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不為自己設計虛幻的目標

叔本華:不為自己設計虛幻的目標

1、不為自己設計虛幻的目標

我們不能再為自己設計虛幻的目標,而是應當選定一種雖然具體卻能避免痛苦的目標。

為預防以各種形式出現的希望、疾病和煩惱,人生計劃必須避免浮誇、空泛,只有如此,目的才是真實的。

人生計劃越是不為追求現實幸福的妄想所纏擾,其目的的實現的可能性便越大。

2、行動比認識更重要

只有先天的東西才真實、穩固。

而對每個人來講,“先天”說的就是行動力。

沒有行動力,就只能算作是沒有天賦。

如果你想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如果你想在寫作、繪畫上有所成就,如果你想在任何方面有所成就,就必須去嘗試、去行動、去踐履,而不是理解、認識、思考。

叔本華:不為自己設計虛幻的目標

3、有限的視野容易造成荒誕不經的結論

每個人由於他的個性與所處地位的影響,他的觀念與所持意見,毫無例外,都有一定的侷限性。

如果他了解自己的有限視野,即使他自己遠遠達不到全面,至少也不會被迷惑,受辱,甚至陷進窘境。

4、知識與權力的悖論

一個人可能富有知識,卻根本沒有替他帶來權力;相反,另一個人可能擁有無上權威,卻幾乎沒有知識。

人們一再地犯著這個錯誤,根本不對它加以仔細的思考,只因為人們第一次碰到它時,發現它非常堂皇響亮。

5、在自私的人眼中,一切都是工具,包括自己

人是一種自私自利、全無心肝的動物,除了為自身生活所必需外,只會濫用動物所有的特性,供自己娛樂。

鳥本來是可以飛遍世界的,卻讓人幽禁於一尺見方的狹小空間裡,它們企盼自由,常鳴號以致慢慢死去;籠中之鳥,絕不能唱得出快樂的歌來。

是這些人“擁有”了身外之物,還是被身外之物束縛?

6、不同的人生角色共享相同的生存憂慮

同在一個舞臺上,有的人是帝王,有的人是臣子,有的人是將軍、士兵或僕人,等等。

他們彼此的不同只不過是外在的不同而已,但各種角色內層核心的實在性卻是相同的。

大家都是可憐的演員,對自己的命運充滿著渴望與焦慮。

叔本華:不為自己設計虛幻的目標

7、最美妙的事——把每一天都過成新的一天

生命的單調、枯燥、乏味,只能通過不斷增進知識、增長見識、多多地經歷變幻萬千的生活,方能克服。若不如此,我們很快就會感到厭煩、無聊。

避免無所事事的唯一辦法,就是讓每一天都像新的一天,讓生命感受到一種不斷變化的魅力。

8、每個人都有一個面孔、多副面具

用person這個詞來表示的人,有一種意想不到的恰當,在歐洲各國的語言中,都是用這個詞表示人。拉丁文“人格”這個詞的真正意義是指演員的面具,實際上也沒有人把自己的真面目顯露出來;每個人都戴上了一副面具,都在扮演一個角色。

9、報復不是為了求得公正而是享受快意

當自然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時,心中就燃起一股報復的惡念。我們時常聽人說,報復讓人痛快。

因此,凡是有高傲或虛榮存在的地方,也就有報復。

但是,所有滿足的慾望,多少都表現出一種幻想,報復也是如此。我們希望從報復中得到快樂往往由於事後的同情心而覺得難受。

的確,嚴厲的報復之後,常常會痛心不已,良心不安,我們不再覺得促使自己報復的那個動機有多麼正當,此時我們感到的,只有自己的邪惡。

10、死亡只是肉體的消失,精神仍與世界相連

對某些人而言,自己以外的其他一切皆屬“非我”,他們實際上只認為自己是真實的,至於其他一切只不過是在其背後與自己存在著某種關係,因此他們認為那隻不過是對自己的目的有所幫助或有所妨礙的幻影。對他們而言,他們自己與他們所認為“非我”的其他一切之間存在著不可測的深淵,結果,孤立在“小我”之中的他們,也會認為世界的一切都將隨著自己的死而消失。

但相反,另外有些人則在其他所有的人或所有的生物之中發現與自己同樣實在、與自己完全相同的東西;對他們而言,有某種東西通過自己的生命與其他所有一切互相交流,他們認為隨著自己的死亡而消失的只不過是自己生命中極微小的部分;也就是說,他們還繼續存在於其他所有的人之中。他們與別人並不分彼此,他們愛自己也愛別人。

這就是為什麼極善良的人與極邪惡的人在瀕死之際的表現會有那麼大的差別。

叔本華:不為自己設計虛幻的目標

11、死亡不是結束,而是本來狀態的恢復

人平常總為個人主義所獨佔,死是解除這種狀態的一剎那,個人主義對人的本質是一種傷害,在這可以說完全恢復了人的本來狀態的一剎那,人才會面臨最實在最根本的自由。大部分人死的時候臉上都浮現和平安詳的表情,原因顯然在此。一般說來,正常而善良的人,他們的死往往是平安容易的,可是對活不下去的意志加以拒絕或否定的人,平靜自然並帶著喜悅而死的特權卻被剝奪了,因為自殺的人只想在現實裡死掉,覺得沒有必要也不要求在明天或更遠的未來繼續存在。

本文由劉大悲 陳曉南 張尚德 譯,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