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乾隆去装书

梦回故园,济水之南。老济南有许多故事,代代相传,伴随我们成长,流淌着一个家族的密码和血脉,见证着过去,昭示着未来——

跟着乾隆去装书

乾隆十三年农历二月底,泉城济南,草长莺飞,春光明媚。

这十三年来,作为一国之君,乾隆四处游历,到处题字,这让他在世界范围内的旅游时尚界迅速“蹿红”。有人为他叫好,说他御赐墨宝,价值连城;有人说他爱出风头,几万首诗,无一流传……

乾隆爷的小宇宙有点烦,有点找不着北,就带着刚中进士的宫中大秘刘墉,来到济南。

见过巡抚等人,吃了晚饭,便让他们跪安了。刘墉正要退下时,乾隆手里拿着一本书,叫住他:“济南府有古籍修复的地方吗?这书开线了!”

“记得后宰门街有一家“学海堂”,明儿我带您去吧!”济南府“金牌导游”刘墉答道。

跟着乾隆去装书

读书破万卷,读书人都经历过。“官五代”刘墉之所以认识草根店老板,也是因为他一年前在济南府考试复习的时候,一本书开线了同样需要修复。他从贡院墙根来到文庙,走过辘轳把子街,到了后宰门街。街上一片繁华,卖什么的都有,文房四宝居多。进了一家叫“学海堂”的刻字铺,老板一会就把书修复好了。闲谈中,刘墉得知老板姓管,老家是诸城的。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两人就拉上呱了。

管老板闻听来的是诸城名门望族刘家大少,赶忙准备饭菜。刘墉是谁?祖上历经四代做官而不倒,长达百年,还是个学霸,牛吧?刘墉在济期间不差钱,没少下馆子,尝遍了济南府的名优小吃。但人毕竟要吃五谷杂粮,天天下馆子,也吃不出好吃来。管老板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他下厨做了几个诸城家常菜:炝拌菠菜,香煎刀鱼,辣炒鸡架子、小油菜疙瘩汤,还上了瓶老家密州春……刘墉吃那个香啊,吃出了家乡的味道。

酒饱饭足,二人击掌相约,等刘墉高中后一定再来相见。没有想到刘墉一下子中了二甲头名,翰林院庶吉士,成了皇帝身边的人,天天抄抄写写,诵读经典,转眼就一年了。

跟着乾隆去装书

想到明儿就见面了,刘墉心里有点小激动,小确幸。

第二天刘墉换上仆人便装,早早来到主子房间外面等候。一会皇帝出来了,也是便装打扮。主仆二人出了珍珠泉大院,直奔后宰门。

顺着西更道走,不一会就来到了后宰门街。这后宰门街,有人说是厚德载物,有人说巡抚宰杀之地。不管怎样,街上五花八门,人流熙熙攘攘,好不热闹。走了不大一会,来到路北的一家店铺前,上面写了几个鎏金大字:学海堂。

管老板正好在,见到刘墉高兴的差点拥抱起来。刘墉摆了摆手,老板才见到他身后的主人,赶忙上茶,让主人落座。主人从袖口掏出一本书说:“老板,这书能修吗?”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康……”管老板惊叫起来!不成想刘墉冲他摇摇头,到嘴边的话给咽了回去。

“别管他,让他说!”乾隆面无表情,扫了刘墉一眼。

管老板明白,看这阵势,这来的人肯定不是一般。嘴上把不好门,小命说不定就没了。在这省城腹地,达官贵人,巨富商贾,街头混混,三教九流,啥人没有?静水流深,人贵语迟啊。

跟着乾隆去装书

“这、这、这就是传说中的宫里的书了。”管老板一时结巴起来。

“你怎么知道这是宫里的书?”相貌堂堂的主人问到。

“这书跟平常的书不大一样。”

“怎么不一样?”

管老板道:“这本书的两个角上各有一目。以前从来没见过,但帝都的同行说过,圣祖小时候读书用功,因为读的遍数太多了,边角开线、容易卷。就找了针、线,在书角上各钻了个眼,这样装起来比原来更结实了。从此,宫里立下规矩:凡是圣祖读的书,都按六目缀订。”

“有这事?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乾隆道:“老百姓都怎么说的?”

“老百姓说,三岁看老。圣祖从小聪慧,四书五经倒背如流,练就一身童子功。八岁登基,十四岁就独自面对朝中权臣。他从订书悟出一个治国道理:治理好一个国家,关键是要学会‘抓两头,放中间’:一个是要管住贪官污吏;另一个是要关心中下层贫困百姓,让老百姓吃上饭。没几年时间,达官贵人风声鹤唳,社会风气好转,千年盛世啊!”管老板娓娓道来。

乾隆点了点头,心中颇感宽慰:“那你们现在怎么不按六目装订啊”

“这怎么行呢?这手艺是圣祖的。在我们这行里,讲究个传承有序,师傅不教我们,我们做徒弟的,怎么敢觊觎师傅的专么来?”管老板转过头看刘墉。

“对对,一个意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事儿,我们这行里是不会干的。特别是我们老祖宗管仲说过:做人,要学会四个字。”

“哪四个字?”

