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水的光陰漫過衡南茅市斗山橋

如水的光陰漫過斗山橋

作者/陳學陽

小時候,我特別依戀水,經常和夥伴們在屋後一條彎彎曲曲的水渠裡嬉戲玩耍,那些摸魚、打水仗、撿石螺、扎木排、玩漂流的美好時光,時常在心底泛起陣陣漣渏。

渠水最深的時候,是插秧抑或水稻的抽穗之季。潺潺的流水,躍動歡快的浪花,有時甚至持續半個月。沿途的鄉親們像盼來甘霖,喜笑顏開地開涵灌塘,清澈的渠水,無聲無息灌溉著屋前屋後的農田。父親對我說:“這渠水是從三十多里外的斗山橋水庫流下來的”。後來,從母親那兒得知,鄉親們秋收後曾參與修建的那個大水庫,就是斗山橋水庫。從那時起,我和夥伴們都對斗山橋水庫充滿神秘,無比崇敬,都盼著她常開閘、多放水,還夢想有朝一日能去看一看。

如水的光陰漫過衡南茅市斗山橋

老家朱雅村曾是“滴水貴如油”的苦旱地區。為迎接斗山橋水庫開閘放水,每一次大隊都要開生產隊長會,像佈置一項重大活動,然後各生產隊再把途經隊裡的渠道,按田畝分成一截截,包乾到戶,動員家家戶戶清淤。鄉親們鋤鏟齊揮,叮叮噹噹,一邊勞動,一邊談笑風生,有的還全家上陣,有時大家相互幫忙,或為缺少勞動力的家庭助力,或共同抬走山裡滾落的大石塊。直到現在,面對著那歷經數十年滄桑,似乎被遺忘的水渠,父親還會時常提起和回味,那互幫互襯、不圖報酬的勞動場景。

在那個稻穀加稻草的時代,水田是鄉親們的命脈,水稻一年種上兩季,每一季都要精耕細作,像優待自家的孩子一樣,從不怠慢。父親不歧視、不放棄任何一塊水田。為讓山岸田更需“解渴”的稻子也美美地喝個飽,父親與伯父從隊裡抬來水泵,背來水管,又從老遠的茅洞橋買來機油,連夜安裝,抽灌。水泵吐出的碧玉柱子,咕嚕嚕地往田裡鑽,“突突”的馬達聲,打破了夏夜鄉村的寧靜。母親常站在田那頭,高興地喊著“到田頭了!水到田頭了!”為看水守水,給柴油機加油,父親常常只在機旁的草地上打打盹,整宿也沒回來。

如水的光陰漫過衡南茅市斗山橋

從我懂事開始,斗山橋水庫雖未曾謀面,但一直深深鐫刻在我心中,那甘甜的水,時常從我的心窩和夢裡淌過。記憶中,有許多修庫修渠的辛酸故事,有許多為水庫放水奔走相告的喜悅,也有許多焦急等水灌水抽水的不眠之夜……但鄉親們絮叨最多的,還是水庫何時開閘放水。我常常纏著父親帶我去,也偎在母親的懷裡問:“斗山橋水庫有多遠呀?”“斗山橋水庫有沒有橋?”“斗山橋水庫有好大啊?”等一連串問題,母親有時笑而不語。

在時光的搖曳裡,我陸續從同學那兒打聽到關於斗山橋水庫的變化和過往。直到走上工作崗位,我才利用檢查庫所工作之機,真正邂逅斗山橋水庫,目睹深閨中她純真的風采。

如水的光陰漫過衡南茅市斗山橋

車子在崇山峻嶺間索繞迂迴,一路顛顛簸簸,終於停在水庫管理所的前坪上。一下車,一座高約百米的堤壩橫在眼前,像一面偌大的碧綠屏風從半空垂下,正中的“斗山橋水庫”五個大字,赫然醒目。我順著庫壩的石階拾級而上,舉目遠眺,暈車的症狀一下子就消散了。對於沒有見過大海的我,彷彿山裡的孩子來到海邊,那種心胸開闊和置於碧水藍天之下的激動,以及對父輩們手鋤肩挑圍山造湖無以言說的感動,齊湧心頭。

