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剎海,是北京市歷史文化旅遊風景區、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區


什剎海,是北京市歷史文化旅遊風景區、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市中心城區西城區,毗鄰北京城中軸線。水域面積33.6萬平方米,與中南海水域一脈相連,是北京內城唯一一處具有開闊水面的開放型景區,也是北京城內面積最大、風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歷史街區,在北京城規劃建設史上佔有獨特的地位。在2000年批准的北京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中,什剎海地區面積是最大的。

什剎海包括前海、後海和西海三個水域及臨近地區,與“前三海”相呼應,俗稱“後三海”。

什剎海也寫作“十剎海”,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有此稱。清代起就成為遊樂消夏之所,為燕京勝景之一。

什剎海景區的不少古建築在北京城市建設發展史上及政治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主要代表有恭王府及花園、宋慶齡故居及醇王府、郭沫若紀念館、鐘鼓樓、德勝門箭樓、廣化寺、匯通祠、會賢堂。

著名的《帝京景物略》中則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來讚美什剎海的神韻。什剎海景區風光秀麗,被譽為“北方的水鄉”。隨著遊客的增多,這裡逐漸出現了一些古文化商店、小吃街和酒吧等,因此,也成為了京城文化街之一。

魏嘉平二年徵北將軍劉靖駐守薊城時,命軍士千人在桑乾河上修戾陵堰,開車箱渠、導高梁河水灌溉。高梁河水系下游即今什剎海一帶。

13世紀,蒙古滅金在的宮殿毀於大火,元世祖忽必烈決定另建一座新的 都城。什剎海是元大都規劃設計的最基本的依據之一。

全城自北向南的中軸線是緊傍積水潭而選定的;大都城四面的城牆位置是依積水潭東南岸的距離而建的。

元朝曾依託這一片水域在東岸確定了都城建設的中軸線,什剎海始成為元、明、清三代城市規劃和水系的核心。

元代名海子,為一寬而長的水面,明初縮小,後逐漸形成西海﹑後海﹑前海,三海水道相通。什剎海景區具有大量典型的衚衕和四合院,如金絲套地區的大、小金絲衚衕,南、北官房衚衕和後海北沿的鴉兒衚衕以及白米斜街、菸袋斜街等。

什剎海景區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有文物保護單位40餘處,佔西城區的三分之一以上。歷史上本地區曾建有王府、寺觀、庵廟等多達30餘座,現仍尚存10幾處。什剎海34公頃的水面十分自然地融入城市街區之中,依託水體,還有湖岸的垂柳、水中的荷花等也成為什剎海頻具特色自然景觀。號稱“燕京小八景”之一的“銀錠觀山”在景區中具有典型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