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擱置”了5年的《無問西東》怎麼就解禁了?

本文首發於微博:老道消息

被“擱置”了5年的《無問西東》怎麼就解禁了?

看了電影的人大概就會知道《無問西東》被“擱置”5年的原因了,裡面涉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政治敏感事件,但是在剛剛修改了歷史教材的今天,《無問西東》怎麼就“解禁”了?

也許可以這麼解釋,導演給了電影中群眾暴力事件的受害者“王敏佳”兩次“happy ending”,第一次被“群毆”之後王敏佳“魔法般地”在雨中醒了過來,第二次在革命風暴中,王敏佳再次逃了出來,踏上了尋找愛人的路,算是開放式結局。

一方面受害者沒有死,另一方面電影給施暴者劉淑芬設置了一個“投井”的結局,這一幕看起來令人膽寒,但是試想,如果王敏佳在電影中被“處以死刑”,而施暴者活了下來,那這種暗示歷史不糾正主義的片子也許十年、二十年也解不了禁。

跟中國特色審查制度過招這麼多年,中國電影從業者們早已練就一身“本領”,而這在十幾、二十年前恐怕是難以想象的,馮小剛花了二十幾年的時間才換來一個拍《芳華》的機會,觸碰“對越自衛反擊戰”話題,但李芳芳才拍第二部電影就已經觸碰紅線。

可以說這種與審查制度較量的遊刃有餘也可以算是中國電影產業的一個進步了,殺敵一萬不用自損八千。

《無問西東》上映後口碑遭遇了和《前任3》相似的兩極分化,儘管原因不同,但這一定程度上倒也解釋了中國電影觀眾分眾化這個現象。比如《前任3》的成功雖然遭到不少一線白領的嫌棄,卻引來小鎮青年市場的大爆發,王中磊說,這是中國電影市場分眾化的勝利。而這無疑也是電影市場成熟的一個標誌。

《無問西東》本來是準備在2011、2012年前後作為清華百年校慶賀禮片上映的,那時候,《畫皮》的續集《畫皮2》上映,1371個特效鏡頭覆蓋了全片70%-80%片長,創造了國產電影特效的新紀錄,那時候就有人說國內電影產業工業化要開始新的里程。

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電影產業工業化不足的另一個突出表現就是過度以名導演為中心,但是你看現在,李芳芳第二部電影就拿下5億票房,而田羽生,一個新人導演,在華誼的操盤下,也拍出累計票房超過20億的《前任》系列。去大導化是電影市場工業化的另一個表現。

其實今年要不是年底《芳華》和《前任3》兩部電影的成功,華誼恐怕又要過一個小年,被人坐實“大勢已去”,但這兩部片子的市場表現其實是超出了王中磊的預期,他對《前任3》的票房預期是5億,對《芳華》是10億,結果前者拿了18億,後者14億。

不過儘管如此,今年華誼“押注”的另一部片子動作犯罪類型片《引爆者》卻沒有在市場激起任何浪花,加上之前他們在《羅曼蒂克消亡史》這個項目上也失了手(有口碑沒票房),電影公司永遠猜不到觀眾的喜好、市場的反應,王中磊說“分眾這個概念越來越明顯了”,而要面對這種不確定性,最好是“誰都不要去過度依賴於某一種語言(影片類型)”,多樣性、類型化才是保證。

所以王中磊說華誼接下來會專注於三種電影上,第一是“現實主義題材”,商業和情感的結合,第二是提升工業基礎的電影,比如《狄仁傑》系列,第三種是作者化的電影,比如程耳的《羅曼蒂克消亡史》、陸川的《可可西里》、曹保平的《李米的猜想》,好面對分眾化的市場。

《無問西東》的片名取自清華校歌“立德立言,無問西東”一句,清華校歌作於1924年,詞作者是當時的國學部教授汪鸞翔,在當時的語境下,“無問西東”是希望年輕學子們融會東西方文化的意思,但是放在當今的語境下,片方“無問西東、只問情懷”之類的宣傳語大概等同於“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意思,也算是抓住了這個時代流行雞湯的本質了。而電影市場成熟的另一個表現是,導演越來越知道如何討好市場了。

就像馮小剛一部《芳華》賣了14億,但是在改編嚴歌苓原故事的時候,馮小剛刻意削弱了故事中個體與集體、弱勢與強勢的矛盾,最終這部片子的批判性大減,成了一部更強調懷舊的片子,而顯然懷舊比批判更大眾、更能賣錢。

瞭解市場不是一件壞事,按照好萊塢的經驗,學院派和大眾電影觀眾的觀點永遠是相左的,拓展電影邊界的事情留給大師們去做,而使大師們有施展空間的前提是電影產業先充分實現工業化。

要是當年沒有喬治·盧卡斯先創辦工業光魔(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這家特效公司,我們哪裡有《星球大戰》這樣的科幻片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