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如何通過建立英語思維快速提升英語水平,超實用!

若你沒有建立英文思維,你就不算真正掌握一門語言

所以,下面的回答是關於如何學外語的,等你真的可以掌握一門語言的時候。讀英文文章的思維能力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不過關於提問者這種,談到閱讀的話,應該是有很好的單詞素養。有另一個很猛的方法,可能更適合你(適合已經有很高的單詞量的人,一開始並不適合初學者)

初學者的話,推薦在爽哥英語(app) 的3級以上,再用原典法,效果更佳。(上面是給提問者的回答,較基礎的同學看下面吧)

我回答了另一個關於英語學習的問題。我將一部分拿過來。

倔強的拉丁文教師

在十九世紀的法國,有一個拉丁語教師,他有一個很普通的法國名字,叫做弗朗索瓦(Francois Gouin)。在法國教拉丁文教得好好的,突然在1878年的某一天,覺得自己應該學習德語了,於是決定停薪留職一年,到德國漢堡去學德語。當時正是在語法-翻譯法統治的時代,而且因為自己是學習拉丁語的大行家,於是他認為最好的學習德語的方法當然是背誦德語語法書和248個不規則動詞啦。於是他把自己關在一個房間裡整10天。弗朗索瓦太有才了,10天的時間他背會了整本語法書和全部動詞,於是他興奮地奔向德國大學的課堂,來測試他的德語能力。“哎呀!怎麼一個字都聽不懂?怎麼任何語法結構都辨認不出來?怎麼沒聽出一個剛背過的動詞?”老弗沒放棄,咱是語言專家呀,連希臘語都學過。想起希臘語的詞根了,於是老弗又背會了800個德語詞根,當然還有各種相關詞彙。他覺得這回至少“基本的德語”應該差不多了吧。於是他又跑到了大學課堂…“哎呀!怎麼還是一個字也不懂呀?”這回這個可愛而倔強的老弗終於放下他語言專家的架子,開始上街上學德語去了。可他的語言能力實在太低,啥也聽不懂(無效聲音),說的德語還遭到了那些老外的嘲笑,於是羞愧難當,又回到的自己的房間裡,開始翻譯歌德和習勒的作品(夠猛的)。結果還是“哎呀!”又花了數星期背德語對話,結果還是“哎呀!”於是又花了幾個月的時間,背下了三萬字的德語字典,結果怎麼還是“哎呀!”在德國一年期滿,老弗沒有學會說德語。他覺得好鬱悶,還是啥語言專家啊。

老弗回國了,見到了久別的故鄉和親人,也見到了一年不見的剛滿三歲小侄子。一年不見,小侄子已經是個可愛的,一直說個不停的小話匣子了。記得去年自己出國走的時候,他還只能咿咿呀呀胡比亂畫呢,怎麼才一年就成這樣兒了。他一定有個學習語言的秘密!老弗開始意識到語言教師可能“都搞錯了”,外語也許不該這樣學。於是他開始天天泡小孩子了,觀察和分析他們掌握語言的奇特本領。倔強有時是有回報的,弗朗索瓦提出了續列法Series

Method,一個直接從聽力對話入手,不學語法知識,不背單詞,不要翻譯的方法。但倔強有時又限制人的發展。老弗不擅長推銷自己,1900年的人們並不瞭解和廣泛使用他的方法,他的發明的續列法Series Method倒是被狡猾的同事貝立茲給“拿來主義”了,創立了著名的貝立茲學校而名利雙收,結果很少有人還記得這位說“教師都搞錯了”的老弗的功勞。但無論如何,這位倔強的拉丁語老師的痛苦沒有白費,一個比較合理的語言教學方法誕生了,弗朗索瓦向傳統的語法-翻譯法進行了一個人的戰爭。今天這場戰爭在全世界已經取得了全面的勝利,但在某些地區至今仍陰魂不散。只要語法-翻譯法還存在一天,弗朗索瓦那孤獨的火炬將永不熄滅!

我們先來做個實驗。我說一句外語大家仔細聽。準備好了呵:“SIX FIVE SENVEN THREE SIX EIGHT NINE FOUR”。大家聽到了什麼?

答:六個數字,可能是個電話號。

是幾啊?

“六五七。。。什麼什麼四。”這是一般同學的答案。

為什麼沒聽懂?是單詞量的問題?不是。是語法問題?不是。是發音問題?不是。那是什麼?

