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王屋山風景區


王屋山風景區位於河南省西北部的濟源市,東依太行,西接中條,北連太嶽,南臨黃河,是中國九大古代名山之一,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

據中國最早的地理志《禹貢》記載,"以其山形若王者之屋",故稱王屋。主峰天壇山,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祭天之所,幹百年來,一直被視為華夏炎黃子孫大統天下的聖地。譽滿中外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就發生在這裡。

王屋山是一座以道教文化為特色的道教聖地。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是以黃帝、老子學派思想為基礎的"黃老道"發展而來,帶有濃厚的漢民族思想和信仰特色。

仙境,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美麗的王屋山,自然成了道家人物採藥煉丹、修身養性以求得道成仙的理想場所。

唐著名高道司馬承禎在其所著的《上清天宮地府經》中,把天下名山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中王屋山被列為"天下第一洞天",號"小有清虛之天",奠定了王屋山洞天福地的宗旨地位。

王屋山的興盛和道教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相傳軒轅黃帝大統天下之後,於八月十五日在天壇山重會西王母,欲求得道成仙之術,並在此建上訪院,訪尋四海仙人。以後每年的八月十五日,四方善士、各路神仙皆雲集王屋山。

被稱為道教鼻祖的老子李耳,也曾入王屋山修煉,天壇山絕頂至今尚有"老子煉丹池"遺蹟。道教早期的著名人物,如仙人王子晉,清虛真人王褒,著名方士于吉,南嶽夫人魏華存,道教理論家葛洪等都曾修道於王屋山。

隋唐以後,尤其是李唐王朝尊老子為始祖,以道教為國教,敕令各地營建道觀,奠定了道教發展的基礎。被稱為我國"藥王"的醫學家孫思邈是唐著名道士之一,晚年結廬於王屋山翠微庵,採藥行醫,濟世救人,直至仙逝於此,現孫真人墳尚存。

唐代道教茅山宗的第四代宗師司馬承禎,曾先後被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召至京城,倍加賞賜。唐玄宗李隆基尊其為"全國道教首座",並於唐開元十二年,命司馬承禎在王屋山自選形勝,建觀而居,後又派胞妹玉真公主拜司馬承禎為師,入王屋山修道,自經道風大盛。


在唐數十年間,王屋山相繼建成發紫微宮、陽臺宮、清虛宮、十方院、靈都觀等規模宏大的道教宮觀,成為全國道教活動中心。

千百年來,王屋山不僅是道家人物修身、煉丹、成仙之所,還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來此尋幽探勝,陶冶情操。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韓愈先後來王屋山遊歷。他們在此流連忘返,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名篇佳句。

李白在《寄王屋山人孟大融》中寫到:"願隨夫子天壇上,閒與仙人掃落花"。王維在《送張道士歸山》中說:"先生何處去,王屋訪茅居,別婦留丹決,驅雞入白雲"。

劉禹錫在《奉送家兄歸隱王屋》中寫道:"陽落天壇上,依稀似玉京。夜分先見日,月靜遠聞望。雲路將雞犬,丹臺有姓名。古來成道者,兄弟亦同行。"

王屋山主峰天壇山是中華民族祖先軒轅黃帝設壇祭天之所,世稱"太行之脊"、"擎天地柱"。整個景區森林覆蓋率在98%以上,其中最為珍奇的是被稱為"世界植物活化石"的有著兩千多年曆史的銀杏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