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封的記憶:吳江戲館知多少丨爾雅齋

塵封的記憶:吳江戲館知多少

戲院,蘇州地區舊時叫戲館,是地方文化娛樂的窗口,是物質與精神相對缺乏時期大眾休閒的樂土,是城市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產物。尋找老戲館原址,追憶逝去的繁華盛景,古老的吳江城裡曾經有哪些帶來無限歡娛的戲館呢?

塵封的記憶:吳江戲館知多少丨爾雅齋

(吳江錫劇團的演出照)

記憶中,原城隍廟的大會堂、祥園書場、怡園書場等都是比較熱鬧的文娛場所,而在縣城的中心鬧市區中山街“倉橋頭”附近,有兩家頗具規模的民國老戲館一直佔據著黃金地塊,人聲鼎沸。倉橋頭因大小兩座倉橋的存在得名,倉橋則因靠近官倉得名。大倉橋橫跨南北流向的北塘河,相距百米內的小倉橋橫跨東西流向的寶帶河,兩條市河在倉橋頭呈直角交叉。

在北塘河西畔的下塘街,大倉橋的西堍,民國期間曾有家“吳江戲院”。《吳江縣誌》記載:“民國24年......這一年的12月,城區民教館在松陵曹王廟場(現大會堂)、鄉師會堂等地放映《共赴國難》、《防空知識》、《黃金時代》等影片和幻燈片《育嬰堂識》,在吳江大戲院(現縣第二招待所會堂)舉行遊藝會,演出啞劇《有書大家讀》、歌劇《前途》、《一封信》和《看橫行到幾時》等。”對照老縣誌,再按實地位置勘測,嚴格地說,該戲館舊址並不完全包括在當時的縣第二招待所裡面,戲館大門就在二招的南隔壁,位於現在松陵飯店(已擴建)大門南邊的熟菜部入口處。

“吳江戲院”比較正規,裡面能坐近百號人,大多為長條木凳,稍有考究的座位是禮拜椅,有靠背,坐著舒適點。內場頂棚是洋鐵皮蓋的,下雨時叮叮噹噹作響。民國時期,該戲館沒有固定演員,都是些跑江湖的角來出演,後來很多名角紛紛落戶於各個正式劇團紮根。諸如,花旦楊素英來演過《貴妃醉酒》,名氣蠻響的北方江湖藝人“小聾蟚”(諢號)來演過《九江口》。南通京劇團的陳汝貴先生善好樂器,早期也常在吳江露臉。那時,戲館演出最多的節目就是什錦戲、滑稽戲、滴篤板、灘簧戲等。赫赫有名的姚梅鳳也曾搭臺匯演過著名的錫劇《薛丁山與樊梨花》,她曾任吳江縣錫劇團團長(該劇團成立於1952年10月,地點在廟前街西頭,靠近中山街),那是後話了,暫不多述。

塵封的記憶:吳江戲館知多少丨爾雅齋

(錫劇小戲《大年夜》劇照,姚梅鳳飾演劉大嬸)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大行土木搞建設。“吳江戲院”這一帶的大片房子開始整改,部分改為民居,部分改為中共吳江縣委黨校。黨校那裡也做過軍管會,後來成為縣第二招待所,直到1987年擴建為松陵飯店,老戲館的地塊全部納入飯店範圍。稍微上點年紀的吳江人都能回想起,現在松陵飯店大門的北片位置,也就是昔日軍管會的大院裡,有片場地(民國“吳江戲院”的戲臺北面),70年代曾闢為書場,供大家進去聽聽評彈、看看戲,之後又改建成氣派的專用會堂。

隔著北塘河遙相呼應,河東面的中山街也有家歷史悠久的老戲館,位於上灘,大街東側,介乎大小兩座倉橋之間,北塘河與寶帶河交叉口的東南片,如今的城中廣場位置,也就是大家說的“倉橋頭”中心點。這座戲館的正名叫“吳苑書場”,民間俗稱“大戲院”,門前正中間豎有巍峨的石牌樓。古老的牌樓很是寬闊,遮住一開間門面都不止,不知何朝何代就紮根在此了,因年代久遠,石柱凹凸不平,但被風雨磨得很光潤,見證著古城的滄桑變化。

據年近古稀的老松陵人“大明”先生回憶:“吳苑書場在趙萬泰醬園北隔壁,那確是很早之時的老戲園子,民國的事要問詳細,可能得找年齡比我大十歲以上的人才說得清楚嘍。我記得五十年代中前期,那書場還是維持原貌的。當時中山街上開的正門,門面有三開間大。中間是進書場的過道,南開間租給肉攤頭,北開間租給安阿三開水果店。第二進是一個泡水店,主要是供裡面的茶館式書場用水,也對外供應開水,我小時候常去泡水。再裡面是一片露天場地和一大間茶室兼書場。書場裡照例有個舞臺,有時說書,有時也有其他文藝表演。比如,抗美援朝時,打倒美帝的活報劇。解放初期,打倒地主、兩隻老虎等宣傳節目。書場離我家很近,常進去玩,不要錢的。”

吳苑書場實質就是茶館與戲館的結合,西面沿街的前門看著不太大,只有三開間,裡面卻很井深。後院一片露天場地,一座室內書場,南北長,東西窄,場地寬闊,戲臺就在場內北首。戲館後門出去,北面就是寶帶河,河上一座小橋,穿過此“樂渡橋”,對面就是1952年成立的錫劇團的地塊。1955至1956年間,對私改造,商店公私合營,大戲院被拆除,隔壁的趙萬泰醬園也被搬走,兩家原址一起折除後,建起了飯店。飯店起初叫鴻運樓,是1956年從震澤原班人馬隨同菜館一道遷來的老字號,1958年更名為“國營人民飯店”。數十年間,中山街路段幾經搬遷和改造,“倉橋頭”面目全非,曲終人散的大戲院變成了現在萬亞大廈後面的一個停車廣場。

時代的發展,歲月的流逝,傳統茶樓、書場、戲館這些曾經津津樂道的遊樂場所,已被光怪陸離的現代歌舞廳、咖吧、影劇院、遊戲房等代替,吳江城內居然找不到一絲老戲館的影子了。小三絃和琵琶奏出的是“登格里格登~~登格里格登~~”的悠揚琴韻,嫋嫋的吳儂軟語吟唱的是縈繞在江南水鄉的柔情雅興,凝結在許多古城吳江人心中的美妙音律隨著民國老戲館的遠離而漸漸飄散,留存於腦海裡更多的只是近年代殘餘的惆悵記憶。

但是,請不要忘了,在我們生活的這座城市中,曾經有過這樣幾座古老的戲館,曾經的文化樂園,是一段值得永遠珍藏的歷史記憶。

注:圖片由老吳江人凌先生、馬先生提供

塵封的記憶:吳江戲館知多少丨爾雅齋

(著名錫劇演員姚梅鳳,曾在吳江戲館演出名劇《薛丁山與樊梨花》)


您的每一句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