有同學答:您說得太快了。

可我用的是正常速度呀?外國人不就這速度告訴別人電話號碼嗎?哪用一個一個慢慢蹦呀?正常速度為什麼你聽不懂?

有人答:是不熟練。

十年前就會了,還說不熟。再說就算你非說不熟,那到底是哪個字聽不明白呀?

答:都好像明白,可怎麼感覺反應不過來呢?老師我反應慢。

快別這麼說,你是個正常人,反應挺正常的。不過我倒要問了:你在那裡反應什麼呢?

這時總算有人醒悟:我剛才在那裡反應中文呢。我剛聽英文時,坐在那裡在腦子裡把它們飛快地轉換成中文,才轉了一半您就說完了。

原因找到了。大家原來都在那裡默默地翻譯呢。可在座的沒一個翻過來,是何故?

正常說話速度是每分鐘120到180個字左右,英文中文差不多,一般一句話兩秒種就結束了,說話是一句連著一句的。兩秒長的一句話,就算所有單詞都會,發音語法都沒問題,但需要把所有英文字都翻譯成中文才明白(還別提分析語法),那需要多長時間?至少四、五秒。這時大家第二句話沒聽見,第三句都到一半了。聽不到,談何聽得懂?障礙已經產生了。短句子(四個單詞以下)還好湊合,比如HOW ARE YOU?WHERE ARE YOU FROM?什麼的,再快也沒問題。一超過四個單詞就跟不上了。科學家做過實驗:如果聽到外語需要必須在大腦中翻譯的話,正常速度的語言一般人只能翻譯到第三個字就跟不上了,個別人能翻出四個,幾乎沒有人能超過四個。可大量的句子都是超過四個單詞的呀。所以我們很多同學總在那裡重複簡單英語而提不高。那我練得特熟,翻得特快,行嗎?答案是:永遠也不行。

可大家為什麼非在腦子裡翻譯不可呢?因為大家聽到英文時實際上腦子裡空空沒有概念,但都學過每個英文字的中文解釋,想一下中文解釋就明白了。所以都在那裡努力“轉換”,但是做不到。那能不能不想中文,聽到英文直接就理解?這是一種什麼狀態?答案很簡單:要能用英文思維就行,說白了就是會用英文想事兒了。這個概念十年前還新鮮,現在知道的人越來越多:“會用任何語言流利交流的前提是必須能用這種語言思考,做不到的就永遠不能正常交流。”這是結論,沒有英文思維,永遠也聽不懂正常速度的英文,永遠也聽不了長句子。關於英語思維是英語正常交流的前提這一結論因為已經比較清楚和為人們接受,證據也比較多,所以不用在此辯論。但為什麼我們學了十幾年的英語都沒有英語思維呢?大家看,如果學每個單詞時都是通過背它的中文解釋學會,就有問題了吧。另外還有個原因:大家可能都曾試圖說幾句英語。我們想一下說英文的過程是怎樣的?大家都是在說之前先想一句中文:我要說這一句了。(停!大家說中文都不可以這樣做。我們在說中文時,一句話都說一半了,腦子裡都不能預先清楚知道後半句的所有字,繼續說才知道。所以到這兒已經不對了。)然後把這一句的所有英文單詞找到對應的英文。現在能說了嗎?照說還不行,還得組織一下句子,想一下語法吧!用什麼時態?過去時?完成時?現在時?進行時?將來時?單數複數?要加S嗎?男的他女的她?等想完這些,20秒已過,對方早走了。於是我們發現,甚至外語學院畢業的同學,在說外語時都採用同一戰術:“不想語法了。好不容易找到幾個單詞,趕緊往外蹦。”於是出來就是中式英語。難道是他們不熟悉語法知識嗎?非也。因為根本來不急。大量的實驗告訴我們,語法知識的多少和交流的流利程度甚至正確度是沒有絲毫關係的。語法書倒背如,還是不能交流,還是出語法錯。原因很簡單,從說話的思維機制上講,人在說話時,大腦是禁止思考語法規則的。一旦想規則,人就不能說話了。想一下我們中文都說得這麼流利,能去想語法規則嗎?主語用這個,謂語用那個,狀語放在這裡……根本不可以!那英語也一樣嘛。所以語法知識不但不幫助形成英語思維,反而在搗亂。

