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勞動在《嚮往的生活》裡顯得尤其美?

在我主觀評價體系中,《嚮往的生活》必然是2017最喜歡綜藝TOP3以及2018最期待綜藝TOP3。

在這種喜歡與期待的情緒中,甚至有一種精神膜拜的力量。

為什麼勞動在《嚮往的生活》裡顯得尤其美?

於是,我開始有了一種好奇,便是去探索自己內心與這個綜藝之間的締結。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讓它能長驅直入地攻佔我內心的深處?

借古:復活五千年的田園理想

在我看來,《嚮往的生活》最鮮明的氣質,便是田園理想。

在中國田園詩派裡,達到巔峰的便是陶淵明。他崇尚一種自給自足以創造美好生活、親近自然以天人合一的境界。由此,所以才有了“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才有了“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才有了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陶淵明的隱逸思想中,勞動,將天地人和融會貫通。

為什麼勞動在《嚮往的生活》裡顯得尤其美?

而《嚮往的生活》的理念,無疑是與陶淵明一脈相承的——重視勞作對於自然的認識與內心的昇華。所以,你在《嚮往的生活》中,才感受到了一種清淺而回甘的田園詩香。於是,你在《嚮往的生活》中,看到了那些陌生、遙遠,彷彿曾經只存在於隱逸詩中的意象——泥土、茅草、門扉,黃狗、呆鴨、兩隻羊,插秧、採蜂蜜、做土灶,做飯、把酒、言歡。汗水中有生活的回甘,它是自豪的、滿足的、香甜的;勞動中有生命的真諦,它串聯起了人類、自然與天地。這一切曾經只寄託於詩句中的意象,突然通過一個電視節目,鮮活、具體而淋漓地呈現在中國電視觀眾面前。

所以,為什麼《嚮往的生活》能直擊人的內心?

為什麼勞動在《嚮往的生活》裡顯得尤其美?

因為,它復活了植根於中國人集體記憶、歷史基因中關於田園理想的心潮,打開了五千年來寄託於詩篇之中、文字之中的田園情懷的視聽想象。這個力量是巨大的,是厚重的,是層層疊疊的歷史、是字字珠璣的詩歌,一次一次在中國人的意識深處,建立而起的桃花源。

所以,《嚮往的生活》的勢能之一,便是借古。

開來:反思時代下的理想觀照

《嚮往的生活》的勢能之二,在於開來。它提供了一個作為給萬千大眾現實生活該如何改進的彼岸參照。

人類抱著過上越來越美好的生活的願景努力地推進文明進程,然而,與此同時我們似乎也被現代文明所裹挾,生活的速度越來越快,生活的空間越來越狹小,終於,有人開始反思,我們是否矯枉過正了?是否過猶不及了?

為什麼勞動在《嚮往的生活》裡顯得尤其美?

終於,有人暫停腳步,再次思考什麼才是當下的人們真正向往的生活。

《嚮往的生活》對當代生活、當代文化的反思精神,集中體現在三個層面:

其一,對信息文化的反思。

進入信息時代的我們,充斥在信息爆炸、內容超載的快節奏中。我們生活的節奏,與古人已然大相徑庭。古人的一天,甚至有一半以上的時間用於如何滿足果腹之需,現代人的一天,這樣的時間已然被壓縮再壓縮,精準的分工、社會的協作,我們有快餐式的餐飲,我們有外賣式的服務,現代生活在解放了你的做飯、吃飯的時間之餘,也讓你徹底地被關入了工作的囚籠,支撐現代社會的機器繼續保持高速的運轉。

為什麼勞動在《嚮往的生活》裡顯得尤其美?

為什麼勞動在《嚮往的生活》裡顯得尤其美?

然而,在《嚮往的生活》裡,生活的內容、生活的節奏、生活的方式,突然像歷史倒帶一樣,一路從信息時代、工業時代、退至農業時代。在第一期節目中,你看到了在這個生活狀態下人們的一天,無非就是三件事:

第一件,勞動。眾人各司其職地下地勞動,徐崢與彭昱暢負責割蜂蜜,何炅和徐崢負責插秧,黃磊負責做土灶,幾個年輕人負責抓泥鰍。當代文明讓越來越多的人遠離了農業文明,而與此同時,這種向土地靠近的勞作卻因陌生、遙遠而顯得有趣而詩意;

為什麼勞動在《嚮往的生活》裡顯得尤其美?

