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南向北聯東融西拓

一年前,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習近平主席發表《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主旨演講,倡導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繁榮、開放、創新、文明之路,為推動全球經濟發展貢獻中國方案。

一年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廣西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視察廣西等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中央賦予的“三大定位”,內聚外合、縱橫聯動,在南向、北聯、東融、西拓上下更大功夫,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高的目標要求、更有力的舉措推動全面開放,努力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不斷譜寫新世紀海上絲路新篇章。

海陸聯通 打通向南出海大動脈

5月的北部灣港,喧鬧而繁忙。在欽州港,一邊是集裝箱緊張有序地被吊上開往新加坡的貨船,一邊是開往重慶的列車在欽州港火車站整裝待發。僅今年前3個月,“渝桂新”海鐵聯運班列開行82列,發運集裝箱4500多標箱,是2017年的兩倍。

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南向通道建設,將其作為重要抓手。一年來,開闢從東盟國家經廣西、連接我國西南中南地區、直至中亞和歐洲的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加快推動中新“南向通道”建設,廣西的步伐堅實而穩健。

2017年8月,自治區政府與新加坡企發局、渝桂黔隴四省區市簽署南向通道共建的合作備忘錄、框架協議。啟動南向通道“多式聯運”項目,實現海鐵聯運班列實現常態化運行,比江海聯運節省20天運程。

2017年9月,中新南向通道海鐵聯運常態化班列(廣西北部灣港-重慶)實現雙向對開,西部地區經憑祥連通中南半島國家的跨境公路運輸實現常態化運營;同年11月,北部灣港到香港的“天天班”正式開行,阿聯酋航運“北部灣港-印度/中東”遠洋航線首航暨“北部灣港-新加坡”天天班公共航線正式啟動,中越鐵路集裝箱班列實現常態化運行……

短短一年時間,廣西通過“建機制、破瓶頸、抓運營、暢通關、出政策”,與新加坡達成多項合作共識,與渝黔隴建立了機制化合作關係,初步緩解了沿線基礎設施瓶頸,基本打通陸海兩大運輸幹線,提升了沿線通關一體化水平,出臺了《廣西加快推進中新互聯互通南向通道建設工作方案(2018-2020年)》。南向通道建設的積極進展和巨大價值,獲得中新兩國領導人的高度肯定,國際國內各界廣泛關注。

國家有關部委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南向通道建設。國家發改委將南向通道列入國家“一帶一路”項目庫予以重點支持;國家商務部同意將南向通道納入中新(重慶)互聯互通示範項目框架下與新加坡合作推進。

2018年,南向通道建設進入了攻堅克難的新階段。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大力推動重大關鍵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優先推進標誌性旗艦項目,提升通道的支撐水平。其中包括欽州港東站集裝箱辦理站、中新南寧國際物流園、多式聯運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等項目。同時,夯實鐵海聯運主幹線,進一步拓展北部灣港到國內外重要節點城市和港口的班列班輪。

與此同時,東盟跨境聯通網絡建設愈加完善,鐵路、公路、跨境橋樑、航空等各領域建設項目齊頭並進。特別是航空網絡方面,廣西機場的東盟國際航線和通航城市數位列全國第五。

經貿互通 外向型經濟迸發新活力

今年3月底,中國東信與馬來西亞MolPay支付公司簽署合作協議。目前,雙方正在積極推進技術對接,預計5月底前具備商用條件。這是中國-東盟信息港信息樞紐按照“13444”規劃建設,在2018年與馬來西亞通信項目合作中邁出的新步伐。

作為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舉措和標誌性工程,一年來,中國-東盟信息港建設快馬加鞭、蹄疾步穩。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共籌劃建設重大項目80個,累計完成投資155.55億元。其中廣西電子政務外網雲計算中心等10個項目竣工,中國-東盟新型智慧城市協同創新中心、大數據產業園等29個項目加快建設;中國-東盟信息交流中心一期、亞歐5號、亞太直達及亞非歐1號海纜等一批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相繼建成。

“信息絲綢之路”也正“點亮”普通百姓的城市生活。由南寧市發改委編制的《2017年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實施方案》顯示,該市將搭建“一朵雲、五平臺、多維應用”技術架構,以“智慧南寧”建設為抓手,深度融入中國-東盟信息港的發展戰略,吸引國內著名互聯網企業入駐南寧,促進南寧大數據等新型產業集聚發展,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

一年來,廣西參與國際經貿合作平臺不斷豐富,國際產能合作再上新臺階。第14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和商務與投資峰會成功舉辦,參會國家首次延伸至哈薩克斯坦等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促進了“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目前我區正在建設和推進的園區有20多個,基本實現東盟國家合作園區全覆蓋,並逐步擴大到非洲等絲路沿線其他國家。其中,中馬“兩國雙園”示範作用不斷凸顯,中國·印尼經貿合作區成果豐富,文萊-廣西經濟走廊、中越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等取得重大突破。