所以大家已經發現,“翻譯”和“語法”不但不幫助提高交流能力,反而阻礙英文思維。但大家看到翻譯、語法幾個字非常熟悉,原因是我們這麼多年,就是這麼學英語的。大家十幾年來,不管是上課還是自學,用的方法叫做“語法-翻譯法”,英文叫TRANSLATION-GRAMMAR METHOD。這種方法是英國人幾百年前用來學習希臘語和拉丁語時建立的系統的外語學習方法,通過研究目標語言的語法結構,和單詞在自己語言中的翻譯去學習這種語言。比如大家當時學這句時:

THIS IS A CAT。

這 是 一(只)貓。

主語 謂語數量 賓語

代詞 系動詞 不定冠詞 名詞

這句話是一般現在時

陳述句

第三人稱單數

系表結構

……語態

(我已暈菜。小時候想我媽可不是這樣教我說中文的呀,外國孩子真可憐。後來才發現外國孩子說英文也不這樣學,是中國孩子學英文才這樣,是我們可憐。)

後來知道,全世界都曾普遍使用這種方法學外語,結果都類似:可掌握一定外語知識,都不會交流,時間一久大家就把以前學得知識都仍了。知道其他國家的階級兄弟也身受其害,感覺好了點。

所以“語法-翻譯法”是明顯很有問題的,很多國家早已放棄。但還有一些國家,主要是中國和英國,仍存在一些“語法-翻譯法”的捍衛者。本人在以後的章節會根據其他科學依據分析它深層問題,現在就要拍板兒磚的先請。

現在你要想的問題是,我們學英語的方法是不是錯了呢? 我們要用小孩學語言的方法來學外語啊。

這也是很多答案中的關於肯定, 語言不是靠“記憶”掌握的。是鍛煉出外語思維才是正道。

什麼樣的學習材料才適合你呢 i+1

輸入假設也是克拉申第二語言悉得理論的核心部分。只有當悉得者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即略高於他現有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於對意義的理解而不是對形式的理解時,才能產生悉得。如果你的現有水平為“i”,那麼就要給你提供“i+1”水平的輸入。這種“i+1”的輸入並不需要人們故意地去提供,只要悉得者能有足夠的理解輸入時,就自動地提供了。克拉申認為,理解輸入語言的編碼信息是語言悉得的必要條件,不可理解的(incomprehensible)輸入只是一種噪音。按照輸入假設,說話的流利程度是自然達到的,是不能直接教會的。

對輸入假設的理解關鍵點就是comprehensible input “i+1”。+ 1 就是在自己現有水平上加了“一點點”難度。換句話說,我們正是因為有了這一點點難度才提高的。其實大家尋找的答案,最主要的出處就在這一條上。我們之前對一系列誤區的分析,很多都能從這一假設中找到依據。我們今後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術就是不斷自己創造這一條件。稍後我們詳細說明。

另外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沉默期”(Silent period)的概念,是在這假設裡引入的。克拉申認為,無論成人或兒童,在掌握說話能力前,都會有一個相當長的沉默期,直到聽懂的量達到一定程度而有足夠的自信時,才可能說話。這一沉默期是正常的同時也是必要的。所以大家不要急著上來就想說,說的能力要來得慢,同時它是自然到來的。

(極端的例子是大家聽阿拉伯語廣播,如果光刻苦聽,一輩子也不可能聽懂一個字。)那是用什麼方法把它變懂的?專業的說法是如何成為“可理解性輸入的”?這一問題並不好回答,很多成功者也沒意識到是如何做到的。把握好這些關鍵才會提高有效性。所以建議有深入觀察的同學能具體結合語言學習的基本原理,分析出在用某一個方式實現過程中,哪些手段有效了?哪些地方耽誤時間了還可以改進?最後再結合個人的特點,找到適合我們自己的路線和方式就好了。

給大家舉個極端的就例子明白了。你不是想要外語環境嗎?很好,我給你找一個。我找幾個阿拉伯人在一間辦公室交流,你每天都來,一天8小時聽他們交流。過了三個月後我來看你,問你阿拉伯語聽懂幾句了?很多人這時候很明白:“一句都不懂。”因為你聽到的那些外國聲音,都被語言學家稱為“無效的輸入”,或本人管它們叫“無效的聲音”,因為不懂,跟聽到的噪音沒太大區別。所以並不是多聽就懂,聽懂是有嚴格的條件的。