“礼、义、廉、耻。”

跟着乾隆去装书

听了这话,刘墉频频点头;主子若有所思,说:“老板,那你也教教我们怎么装书吧!”

见到刘墉点头,管老板端了一盆水,让乾隆洗手。

乾隆说:“我出门前刚洗了手,没干别的,还要洗吗?”

“那不行,我们祖上的规矩,干活之前,要先洗手、静心。”

对啊,最近这心老不静啊。想到这里,乾隆乖乖地洗了手,跟着老板学起了修书。

订书的时候,管老板一边教,一边念念有词:

线装书,不简单:捆树叶,当信物;后象形,文字生;殷甲骨,汉竹简;造纸术,活字印;历明清,终成型;五千年,成古今;

线装书,也不难:先净手,再静心;先引针,再穿线;左右手,分好工;左拿书,右拿针;穿线时,稍用劲;针拿好,勿伤人;

穿完线,贴书签;左上角,平书口;上书首,下书根;左书口,右书背;上有天,下有地;外有方,内有圆;虽厚古,不薄今;

大齐鲁,有管氏;学海堂,五代传;既尚武,又崇文;勤耕读,传家远;技艺精,光耀宗;传家学,嘱学子;勤动手,练脑眼;

线装书,好多样;有唐式,有宋式;有麻叶,有龟甲;传域外,四海扬;有高丽,有太和;汉风吹,唐韵显;醉芳洲,醉济南。

刘墉被管老板念叨得昏头转向,手被针扎了好几次,书还没装完,再次验证了那句话:学霸往往是低能儿。倒是主子很快上了手,一会就把一本书给订好了。

书订好了,乾隆一个眼色,刘墉亮明了主子身份,给了赏钱。管老板闻后赶紧磕头谢罪。

跟着乾隆去装书

乾隆准他了起身。问:“你看这线装书,经唐宋元明清,见证了盛世岁月。朕虽破万卷书,行万里路,但百思不得其解:线装书为何历千年而只有四目?”

管老板虽然装书三字经背得熟,但一下子却被乾隆问住了。他不是没想过这个问题,他想过,但伴君如伴虎。说的不对,会不会招来杀身之祸?话到嘴边留半句,还是少说的好。

刘墉也是一脸茫然。

乾隆自言自语道:“四海之内,纲举目张;目之所及,四梁八柱;一针一线,百转千回;不忘初衷,方得始终。想不到这不起眼的线装书里,竟藏着治国理政的大学问啊。谁解四目者,必将四两拨千斤,又是一个千年盛世啊!”

想到这里,乾隆终于释怀:济南啊,济南,济水之南,朕之故园。只有在这里,朕的小宇宙才能释放,爆发,平复,回味无穷啊。

想到这里,几日阴霾一扫而光,乾隆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临别,乾隆爷高兴。让刘墉找来纸笔,写就“学海堂”三个大字赐给管老板,嘱他做御赐匾额悬于堂前,另外还特准他使用圣祖的六目装订法,为皇宫定制线装书。传至今日的康熙六目缀订法就是这样从皇宫流传到民间的……

跟着乾隆去装书

故事里的老板,就是我的老老老爷爷——管泽永。

天下一个管。话说管仲后人在山东的淄博、潍坊、济南等地均有分布。在诸城的管氏则有“上八辈,下八辈”之分。上八辈:泽、启、明、廷、恩、延、清、佩。意思是:管氏家族得到圣上的恩泽开始(启)自明朝廷(洪武二年),恩情延续要让后代清楚感佩。下八辈:永、锡、承、先、肇、文、应、瑞。意思为:永远记住圣上的赏赐(锡)并继承祖先之传统,开始(肇)习文以适应祥瑞。 

 

乾隆八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管泽永从密州迁到了济南府。这次偶遇乾隆爷,一段“线装故事”流传至今。

一晃200年过去了,管家后人一直从事雕版印刷,线装手艺一直流传。清代末期,官府在后宰门成立了官书局,据说就是在“学海堂”的基础上成立的。

现如今,管氏后人重新拾起家传的线装书装订,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们学习这门来自遥远东方的几近失传的技艺。大街小巷的孩子们唱道:

盛世千年功至伟,花落非遗成大美。

一针一线串唐韵,带你装B带你飞。

哈哈,漫漫人生路,不装一次,别说你来过济南,知道张老,见过老管!

更多济南老故事且请下回分说。

  • 管延伟
  • 百花洲泉水人家民俗馆馆长
  • 成人组
跟着乾隆去装书

主办: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协办:山东省作协 澳洲山东同乡总会 澳中文联

法国山东商会 德国山东同乡会 加拿大齐鲁同乡会

执行团队:山东海岱传统文化研究发展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