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味精的故事

一袋味精的故事

小時候在做菜時,瑋瑋常聽奶奶叮囑爺爺要多放點“味素”。這個“味素”在我國的商品名稱叫做“味精”,現在也衍生出了雞精、雞粉、醬油等相關調味品,他們中所含的增鮮成分都是穀氨酸鈉。

關於味精最常被提起的就是“中餐館綜合徵”後來又出現了“味精綜合徵”的叫法,是指在中餐館吃完飯菜後,出現的頭痛、面紅、多汗、面部壓迫或腫脹、口部或口周麻木、胃部燒灼感及胸痛等症狀,之後的一些研究將味精作為“第一嫌疑人”,因為中國菜中味精添加過多。

一袋味精的故事

但是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科學家們發現味精是被冤枉的,並沒有實質證據證明味精有任何毒副作用,於是美國FDA在上世紀中葉就將味精納入“GRAS”名單,也就是認為味精是相當安全的食品添加劑。而目前,味精在全球範圍內廣泛使用,也被認為是最安全的食品添加劑之一。在我國的食品添加劑安全標準GB2760-2014當中,味精被歸類為可以按照生產需要數量來自由添加的食品添加劑,也被認為是完全安全可靠的!

但最近,重磅炸彈來了:歐盟食品安全局發佈最新評估報告,將穀氨酸及穀氨酸鹽(穀氨酸鈉、穀氨酸鉀、穀氨酸鈣、穀氨酸鎂)的安全攝入量調整為每公斤體重30毫克,即60公斤重的成年人一天不超過1.8克。其原因是:穀氨酸鹽可能給人帶來的不良反應,除了頭疼、口渴之外,還有升高血壓、提升胰島素水平等。這個量在我國餐館裡一道菜就能妥妥的超標,而一些家庭烹飪的菜餚也很容易超過這個量,而各種有鮮味的零食,諸如蝦條、肉脯及各種滷味中也隱藏著大量穀氨酸鈉,所以

在我國味精吃過量是分分鐘的事兒!

一袋味精的故事

雖然如此,我們也不要過分懼怕味精,畢竟它在人體代謝後會轉變成穀氨酸:一種人體非必需氨基酸,作為人體的營養物質能夠為機體細胞提供養分。而味精所帶來的不良反應很可能跟其中的鈉元素有關,高鈉攝入一直都是高血壓重要誘因,如果做菜既加入了大量的鹽,有大把大把的放味精,這無疑會升高血壓,不利於人體健康!

綜上味精無毒,但要限量!瑋瑋認為過多的使用味精無疑會讓我們的舌頭更加挑剔與遲鈍,這會讓世上原本很鮮美的食物變得寡淡無味,也會降低我們的美食幸福感,所以不妨嘗試用海帶、紫菜、蝦米、銀魚等天然食材為飯菜提鮮,這樣就能避免攤上味精那些事兒!此外,味精情節恐怕真得改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