在回答中,有很多人直接就回答: 狂聽之類的,這些都不是正確的,要用適合你自己的材料。而不是人云亦云。建立在可理解,多一點點的基礎上。

沉默期

另外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沉默期”(Silent period)的概念,是在這假設裡引入的。克拉申認為,無論成人或兒童,在掌握說話能力前,都會有一個相當長的沉默期,直到聽懂的量達到一定程度而有足夠的自信時,才可能說話。

這一沉默期是正常的同時也是必要的

。所以大家不要急著上來就想說,說的能力要來得慢,同時它是自然到來的。

“先聽說,不讀寫”

這是一個外國語言學家不太討論(因為對他們來說是常識)而中國同學卻常常誤解問題,即聽說讀寫之間的關係。對於中國同學來說,認為這四個方面的區別比較明顯,而且我們常常把“聽說”歸在一類,把“讀寫”歸在一類。這和中文的特殊性有關。中文的“聽、說、讀、寫”是分家的,大家會“聽說”交流後,並不會認字,要去“學習”認字。因為中國的漢字確實是需要通過“學習”的方法掌握,也就是主要用記憶的方法。不學習,漢字是無法掌握的(新的腦神經學研究還發現中國人在辯認漢字時大腦使用了特殊的區域,以後再給大家介紹)。而英文,和許多其他的拼音文字一樣,讀音和文字是緊密相連的。會了“聽說”,只要掌握了讀音規律,拼寫自然就會了。所以嚴格來講,外國小孩上學不學習“認字”,而是學“拼音規律”。英文叫做Phonics。(我們有時翻譯成“弗尼斯”。)關於這個規律,以後我再給大家詳細分析。

我們已經明確了“建立英文思維主要是建立英文聲音的思維”這個概念,結合“二語悉得”的理論,再根據母語掌握的規律,可以先明確這一理念:“先聽說,後讀寫。”大家笑了,就這呀!早就聽過這個老生常談(Cliché)了,而且知道母語學習都是這個順序。其實很多人並不真正明白它的含義,也不照著做。它的實際含義是叫你在你學會“聽說”之前,不要急著學“讀寫”。所以本人說得過分一點,把它稱為:“先聽說,不讀寫”。到高階段再說。我把著名語言學家保羅•比斯勒博士(Pimsleur)的關於“閱讀”應實現於“聽說”的語言能力掌握之後的論述給大家參考:“Reading has been defined as "decoding the graphicmaterial to the phonemic patterns of spoken language which have already been mastered when reading is begun." To put it another way, reading consists of coming back to speech through the graphics symbols. In short, meanings reside in the sounds of the spoken language. Speaking a language is the necessary first step to acquiring the ability to read a language with meaning. ------Paul Pimsleur”

對大多數中國同學而言,主動迴避“文字”更十分必要。因為大多數中國同學,只要上到大學程度的,多半是“視覺學習型”(Visual Learning Style)。而“聽覺學習型”(Audio Learning Style)和“動作學習型” (Kinesthetic Learning Style)的同學,一般會被我國這種教育體制淘汰掉。“視覺學習型”的同學,建立英語思維時,很容易受到“文字”的干擾,忍不住看文字,甚至先想一下文字,再過度到含義。成了“聲音”—“字型”—“含義”的路線。應該避免想到字型,直接將“聲音”和“含義”建立聯繫。

關於學習類型的問題以後有機會再說,我會告訴大家如何測試自己的類型和針對不同學習類型如何調整語言學習,現在繼續往下進入到“建立英文思維”的具體手段。

摘了原帖的幾段話,相信很多人,對此帖有點好奇了,請大家仔細看看原帖。一定會有很多收穫。 我把帖中學英語的第一級 方法,貼出來。

下文中的“爽哥英語”為 軟件:

  一、早期(Early Stage)

如果單純從零基礎開始,早期(Early Stage)應該是一到兩個月(由於英語與中文差異比與其他語言大,中國同學至少兩個月,但也不應過長。我們的經驗是一般中國同學會拖長時間。)具體實施方法建議如下:

大量使用視覺輔助工具,直接建立“畫面”與“聲音”在大腦中的“聯繫”。最典型的手段有兩個,一個是“看圖識音”(不是看圖識字,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在看圖片的同時聽與圖片相關的英語聲音;另一個是我們以前談到過的“全身肢體反應”(TPR)。在這一時期,有幾個嚴格的要求:

1.避免使用中文翻譯,充分建立條件反射;

2.不要試圖說英語,只練聽力;(還在沉默期內);

3.不要看任何拼寫,把拼寫的學習完全放棄;(不認識字母又何妨?)