為什麼勞動在《嚮往的生活》裡顯得尤其美?

第二件,做飯。蘑菇屋是個神奇的地方,所有來這裡的人都會不自覺地想幹活,剛開始放話什麼都不想做的徐崢,卻成了第一期節目的兩大廚神之一,跟黃小廚一起負責了眾人當日的伙食。酒足飯飽,眾人無話、放空,說,這種靜默最是難得;

為什麼勞動在《嚮往的生活》裡顯得尤其美?

第三件,娛樂。夜幕降臨,聚而玩樂。先是一陣“愛的教育”,黃磊吐槽現在的年輕人啥都不會;再是一波“抽烏龜”大戰,高潮停留在了給徐崢洗光頭;最後一場上戲和北影的演技大賞,黃磊和徐崢演了一場兩隻狗的七年之癢。

為什麼勞動在《嚮往的生活》裡顯得尤其美?

為什麼我們願意看《嚮往的生活》呢?便是因為,它提供了關於生活的另一種可能,另一種節奏。這與當代逼仄我們的生活節奏,如此迥異、如此新奇。它是悠揚的、鬆弛的,甚至是“無聊”的,沒有那麼多的意義,沒有那麼多的宏大。然而,你卻忽然會覺得,這種“無聊”本身便是一種生命的意義。

其二,對城市文化的反思。

改革開放的四十年,是城市化加速的四十年。它給我們提供了更便利的設施、更優質的教育、更有效的協作,然而,利弊相生,我們也在逐漸擁擠的城市空間裡,逼仄了自己的方圓。

為什麼勞動在《嚮往的生活》裡顯得尤其美?

而《嚮往的生活》,便給出了一副與城市文化截然相反的圖景。這裡,隱於山林,這裡,廣袤無邊,這裡,就是老子理想國中,雞犬相聞的小國寡民。透過熒幕,我們似乎進入到了另外一個時空,在這裡,沒有嘈雜的車水馬龍,沒有擁擠的人山人海,沒有高聳的鐵塔高樓,有的,就是靜謐的遠山、芬芳的田埂、相伴的家禽。

或許,《嚮往的生活》之所以能夠給人一種舒適感、安全感,可能在於,人與人之間應該有一個更加合理的密度與距離。顯然,如今的生活,其密度與距離正在影響甚至破壞這種來自生物本能的心理防線。於是,我們便在《嚮往的生活》中,投射自己的心理需求。

為什麼勞動在《嚮往的生活》裡顯得尤其美?

其三,對功利文化的反思。

唯成功至上,似乎成了這個時代的主流,這是一個個人主義的、功利主義的標準。然而,在《嚮往的生活》裡,已然形成了與之相對立的評價體系。

恰如黃磊開玩笑所言,進入蘑菇屋,每個人就會情不自禁想要幹活。因為,在這裡,通過勞作而利他、利集體,變成一個人是否能夠融入環境的標尺,而不論你在此前、在此外,有多大的成績、多大的名聲,這裡的標準、這裡的美德,便是你是否能協同大家共同過上自給自足的生活。所以,勤快的彭昱暢迅速得到集體的認可,十八般武藝俱全的黃磊成為節目的主心骨,面面俱到的何炅成為節目的潤滑劑。

為什麼勞動在《嚮往的生活》裡顯得尤其美?

所以,《嚮往的生活》之所以呈現出一種迷人的氣質,不僅僅在於那些陌生而詩意的意象堆砌出來的外在世界,而更在通過提倡勞動而形成的關於人與人之間的有愛、互諒、重人情的內在情懷。

1號結語

《嚮往的生活》像是當下生活的一面鏡子,用另一個生存環境下的美好、向上、積極、幸福的狀態,去喚醒人們在觀照現實生活、面對現實生活、融入現實生活中,如何更有智慧的生活。

為什麼勞動在《嚮往的生活》裡顯得尤其美?

它用慢節奏,去呼籲人們放下匆忙的腳步,欣賞生活的本真;它用農業意象,去提示人們關注泥土與自然;而最為關鍵的,它嘗試建立一個新的評價體系,在這個評價體系中,關注的是人的積極努力以換取幸福值、關注人的和諧互助以促進和平共處、關注人的自給自足以完成天人合一。勞動與奉獻,實則是支撐《嚮往的生活》的精神內核。

由此,我們便看到了一個文以載道的綜藝,所完成的時代書寫。

為什麼勞動在《嚮往的生活》裡顯得尤其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