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如何影響國家宏觀決策?

科學家群體如何影響國家宏觀決策?中科院戰略諮詢院袁志斌教授在《智庫影響科技政策議程設置模式研究》做了詳盡的闡釋。由於原文較長,經

袁教授同意,本文做了壓縮和改寫。

什麼是政策議程?

簡單地說,政策議程就是把關於制定某項政策的想法推向決策程序的過程。當今中國,隨著專家、傳媒、利益相關群體和人民大眾發揮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在議程設置模式中,“關門模式”和“動員模式”逐漸淡出,“內參模式”成為常態,“借力模式”和“上書模式”時有所聞,“外壓模式”使用較少,但未來出現的頻率將會增加(見表1)。

在科技領域,由於絕大多數科技政策的決策內容比較專業,而且和普通大眾的直接利益和訴求有一定的距離,所以內參模式較多。但近年來,隨著科技與經濟和社會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如涉及倫理和健康等有關的科技政策決策需要更多的社會參與,借力模式也變得越來越普遍。

科學家如何影響國家宏觀決策?

內參模式

“內參模式”是由接近權力決策和執行核心的體制內智庫提出的,在這個模式裡沒有公眾與決策者的直接互動,只有智庫與決策者之間的互動。

內參模式又稱為“直通車”模式,在科技領域,能夠向政府高層建言獻策除了政府部門的官方渠道外,還有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原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原中國科協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工程院戰略諮詢中心、全國重點大學下屬的研究機構(如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等高端智庫,以及高級知識分子聚集的各民主黨派,如九三學社、致公黨、民進、民盟、民建等。

說說我們中科院:我們的主要職責之一就是“建設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對重大科技問題發表學術見解與評議,承擔國家交辦的戰略研究和諮詢評估任務,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諮詢建議和科學依據”。

可以預見,無論是當前還是未來,“內參模式”還會繼續擔當更加重要的角色。

科學家如何影響國家宏觀決策?

中科院戰略諮詢院(攝影:李強)

借力模式

“借力模式”是指智庫將自己的建議公之於眾,希望藉助輿論的壓力,掃除決策者接受自己建議的疑慮和障礙。其背後最主要的原因是,智庫深信自己的建議有強大的民意支撐,而政府內部卻存在不同的聲音甚至是阻力。

舉個例子:C919大飛機項目

科學家如何影響國家宏觀決策?

當時圍繞大飛機等問題,科技部曾主持由一流專家參加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題項目的研討會,並進行充分研討,同時科技界的多家智庫(如北京大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通過各種媒體發聲,特別是2005年3月北京大學教授路風的《中國大型飛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通過媒體公開發表後,社會反響強烈,國家最終把大飛機列為16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並把自主創新寫入我國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指導原則。

一般來說,智庫主要集中在黨政機構及其附屬部門(包括各級黨委政府體系的政策研究機構和大學等),一般不習慣採取“借力模式”。同時,獨立的、民間的社會智庫勢單力薄,影響較小,因此“借力模式”目前在我國並不常見,尚處於萌芽或探索狀態。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推進,一批獨立、有影響的社會智庫(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盤古智庫等)逐漸發展壯大起來,這一模式將會時有所聞,並不斷增多。

未來發展

可以有民間個人的廣泛參與,比如“上書模式”或者是“外壓模式”,但我更看好“智庫模式”

上書模式:指的是民間個人直接給決策者寫信,提出政策建議,比如,1986年3月,王大珩等4名院士(時稱“學部委員”)上書中央提出“關於研究發展我國戰略高技術的建議”,很快就得到國家領導人的重視和批准。對於這種模式,普通吃瓜群眾就別想了,你的建議上不去(如果你認為自己的建議足夠好,可以私信我)。

外壓模式:主要指自媒體通過輿論、爭取民意支持對決策者形成壓力,迫使他們改變舊議程、接受新議程。例如,方舟子與他的著名學術打假網站“新語絲”曾通過揭露“漢芯事件”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促使國家科技部建立了科研誠信建設辦公室。

智庫模式: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深入發展和廣泛應用,智庫可以結合輿論傳播,將民間個人整合進來,而且體制內決策部門的某些職能(如徵求意見、討論等)也會逐步轉移到智庫平臺上來。可以預見,越來越多的智庫將在國家宏觀決策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