水庫位於慄江河上游,多面環山,水繞山,山含水,山水一色,像一塊翡翠靜臥在群山的懷抱。遠處山巒疊翠,莽遠;近處水面宛如明鏡,青山倒映,清晰可見,微風下泛起層層漣漪,在秋陽的照射下,像撒滿片片碎銀,洋溢著面對豐收的喜悅。庫的一灣,稀疏地隱坐著三兩垂釣者,如羅丹的思想者雕塑,或坐於石頭上,或坐在樹蔭下,偶爾還能見著他們迫不及待地收回長長的魚杆,把鉤上活蹦亂跳的魚兒放入魚簍。還有,那一隻只張開輕翅的白鷺,好像忽略釣者的存在,時而低徊盤旋,時而停在庫邊的草灘上、不遠處的樹杈上,將宛若藍寶石的水庫,襯得更加幽深、恬靜。如果坐在船上,或蕩一竹排,近距離接觸庫水,更清更藍,也更涼更爽。庫水特別深,但彙集的是山泉和雨水,因而乾淨透亮,可以直接飲用。遠眺大壩另一面,田疇金黃,民居點點,炊煙裊裊……這是一幅美麗祥和,典型的江南水墨畫卷,我感覺靈魂已經陶醉,彷彿瞬間被吸進庫水,內心安靜如入禪境。

在壩上漫步,完全脫離塵世的煩惱,任憑記憶在庫水中潛行,突然憶起“舟搖搖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的句子來,彷彿聆聽到瀲灩的庫水訴說著父輩們修壩的場景,訴說著壩上妻找夫、兒尋母的畫面,訴說著怎樣蓄土成壩、蓄水成庫的故事,我想象著,在那個乾旱連連的飢餓歲月,開閘放水的心情,無異於衛星升空的驚喜……

如水的光陰漫過衡南茅市斗山橋

壩上是平整的水泥路,兩邊有大理石護欄,長約半里。若乘興沿著壩的盡頭,前行一百米左右,就進入靜山,靜山的斜對面是窯嶺和雁塘山,窯嶺留有瓷窯的遺痕,雁塘山因大雁在此歇翅飲水而得名。如從空中腑瞰,窯嶺、雁塘山和靜山,就像停靠在庫邊三片溼漉漉的綠雲,烘托著庫水的湛藍與野性。靜山雜樹交織,小鳥啁啾,周圍數里沒有村莊,只有不知名的野果和山花突然冒出來,勾起你的興趣或好奇。據當地老人講,山上曾築尼姑庵,有暗洞冷泉,暗洞內猛蛇、巨鱉和牛蛙等動物聚集,傳說深夜曾發出過吹拉彈唱合奏的天籟之音。倘若站在雁塘山觀水庫,又是另一番景象,會發現,水庫的觸角不知不覺地向前、向左、向右蜿延,會覺得原本比想象的要大,要長,要曲,要美。

庫壩的築地叫“斗山”,傳說靜山潛伏一條火龍,有一天,火龍鑽出山洞玩耍不歸,當地便遭遇罕見的高溫旱情,趙公明的妹妹三仙姑得知後,使出混元金斗,火龍乖乖地被罩於金斗之下,從此再也沒有出來,金斗罩住的地方,就形成獨特如斗的山形——斗山。為鎮住旱魔,人們在此修建水庫,於是,龍形的水域得以形成。雖然傳說終歸多了幾分神秘色彩,但這些年的風調雨順,足以證明這方水域的實用與不凡。

如水的光陰漫過衡南茅市斗山橋

如今,每到茅洞橋下鄉,除了買一兩盒茅市燒餅外,我都要到盛載我童年腳印、少年時光的渠水源頭——斗山橋水庫去看看。每一次,天生質樸的她,都會因為季節、天氣和朝夕的變化,不斷展現出溫暖而別樣的容顏。且每次離開之後,只要閉上眼睛,那山,那壩,那水,就像心中另一個地方,或一個人的微笑,於夢境中輾轉反側,氤氳流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