4.如果有外教參與,外教可多用肢體語言或用手畫圖協助這一過程,不要教課;

5.不要怕聽錯,要放鬆和有信心;

這一過程結束時,應該達到1000個左右的詞彙+短語量。(沒問題,這個量大多數人在這期間內都達的到)。順便說一句,以前學過一種外語的同學,再嘗試這種方法時會出奇的快,而且發現跟以前學的其他語言一點不會混淆。

下面說明“看圖識音”和“TPR”的具體操作技術。

看圖識音(簡單說法,實際原理還是挺複雜的)

為了“看圖識音”,需要準備相當多的照片。要自己準備是有一定難度的。但因為科技發展到了今天,數碼相機可以低成本,快速方便地拍實景照片,自己製作素材冊。我見過有同學做照片集,相當不錯,缺點是背景有些亂。比如要拍一輛車,就拍一輛普通車,不要把背後複雜的背景廣告牌等都拍進去,畫面信息太多不利於形成聲音與圖像的準確對應。拍了圖像後還要想法加聲音,還有按一套特定的原理排出畫順序和重複點。如果有外國老師就好解決,但沒有外教就不建議自己製作了,因為自己加聲音有點難。所以我只給大家介紹使用原理和技巧,大家有興趣的自己製作素材,嫌麻煩的去找這個軟件“爽哥英語”。

該體系的設計原理就是典型的“看圖識音”,當然遠不止“看圖識音”這麼簡單就能概括它。目前已經有幾十個語言的學習系統了。它的使用過程是:

1.程序會每次給四個不同的畫面,大家猜測聽到的“聲音”可能是哪個畫面。如果是真是零基礎,有75%可能會猜錯。但沒關係,猜錯了也是猜了,系統會給你一個回饋,讓你知道是否對。正確的反饋聲音美妙,同時出現一個小笑臉符號以鼓勵;錯誤的話“嘣”的一聲很難聽,再給個小哭臉。猜錯了換,最多四次,總會對嘛。大家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好,準備隨時接受鼓勵。

2.第二輪四個圖像出現,會包含前一輪的一兩個圖像。因為你剛猜對過,所以有印像,用排除法,很容易猜到新聲音對應的畫面,然後進下一輪。

3.該程序會自動按一個科學的重複和替換次序,不斷重複,變換和推出新圖片。你會越猜越快,越來越會猜。關鍵點就是隨時觀察圖像,把它和聽到的聲音一起印在大腦中。

但像所有的“單一”產品的通病一樣,它把自己包裝成一個“感冒藥” ,試圖用一個方法解決所有階段的問題,當然是不可能的。而正是這一點,使它受到了廣泛的批評和質疑,以至於降低了它的信譽。本人認為,它在我們說的早期(Early Stage)中使用,甚至到提高期的開始部分,它是非常出色的解決方案。當然,正是因為它所犯的毛病,所以有些問題,不應該完全按它說的做,而且開始階段的“名詞圖片”太少了。另外大家在這階段,不要試圖說,同時不要打開字幕,把“說”和“閱讀”練習部分統統跳過。大家最多在聽時小聲重複一下就好。再有就是大家不要“想中文”。(所以建議大家儘量不用中文菜單的界面,它可選用英文界面)

這樣幾十小時一個級就能完。大家一定不要拖,非得“全會”不可那就麻煩了。覺得70分以上就好了。第二級如果從零基礎直接這麼上來有點費力,但有一點基礎的同學沒問題。一共兩個月,每天也就一小時吧,我們的(Early Stage)就成功了。(這要靠以前傳統學法,非一年不可。)

不是零基礎的同學也強烈建議過一遍該系統,把自己腦子裡的只有中文解釋而沒條件反射的單詞這樣在腦子裡加上畫面,形成思維。這一過程的腦神經原理是赫博(Donald Hebb)提出的”Neuron Cells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 大腦在同時接受到相關聯的“聲音”和“圖像”刺激,會促使你大腦中的某個負責聲音細胞和某個圖像的細胞同時激發而同時將神經纖維結合在一起。(學術界對“同時”有爭議,有人認為是一先一後。也有人反對該理論。但在語言現像上,支持還是挺明顯的。)

