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之行,我眼中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二)

英倫之行,我眼中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二)

這個假期跟先生回英國,有機會跟他家人一起度過中國的新年,也體驗了英國中產家庭生活的點滴和有趣的文化碰撞。

大家都有所瞭解,我們中國昂貴的獨棟別墅放到西方,只相當於普通人住的獨立屋(house)或者聯體排屋(terracehouse),隨處可見。

英倫之行,我眼中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二)

英倫之行,我眼中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二)

門前生氣盎然的花草綠植

經過住宅區時,先生指著一家門前掛著u型的馬蹄鐵,告訴我這代表家上釘的馬蹄鐵存在多少年,你就會幸運多少年。之後我在網上查了一下確有這樣的說法,馬蹄鐵就像是一彎新月,它象徵著那些生命的締造者、偉大的母親形象,比如古埃及掌管生育和繁殖的女神阿爾特彌斯。所以把一塊馬蹄鐵釘在門上就是用強大的生命力來對抗死神的力量,可謂幸運吉祥之物。

英倫之行,我眼中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二)

不一定每家每戶都掛馬蹄鐵,反而很多都喜歡掛些有文字的小門牌,

英倫之行,我眼中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二)

或是窗臺放些悶騷又惡趣味的British jokes。

英倫之行,我眼中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二)

反正看不懂他們的梗

因為佔地空間大,很多house外面都會停車位置和小花園,裡面兩層居多,通常第一層有會客廳,飯廳,主人房和浴室。第二層有一到兩個客房,書房和另一個洗手間和浴室。有了充足的室內空間,在中國可能只要酒店或者富有家庭才會看見的浴缸,在這裡卻是平常人家的標配。

英倫之行,我眼中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二)

應運而生的,商店會售賣很多新奇好玩的泡浴產品如出名lush, 讓洗澡也樂趣多多 —

英倫之行,我眼中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二)

無論外觀和香氣都設計成如芝士蛋糕,蜜糖,馬卡龍等誘人的甜食。

英倫之行,我眼中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二)

上篇文章提到,西方家庭都有放壁爐(fireplace)的傳統,出於環保安全等考慮,如今越來越少見到燃碳燃木的真火壁爐,取而代之的是電壁爐取暖設備 —

英倫之行,我眼中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二)

還保留著真火燃燒的外觀

我們都知道中國人習慣晚上洗澡,白天工作舟車勞頓,晚上一身疲憊,風塵僕僕地回家吃了晚飯,通常洗個美美的熱水澡然後舒服地睡覺。但在英國,人們只是早上上班前洗澡,因為他們覺得這樣能夠活力滿滿開始一天的工作。

英倫之行,我眼中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二)

此外我留意到,早上起床的洗漱順序也不同:我們是起床 -- 刷牙洗臉 -- 早餐,他們是起床 -- 早餐 -- 刷牙洗臉。我解釋說,正如吃飯前要洗手一樣,起床時會有口氣。吃早餐前要清潔口腔。他們卻認為,吃完早餐以後刷牙洗臉,才有清潔效果口腔沒有食物殘留。而且好笑的是,當知道對方這習慣後 ,我們互相一臉“嫌棄” 到底誰比誰“髒” ~

英倫之行,我眼中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二)

說到平常在家喝的,中國人喜歡喝茶,各種各樣的茶都有...上年紀的大都喜歡買一套茶具,泡上一壺好茶,慢慢細品。相比之下,英國家庭就顯得很專一 -- 只喝英式紅茶,而且和我們喜歡喝清茶的習慣不同的是,他們都喜歡加點牛奶,但不加任何砂糖的淡口奶茶。

英倫之行,我眼中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二)

杯子也是king size

既然說到茶,不能不提代表貴族紳士淑女的英式下午茶。在英國有一個說法:“當時鐘敲響四下時,世上的一切瞬間為茶而停。”從維多利亞到新時代,隨著世界文化的大融合,英式下午茶由英倫三島傳遍整個世界。從今天的視野來看,英式下午茶不僅象徵著皇室的高貴和英式的優雅,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英倫之行,我眼中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二)

