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年輕人,別總說你要“做自己”

王菊:年輕人,別總說你要“做自己”

最近,“女團青春成長節目”《創造101》裡的王菊刷爆了朋友圈。

比起其他人白淨、纖瘦的形象,王菊皮膚黝黑,身材粗壯,一點也不符合大眾對“女團”的想象。

但她卻從最開始的96名逆襲到23名。

在旁聽生7進3時,她大膽地說:“有人說像我這樣的不適合做女團,可是做女團的標準是什麼?

你們手裡握著的,是重新定義中國第一女團的權利。

所以我希望你們選擇的七分之三,有我。”

獨立又自信的王菊,迎來了全網的“黑轉粉”。

有網友這樣說,“101個女孩中,100個女孩都一樣,還有一個叫王菊。”

這大概是對王菊“勇敢做自己”最高的評價了吧!

但“做自己”真的應該成為我們的人生信條嗎?不見得。

01

上個月看完《後來的我們》,感觸頗深。

電影讓我印象最深的臺詞,不是"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有了我們。”

而是方小曉對著醉酒的林見清吼道:“你得知道你自己想要什麼,不是因為我想要什麼,你他媽才想要什麼。

當時,見清租了一輛車帶小曉回老家過年,卻在同學會上備受打擊。

回北京的路上,小曉一邊開車,一邊安慰見清。

可敏感的見清非但不領情,反而越說越窩火,他憤怒地朝小曉大喊:“我這麼努力不就是因為你想要的是有車有房嗎?”

於是,兩人吵了起來。

最後,小曉失控地對見清喊出了那句話。

其實,小曉雖然表面看起來早熟世故,卻是一個特別簡單純粹的女孩,想要的就是愛,和一個溫暖的家。

只不過,見清所理解的“家”,是實實在在的房子。

而這,也成了他從頭至尾奮鬥的目標。

王菊:年輕人,別總說你要“做自己”

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被教育,人要有夢想,有自己的目標,才不枉在這世上走一遭。

為別人的夢想而奮鬥,是盲從,是沒主見,是自我價值感太低。

然而,不論我們是為誰而活,在奮鬥的這一路上,總是與壓力同行,目標有多大,壓力就有多大。

內心強大的人,戰勝了壓力,一路打怪升級,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被壓力打倒的人,輕則陷入短暫的情緒低落期,重則抑鬱成疾,甚至結束生命。

但是,壓力永遠不會消失,沒有人能夠真正戰勝壓力。

我們只能承受壓力,並將其調整到對自己而言適度的程度。

與壓力和平共處,才能在奮鬥的路上減輕阻力,使願望更容易達成。

“為別人而活”,或者說為別人的夢想而奮鬥,就是一種很好的減壓方法。

為什麼這麼說?

這得從人類的“同感腦”說起。

02

“同感”,字面意思是相同的感情。

解釋得更詳細一點,就是讀懂對方的感情,自己感同身受。

動物也有感情,但很少對它的同類有同感。

只有人腦,有同感的功能。

人的大腦中,有一個叫做 “內側前運動區”的部位,發揮了同感的功能。

因此,這個部位又叫做“同感腦”。

王菊:年輕人,別總說你要“做自己”

日本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拍拍背”治癒實驗。

兩個人組成一組,一個人對著另一個人的背,以1秒1次的頻率,輕輕拍擊。

結果,拍的人和被拍的人,雙方的血清素濃度都上升了。

人腦中的血清素,起到平衡人的感情和精神狀態,使之保持冷靜的作用。

人一旦遭受壓力,血清素的濃度降低,與之關聯的神經功能就會受到影響,嚴重的便產生了憂鬱症和恐慌症。

因此,消解壓力,或者說治癒精神性的疾病,最關鍵的就是提高血清素濃度。

“拍拍背”實驗中,雙方的血清素濃度上升,就意味著被“治癒”了

那為什麼不是自己給自己拍,而需要雙方的合作呢?