一年來,商貿物流合作不斷深化,貿易與投資更加暢通。今年一季度,廣西外貿進出口增長15.3%,增幅較全國高5.9個百分點。其中廣西對東盟進出口465.5億元,增長35.6%;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490億元,增長25.6%。2017年,廣西新設立外資企業155家,同比增長22.05%,合同外資額44.43億美元,同比增長102.17%。

口岸升格與開放加快,通關便利化水平提升。友誼關、東興口岸擴大開放獲批,峒中、碩龍口岸升格為國家一類口岸,邊境縣實現國家一類口岸全覆蓋;北海港、欽州港口岸擴大開放通過驗收,口岸擴大開放數量創歷史新高。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區域通關一體化、關檢合作“三個一”等深入推進,全區進出口通關時間快於全國同期平均水平。

一年來,多港網絡合作持續發力,向海經濟潛力加速釋放。網絡陣容擴大,24個港口、城市及有關港航機構加入中國-東盟港口城市合作網絡,欽州水上訓練基地、海洋氣象監測預警中心等項目建成。合作港口增多,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接管運營文萊摩拉港,集裝箱吞吐量連續兩個月破萬;我區企業參股運營的關丹港新深水碼頭的兩個15萬噸級碼頭開工建設。

桂籍漁船縱橫遠洋。廣西企業建設的毛里塔尼亞遠洋漁業綜合加工示範區核心加工基地(水產加工能力25萬噸/年)基本建成,其他多個遠洋漁業項目加快建設。廣西漁船已縱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海域,“桂”字號海產品水產品出口多達40多個品種,含東盟10國、美國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

民心相通 人文交流傳承絲路新情緣

今年4月,越南河內文化大學迎來一場特殊的讀書交流活動,中越兩國近200名青少年通過朗誦、分享讀書體會等形式交流讀書心得,講述中越兩國友好故事。

這是“廣西‘三月三’文化絲路行”第二次走出國門,從2017年的泰國到今年的越南,從觀演出、品美食到暢談讀書心得、體驗民俗風情,“共同的民族文化傳統就像鑲嵌在絲綢之路上的珍珠。”中國駐越南大使館文化處參贊彭世團稱,中越民眾共同慶祝“壯族三月三”,其意義已遠遠超過了文化交流,成為促進兩國人民相互瞭解增進友誼的紐帶。

古代絲綢之路是一條貿易之路,更是一條友誼之路,它穿越不同時空、跨越不同文明,創造了文明互鑑與文明交融之路,為今天“一帶一路”的建設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真正要建成“一帶一路”,必須在沿線國家民眾中形成一個相互欣賞、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人文基礎。

藉助與東盟國家山水相連、語言相通、習俗相似的優勢,廣西正搭建探索多層次、寬領域的人文合作,營造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局面,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下轉第四版)(上接第一版)

“我在廣西生活學習很快樂。”五年前,越南留學生杜氏清花獲得“廣西政府東盟國家留學生獎學金”,到廣西藝術學院就讀聲樂專業,如今是該校2017級碩士研究生,“我希望能把學習到的中國歌曲和中國文化帶回越南,介紹給越南的觀眾,讓更多的人瞭解廣西、瞭解中國。”

在廣西,像杜氏清花這樣的東盟留學生已經超過上萬人,廣西正在積極拓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教育合作領域,打造“留學廣西”品牌,力爭2020年到桂留學人數達到1.5萬人,出國留學進修人數達到1萬人。

文化交流正成為廣西與東盟合作的新“引擎”。中國-東盟文化論壇、中國-東盟博覽會文化展、中國-東盟博覽會動漫遊戲展,“海上絲綢之路·北海史蹟”等一系列活動風起雲湧。“近5年來,廣西對東盟的文化交流從以文藝表演為主的單一形式,延伸到了舞臺演出、新聞出版、文物博覽、影視戲劇、工藝美術、藝術教育等多個領域。”自治區文化廳的有關負責人表示,廣西已成為中國-東盟進行文化交流合作的聚集區。

廣西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科技合作結出豐碩成果。中國-東盟標準計量質量特檢認證認可信息服務平臺加快建設,中國-東盟檢驗檢測認證高技術服務集聚區一期的6個東盟中心項目已批量入園;中越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控聯合實驗室建設啟動,中越邊境農業科技走廊建設加快推進……

城市外交串聯起絲路珍珠,廣西的“朋友圈”不斷擴大。2017年5月,廣西向馬爾代夫馬累市贈送由我區自行研發設計的新生兒出生醫學登記信息管理系統及相關設備,填補了馬方此類系統的空白。這一年,廣西相繼與印尼西爪哇省、馬爾代夫馬累市新締結友好關係。至2017年底,廣西已締結國際友城104對,居全國第四位,其中東盟52對,居全國第一位。

隨著廣西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流合作的不斷深入,一座“民心相通之橋”初步搭建成形,沿線人民的心更近、情更深、人更親。“廣西已經是我的第二個家鄉。”來自巴基斯坦的留學生楊其如是表示,“我捨不得離開她。”

廣西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南向北聯東融西拓

頭版頭條版面截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