這是我們經常見到的英式下午茶的版本 -- 漂亮的三層架和優雅的茶具,每層都有不同種類的一口茶點,精緻小巧。但據我所知,這並非正宗地道的英式下午茶。這要追根溯源下午茶的歷史(看過的朋友可自動跳過),

下午茶文化起源於英國的上流社會。

在1840年前後,一位叫安娜的公爵夫人為了打發時光,排遣無聊,就讓女僕準備了精緻的茶和點心,同時還叫來自己的女伴一起享用,一邊吃喝,一邊聊天,打發時光 。這種新穎的社交方式隨即成為時尚,併為宮廷所欣賞,維多利亞女王便始終堅持每天下午茶的習慣。隨著時間的推移,下午茶文化也就逐漸蔓延到全社會,併成為英國紳士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英國的中產及上流社會家庭的晚餐往往在晚上8-9點,這是由於男主人經常需要進行很多社交應酬,回家較晚。所以,在下午較晚的時候吃點東西補充一下體力是很必要的。

英倫之行,我眼中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二)

上流社會的叫法是Afternoon Tea 或者Low Tea,因為下午茶最初是在家中的客廳或書房舉行的,這裡的沙發和茶几一般比較低矮,所以才有這樣的稱呼。

對於普羅大眾也有下午茶的習慣。英國進入工業社會之後,藍領工人辛苦勞作一天之後往往也不會等到8點以後才進餐,因此也將用餐時間提前到6點左右,這其實是將下午茶和晚餐合二而一,平民階層的叫法是High Tea,一般是全家的聚餐,不作為社交用途,由於是在餐廳中用餐,桌椅往往相對較高,故而得名。

所以從這段歷史得知,無論哪個階層,下午茶出現的初衷是隻是為了果腹。

現今在英國有不少Tea rooms茶室,就是專門喝下午茶的地方。這次特別來到Warwick castle旁邊的Thomas Oken Tea Rooms品嚐地道英式下午茶。

英倫之行,我眼中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二)

英倫之行,我眼中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二)

簡約雅緻的佈置

可以根據menu自由選擇三明治口味,切件蛋糕和飲品的搭配,大約10英鎊一份,下面是雙人分量。

英倫之行,我眼中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二)

典雅的餐具

突然發現這下午茶真接地氣,無論三明治,切件還是司康餅都是regular size, 不僅堆滿薯片和沙拉,附上的果醬和奶油一點也不吝嗇。

英倫之行,我眼中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二)

所以最後我們都吃不完

說到室內設計和家居佈置,不少人都喜歡美式或歐式設計,北歐品牌宜家簡單明快的風格在英國同樣很受年輕人歡迎。

英倫之行,我眼中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二)

我們平時在大商場逛的家居店,裡面很多設計元素例如燭臺,壁畫,銀色食品架等,在西方中產家庭比較常見。

英倫之行,我眼中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二)

用餐也講究儀式感

我還發現英國人有趣的一個地方是,即使白天在家,他們從來不會穿家居服,都是穿出門的衣服。家居服對於他們來講,就是睡衣 -- 在上床睡覺時才會穿的衣服。開始我覺得彆扭,在他們家整天都穿著上街的衣服不太自然,畢竟在家都想穿得輕鬆舒服一點,後來慢慢就習慣了這種“奇怪”的習俗。

而且,我先生的媽媽,阿姨還有90歲的外婆,每天即使在家,都會把蓬鬆的捲髮打理得一絲不苟,佩戴精緻小巧的珠寶,有珍珠耳釘,別具風格項鍊,細細的金手鍊和彩色的寶石戒指。女為悅己者容,善待自己,優雅到老,可能這就是生活中的儀式感。

英倫之行,我眼中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二)

英國人很注重face to face之間的交流。雖然現在使用社交軟件非常普遍,但在英國甚至西方的家庭聚會也好,朋友聚會也好,你幾乎看不到一個玩手機的“低頭族”,包括年輕人在內,他們更享受看著通過眼神和麵部表情所傳遞的喜怒哀樂,感受面對面交談產生的“多巴胺" ~

英倫之行,我眼中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二)

好了,此次英國之行分享就到這裡,希望日後有機會分享更多關於英國,關於其他西方國家的點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