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防它比防蚊更重要!重可致死!速查寶寶身上這8個部位!

大家好,我就是久居野外、喜歡夏天、愛好吸血,比蚊子還兇殘的蜱蟲!

家長肯定聽說過我的“豐功偉績”——

急!防它比防蚊更重要!重可致死!速查寶寶身上這8個部位!

沒錯!別看我的身子小小,但給我機會叮入寶寶皮膚,輕者皮膚感染,重者可致命呦!

急!防它比防蚊更重要!重可致死!速查寶寶身上這8個部位!

認識一下我——蜱蟲

雖然有過致死案例,但家長不要談蜱色變,被我叮咬後,大部分情況是可控的。

我的喜好

我外表雖兇殘,但我需要寄生在野生動物或鳥類身上,吸食它們的血液才能存活、繁衍。

我的嗅覺十分靈敏,脫離寄主後藏身於草叢或樹葉中,只要有人類、寵物或牲畜經過,我就會蟄伏在他們身上。

我的危害

我的嘴裡長有一些倒刺,只要我叮入人體或動物,那就“請蜱容易,送蜱難”了!

皮膚感染

我以吸食血液為生,沒有吸血時身子就如火柴頭大小,吸飽血後變得紅豆般大。

我吸血幾乎沒有刺痛感,因此寶寶被叮咬時不痛不癢,不久後皮膚會出現明顯的紅腫。

急!防它比防蚊更重要!重可致死!速查寶寶身上這8個部位!

傳播疾病

我本身幾乎沒有毒性,被我叮咬不可怕,可怕的是繼發的出血熱和萊姆病等疾病。

畢竟在傳播疾病的種類和廣泛性方面,我只承認輸給了蚊子,屈居第二而已。

我最強有力的武器就是通過吸血傳播有害微生物使人患病,其中有些病毒就是致死案例的元兇。

急!防它比防蚊更重要!重可致死!速查寶寶身上這8個部位!

家長不要恐慌,被我叮咬過的寶寶,多數情況不會患上傳染病,除非存在以下情況。

1.我叮咬過帶有有害微生物的動物,又叮咬了寶寶;

2.我將足夠數量的有害微生物通過口器注入寶寶體內;

3.寶寶的免疫力差,不足以殺死我傳播的有害微生物。

也就是說,如果我常年生活在傳染病高發的地區,或趕上季節流行性病毒活躍的時期,那我傳播致命疾病的可能性非常大。

急!防它比防蚊更重要!重可致死!速查寶寶身上這8個部位!

急!防它比防蚊更重要!重可致死!速查寶寶身上這8個部位!

寶寶被蜱蟲叮了,怎麼辦?

每到春夏季,都有寶寶被我叮咬而高燒不退的案例,家長要學會正確處理。

急!防它比防蚊更重要!重可致死!速查寶寶身上這8個部位!

寶寶被叮咬後,家長的首要任務是,第一時間將我從寶寶的體內取出。

錯誤做法!

看到網傳一些對付我的方法,比如麻醉藥、菸頭燒、酒精泡、松節油……我只是冷冷一笑。

我的嘴巴天生神力,可以牢牢地鉤在人體和動物的皮膚上,不會因為麻醉而鬆開。

我吸血時討厭被人打擾,家長千萬不要對我生拉硬拽或左右搖晃,惹我生氣的後果就是——

我會將口器折斷在寶寶皮膚裡,分泌更多攜帶有害微生物的唾液,對寶寶身體造成更大傷害。

正確做法!

家庭處理的話,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找一把彎尖頭鑷子,儘可能靠近皮膚,夾住我的口器,垂直向上拔出。

2.用肥皂水清洗寶寶被叮咬的皮膚,嚴重者需要應用抗生素。

3.不要把我捏死洩憤或直接丟棄,要將我密封在玻璃瓶裡。

如果寶寶出現了患病症狀,我是醫生最好的分析材料,以確保醫生及時查出病原體。

4.密切觀察寶寶,如果寶寶出現發熱、畏寒、叮咬部位腫痛、噁心、頭痛或出現遊走性環形紅斑,要及時就診。

急!防它比防蚊更重要!重可致死!速查寶寶身上這8個部位!

急!防它比防蚊更重要!重可致死!速查寶寶身上這8個部位!

如何預防被蜱蟲叮咬?

我有個致命缺點——沒翅膀,這就註定了我出沒的地點非常有限,長草的地方是我的最愛。

儘量減少接觸

到野外遊玩時,避免寶寶長時間在樹叢、草地和森林玩耍,儘量在步道中央行走。

給寶寶穿上淺色、光滑、帶衣領、緊口的長袖衣褲,這些衣物讓我沒有藏身之地和落腳點。

做好驅蟲措施

作為蚊蟲界的一族,我當然也害怕驅蚊產品。

在寶寶(2個月以上)裸露的皮膚上(避免噴到嘴巴、眼睛、耳周和傷口)使用20~30%的避蚊胺產品,回家後及時用清水和肥皂清洗。

寶寶衣物和帳篷上可使用氯菊酯(不可用在皮膚上),反覆清洗幾次後仍有效果。

及時發現我的存在

我攜帶的有害微生物多在叮咬人體24小時後傳播。從野外回來後的2小時內給寶寶洗澡,仔細檢查身體的各個部位是否被叮咬。

值得注意的是,我最喜歡蟄伏在腋下、頸部、耳周、肚臍、膝窩、大腿內側、腰部頭髮等皮膚較薄且不易搔動的部位。

如果家裡養寵物,也要定時檢查我是否寄生在寵物身上,尤其喜歡在小區草叢亂竄的貓貓狗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