是一個負責任的老師應該具有的備課狀態。用心、用力的教學準備,讓教師的思考更加成熟深刻、思維更加敏銳靈活,因此,它不僅是教學內容、策略的準備,其實也是思想的準備、教學素養、教學能力的準備,這是在一課一文中磨礪出來的,更是每天一點一滴讀書寫作積累下來的。不能臨時抱佛腳,而是時刻準備著,才是一種最為有力的讓教師教學底氣十足的儲備。

作者

簡介

黃玉慧,女,北京市特級教師,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高中語文教研室主任,北京市語文學科帶頭人,海淀區高中語文學科總督學。

/策劃:李節

/圖片攝影:光明明

ID:ljyuwenqinghua

語文的邊界就是世界的邊界

思想 | 趣味 | 文化 | 理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