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假亂真”的仿古唐三彩,現如今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唐三彩的複製和仿製工藝,在洛陽已有百年的歷史,經過歷代藝人們的研製,唐三彩工藝技術逐步完善,燒製水平也不斷提高,"仿製唐三彩"的工藝技巧和藝術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定高度。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郭愛和先生說,“仿古洛陽唐三彩的美學價值是對先民精湛技術的發掘與再現,也是對人類文化的敬仰與傳承。”

建窯、燒窯是做陶瓷最基本的工序,一個洛陽仿唐三彩製品製造總共十多道工序。

仿唐三彩的胎坯,均為瓷土製成,灰黃色是高嶺土,深色是黏土,白色是長石粉。高嶺土洛陽周圍便有出產,這種土質較為細膩,可塑性強,成型後不易開裂、變形,是製作各種陶器上等的材料。

唐三彩的成型方法主要有雕塑、模製和輪制,這三種製作時常用兩種以上的方法。

如要製作一匹三彩馬,需要把成品分成馬頭、馬身、馬尾、馬腿等幾部分,分別制模後再獨立印坯,然後用泥漿黏接成型。首先對陶泥進行創作修改成型,然後制模,將作品進行分割、翻模。

簡單的造型分割較少,甚至少到只需一、兩件模具。複雜的造型往往需要翻制的模具較多。對於不規則部位還需要有套模,多達十幾件。

仿唐三彩是低溫釉陶器,由氧化焰燒成,採用二次燒成法,分為素燒和釉燒。一件成型的器物需要徹底陰乾才能進行素燒,這樣可以避免高溫燒製過程中胎體變形和開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