如果是有外教的條件,外教應該是應用這一原理和流程,輔助學生實現這一過程。效果是一樣的,只是跟真人稍有趣些。在這一階段,無論自學還是用外教,都要用標準發音。聽非標準音的時候還沒到呢。

T. P. R.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PR“全身反應法”是上世紀60年代(那個語言學“火紅的年代”)由美國心理學教授James Asher提出的。他分析研究母語實現的過程,倡導把“語言”和“行為”聯繫在一起,通過左右腦的共同協調訓練建立語言思維,達到掌握外語的目的。具體實現方式是:通過語言學習者聽到一個外語指令,用身體動作對它做出相應的反應,從而使聽者逐漸自然建立語言能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當聽到“Stand Up”就從坐位上站起來,聽到“Touch your nose”就去摸自己的鼻子。應用更多的手勢和簡單實物教具,TPR完全可以展示動詞的不同時態以及複雜的句子形式。

T.P.R是典型的符合二語悉得基本理念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教學體系。它的特點符合SLA的關於語言形成的各項假說和建議:

1.主張學習者通過“可理解輸入”先建立聽力能力,不強迫學生開口說;

2.降低學生緊張情緒;

3.左右腦協調使用,共同實現語言能力(左腦負責接受指令,右腦負責做動作);

4.模仿真實的語言環境;

5.不教語法知識,也不急於學讀寫;

TPR一般需要由有經驗的教師輔導學生完成,特別是零基礎者。但有一些基礎的同學可以在學友之間甚至自己(先把指令錄下)完成。本人認為有一點基礎的同學也要自己嘗試一下TPR。通過TPR的經歷,可以很好地幫助建立英文思維。所以同學們不要認為:我懂Stand up的意思,不用做了。知道你懂了,但可能它只是一個記憶中的知識或中文的解釋,它還不是你思維的一部分。直到重複過幾遍,最後能迅速對指令不假思索地作出反應後,才逐漸實現融入自己的思維。大家可以想像這對咱們今後聽複雜句子的“反應速度”會有多麼重大影響。

大家要注意“Response”的意思是作出反應,所以是聽指令反應。最理想的狀況是大家一起做遊戲,聽一個人發“指令”,大家都照做,要快,最慢的和做錯的“出局”或“受罰”。

各國的對比實驗和測試都表明,這種學習方式比傳統外語教學方式效率高出幾倍,還不用說它實現的是“外語思維”這一根本區別。

但是(大家已經開始習慣了這種思路了),任何單一的方法都有適用範圍,不能又成了“感冒藥”。TPR的最大侷限是很難表達抽象的事物和太過複雜的句式,甚至複雜的時態。如果勉強為之,理論上可以實現,但反到降低了這種方式的有效程度,甚至已經超出了它的基本方式。後期在TPR基礎上衍生出的TPR-B,TPR-O和TPRS都有類似的問題。但這幾個變種在我們的下一階段“提高期”中可以應用,我們下階段再做詳細分析。

本人認為應用TPR的典型詞彙應該在1000個左右,不能太多。下面給大家一個TPR常用500詞和短句表中的100個,大家先體會一下,更全的表以後給大家,或大家可在網上找。當然最好的是自己根據自己的環境製作一個。

TPR WORD LIST:

General Body Movements

stand up,sit down,walk,stop,turn left,turn right,turn around,walk backwards,jump,hop, bend over,squat,walk 3 steps, 5 steps, etc., face ___ (face me; face the wall, face the door, etc.),lift up your right leg (left leg, right arm, etc.),lower your leg (left leg, right arm, etc.),shake my hand,kiss me (on the cheek!),make a fist,clap your hands,wave。

Facial things

smile,cough,laugh,cry,sneeze,open your mouth,close your mouth,stick out your tongue,put your tongue back in,wink,blink,wiggle your nose

General verbs you can use with objects

where is, touch,show me,pick up,put down,put it back (return),drop, move,give me (give him),take it back,throw,catch,turn over (flip),put the _____ on (under etc.) the ______,push,pull, lift

