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號》:隔著三千英里,我寫了一大堆沒大沒小的信

《查令十字街84號》:隔著三千英里的安全距離,我寫了一大堆沒大沒小的信

《查令十字街84號》:隔著三千英里,我寫了一大堆沒大沒小的信

《査令十字街84號》(美)海蓮·漢芙 著 陳建銘 譯


《查令十字街84號》:隔著三千英里,我寫了一大堆沒大沒小的信


來自《査令十字街84號》的那些話:

但是,書店還在那兒,你們若恰好經過查令十字街84號,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它良多…

我喜歡扉頁上有題簽、頁邊寫滿註記的舊書,我愛及了那種與心有靈犀的前人冥冥共讀,時而慼慼於胸,時而耳提面命的感覺。

《查令十字街84號》:隔著三千英里,我寫了一大堆沒大沒小的信

一個城市不過是幾條巷道、幾間房子和幾個人的組合,沒有了這些,一個城市如同隕落,只剩下悲涼的記憶。

隔著三千英里的安全距離,我寫了一大堆沒大沒小的信,我大概只會悄悄的溜進去又靜靜的踱出來,而不敢告訴他們我是誰。

《查令十字街84號》:隔著三千英里,我寫了一大堆沒大沒小的信

好書像真愛,可能一見鍾情,但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杳遠理解和同情卻總需要悠悠歲月。

一旦交流變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翹首引頸、兩兩相望,某些情誼也將因而迅速貶值而不被察覺。

我及其多年以前我認識的一個人告訴我,人們去了英國,都會找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查令十字街84號》:隔著三千英里,我寫了一大堆沒大沒小的信

閱讀基本上是一個人的行為,所以重度書痴大都是孤獨和寂寞的。或者是有鑑於此,《網絡與書》系列裡就有了這本《一個人》,書中引用了蒂利希的一句話,說的挺好:語言創造了“寂寞”這個詞來表達一個人而感到的痛苦,“孤獨”這個詞來表達因一個人而感到的光榮。

《查令十字街84號》:隔著三千英里,我寫了一大堆沒大沒小的信

從閱讀的需求面來說,一本書的再閱讀不僅僅是可能,而是必要,你不能希冀自己一眼就洞穿它,而是你十五歲看,二十歲看,四十歲五十歲看,它都會因著你不同的詢問、關注和困惑,開放給你不一樣的東西,說真的,我努力回想,還想不出那本我真心喜歡的書沒有而且不需要再重讀的,也因此,從書籍取得的供給面來看,我們就應該聰明點給書記多一點時間,給我們自己多一點機會,歷史經驗一再告訴我們,極多開創力十足且意義重大的書,我們當下的社會並沒有那個能力一眼就認得出來。

《查令十字街84號》:隔著三千英里,我寫了一大堆沒大沒小的信


《查令十字街84號》:隔著三千英里,我寫了一大堆沒大沒小的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