當然,自己給自己拍背,操作起來也有些困難。

但更關鍵的是,血清素存在於人的同感腦中,刺激同感腦,就能提升血清素濃度。

而對同感腦的刺激,則需要通過社會性的交往和互動來實現。

因此,為別人拍背,為別人做事,刺激了同感腦,實際上也能治癒自己

比如,母親抱著嬰兒,輕輕拍背,嬰兒會被母親的溫暖治癒,同時,母親也會被治癒。

王菊:年輕人,別總說你要“做自己”

本來,人就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通過與人接觸確立“自我”和“他人”。

最初是和母親接觸,和兄弟姐妹的接觸。

長大以後是和朋友、老師以及周圍的人。

“為別人的夢想而奮鬥”,實際上就是為了通過建立自己和他人的聯繫,來激活同感腦,最後達到減壓的目的

03

當然,我並不是鼓勵你迷失自我,去過別人想要的生活。

而是在找到自己的夢想和目標後,發揮一下想象力,把它們和別人建立起一絲聯繫。

通過這種方式,減少奮鬥的阻力,讓夢想實現得更容易一些。

比如,你可以問問自己,我努力之後的“報酬”是什麼?

如果你的回答是“錢”,就很有可能因為壓力而失去努力的動力。

王菊:年輕人,別總說你要“做自己”

因為我們都知道,在這個時代,並不是努力了,都能有理想的結果。

有時候,就算拼命努力,辛苦工作,得到的金錢報酬也和別人差不多。

這時候,人就會陷入一種無力的狀態。

這種無力的狀態,大概就和精讀君在終身成長詞典的詞條《201:習得性無助》中提到的感覺類似:

失敗時,就會產生極大的挫敗感,放棄嘗試,產生“做什麼事都是無濟於事”的感覺。

那麼,如何才能擺脫這種狀態?

日本生理學教授有田秀穗,在《消除壓力,從大腦開始》這本書中提到:

擺脫這種無力的狀態,要把視線從“自己”轉向“自己周圍的人”

報酬如果是“金錢”,就進一步想一想,那是用來做什麼的金錢。

是為了讓自己生活得更好?

還是為了使自己開心?

他認為,為自己賺錢,不管是什麼理由,歸根結底,都是“私利”。

而為了“私利”的努力是最難堅持下去的。

因為自己很難持續滿足自己,能滿足人的,只能是“人”。

別人認可自己做的事,才會感到喜悅。

換句話說,只有感到被需要,人才會得到滿足

我有一個朋友,剛畢業的時候就不好好工作,天天混日子,整個人一幅吊兒郎當的樣子。

後來遇到了他的女朋友,就開始認真工作了,業績開始提升,工資也慢慢漲了起來。

我調侃:“愛情的力量真偉大!”

他卻一本正經地說:“以前單身,怎麼胡鬧都可以,現在有了女朋友,要扛起責任,我也突然有了奮鬥的目標,不能讓人家失望。”

看,這就是“為了他人”的念頭,讓朋友對待努力的態度產生了變化。

為了父母,為了妻子,為了孩子,自己在努力工作,這樣想的話,就會自然產生生活的慾望、努力的力量和夢想。

如果對自己最好的報酬是“所愛的人的笑臉”,應該就沒有那麼多人輕易自殺了吧。

04

我一直覺得,《後來的我們》裡面,支撐見清最後走向成功的,其實就是小曉的夢想。

他一開始為了小曉而活,後來為了妻子和孩子而活。

在他奮鬥的路上,一直有一個他為之努力的“人”。

他的努力,是為了獲得能讓自己和自己重要的人快樂生活的金錢。

王菊:年輕人,別總說你要“做自己”

很多人不再有夢想,其實是因為他們放棄了“和人的關係”。

人們失去的,不是“夢想”和“希望”,而是“和人的關係”

人活著就不能沒有壓力,重要的是,不要讓意識變得消極,要有意識創造良好的人際關係

在和人的交往中激活同感腦,壓力就能迎刃而解。

沒有了阻力,努力也就有了意義。

為他人努力,其實也是讓自己幸福的方法。

願你我在奮鬥的路上都能少一點壓力,多一點動力。

參考書籍:有田秀穗 《消除壓力,從大腦開始》

↓怎樣不知不覺,構建你的知識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