Kitchen table stuff

cup, plate, bowl, knife,fork,spoon, napkin / tissue, dish,big round serving tray,tray you’d serve tea or coffee on,table,chair

kitchen stuff

pan, oven,stove,sink,faucet,counter,cupboard,refrigerator

basic foods

flour,sugar,bread,tea leaves,coffee grounds,rice,nuts,yogurt,candy, etc.

drinks

water,milk,juice,soda,yogurt (drinking),coffee,tea

fruits/vegetables

apple, banana, orange, plum,grapes, fig, dates, raisons, lemon,pomegranate,tomato, cucumber,zucchini, onion, carrot, eggplant, small eggplant,potato, garlic,parsley, lettuce, grape leaves, celery, mint,cabbage, etc.

大家已經能分析得出,“看圖識音”和“TPR”正是嬰兒掌握母語時所處的理想環境的“提純”版。扔掉嬰兒在語言環境中聽到的一些“無效聲音”(其實那對嬰兒來說,除了熟悉語音外,也是浪費時間的。比如聽到大人之間對話的一些內容等),優化了理解條件,同時提供輕鬆的氛圍。所以從理論上,如果成年人能夠應用這一系統,對一個新語言的掌握,不應該比嬰兒慢。這兩個系統實際是有很多相重疊的部分,簡單講“看圖識音”是從名詞出發逐漸與“動作詞”等結合,“TPR”是從動作詞出發,逐漸結合動作中能夠聯繫上的名詞。其核心技術,就是提供“可理解的輸入”讓使用者通過“猜測”而非記憶來掌握。大家一定要時刻圍繞著“猜測”這一核心技術,猜錯了都是進步的過程(既然是猜,必然有可能錯,否則就不叫猜),千萬不要因為有可能猜不到就去看答案,那就又反回“學習”了。舉例而言:兩個老師都要教學生學會door 和window。前一個老師不斷 讓學生重複This is a door. That is a window. 而後一個老師問學生Where is the door? 讓學生猜。這麼一個簡單的問題,兩老師的教學方式不同,學生對語言掌握的機制天壤之別,實現的效果明顯不同。(有的英語老師看到這兒該冒汗了——我曾經就是。)兩個都是很優秀的系統,建議大家都嘗試一下。

這兩個方法,對建立外語思維 十分有用!!! 本人用羅塞塔石碑(爽哥英語)5個月,有很好的效果。

我想談談這個方法。 很有效果,可以說最重要的一點是:你要認同這個學習方法!

你一定要先認同這個方法,要不然容易半途而廢並 走彎路(因為你不瞭解原理啊,再加上一點不堅定的心,那就很容易夭折)。 我在初高中很少英語上40(百分制),很多人應該都有那種經驗,卷子一上來就把所有選擇題亂填了,不寫作文,然後睡覺。這個方法並不痛苦。你自己小時候學語言的時候痛苦嗎??

請看完此回答後,馬上去下載此文,好好看。

你要堅定學下去意志。 當然這句話一般出現的場景是,你外語老師,喊你背1000個單詞時說的。 我想說,我們的方法沒那麼噁心,當

你(零基礎)一開始學的前半個月的時候,效果不會那麼明顯,你一定要堅持下去,馬上就會有很棒的效果~~!!!!當你發現你的成績時,你就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 不論如何,一定要堅持,不要再做後悔的事!!!

(我曾經也有半個月沒碰,好幾天很忙是很正常的。但那些很容易放棄的朋友,一定不要把這事給擱下了!!!!)

英語能改變很多人的一生,相信我,為什麼不好好學呢? 好方法能讓你學得更輕鬆。

希望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有什麼問題可以告訴我。我很樂意能幫助很多人用簡單的方法來學英語。

陋屋英語網友pdf整理版(好像有些刪減,不影響方法,我一時間找不到完整原帖下載地址,免費的)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2995942.html

網友整理 doc版,帖中最後少了一段話, 因為我重新上傳要等等審核。所以貼出來

摘錄一段釋迦牟尼講的話和大家分享:

不要相信只憑聽說的任何事物。不要相信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傳統。不要因為眾人都這麼說而相信它。不要因為經典上的記載而相信它。不要相信權威、導師或長輩的教導。當你經過觀察和分析後,認為事物與原則一致,並有助於個人和大家的善行與利益,才接受實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