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十週年系列:十年間,民企捐贈整體優於國企

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力量,具有專業技術優勢,他們積極配合政府有關部門和相關公益組織,參與減災救災公益事業活動,凝聚企業自身員工向心力,打造更好的品牌。

汶川地震後的十年中,中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步伐加速。眾多企業紛紛選擇以成立基金會的方式,把應急救災、災後重建納入自身的履責領域。這些企業充分發揮自身風險評估管理和資金的優勢,組織社會參與共建過程中,提供專業基礎力量和有效支持供給。

與此同時,很多企業結合自身優勢,在慈善領域進行大量探索,企業慈善正由“一捐了之”逐漸走向戰略性的項目合作參與,走向專業化、系統化的慈善道路。

民企捐贈仍優於國企

汶川十周年系列:十年间,民企捐赠整体优于国企

汶川地震掀起的捐贈熱潮以民企最為突出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高速發展造就了大批引領社會進步、經濟繁榮的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認識到應當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取得社會的認同有利於企業的長遠發展。

2009年2月28日,由《公益時報》社編制的第六屆(2009)中國慈善榜組委會發布統計數據顯示,汶川地震當年上榜企業325家,總捐贈金額54.86億元,捐贈過千萬企業已有253家,企業類別包括民營、國有、外資以及港澳臺。其中,本土企業佔主要比重,但民企是捐贈市場的主力,國企整體表現不佳。

時隔3年,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發佈的《2011年度中國慈善捐助報告》指出,國企捐贈數字與民企差異較大——國企捐贈額遠不到民企的一半,央企捐贈總金額僅佔其利潤的0.2%。

2018年4月25日,第十五屆(2018)中國慈善榜發佈,上榜慈善企業721家,2017年度合計捐贈約120.78億元,與前一年相比,呈現明顯增長態勢。僅就捐贈情況而言,民營企業捐贈額佔其利潤總額的比例要遠高於國有企業。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創新與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鄧國勝也曾在公開報道中表示,民企捐贈是社會捐贈的主要力量,從長遠看,隨著民企的不斷髮展,實力的不斷增強,民企捐贈會越來越多。

外企捐贈指數持續攀升

2008年5月19日,一個“國際鐵公雞排行榜”突然傳遍網絡。在流傳最廣的版本中,排名第一位的是三星,後面分別是諾基亞、大金、LV、可口可樂、麥當勞、肯德基、豐田、GUCCI和LG。

汶川十周年系列:十年间,民企捐赠整体优于国企

2008年後,這份“鐵公雞”榜單曾以多個版本在數次地震發生後出現

然而,事後證明這份榜單信息並不準確。

2008年5月12日地震當晚,百勝餐飲集團(肯德基母公司)已決定捐款300萬元;5月14日,麥當勞宣佈捐款100萬元;5月15日,三星電子向紅十字會捐款3000萬元。

慈善觀念、捐贈方式的差別一定程度上鑄成了這次在中國慈善發展史上的一樁“誤會”。

2013年,據羅蘭貝格的一份調查顯示,有63%的在華外企仍將中國視為主要投資地,而在逐漸成熟的中國市場,跨國企業勞動力成本、原材料成本、能源消費、地產支出甚至交通成本都在不斷上升。

然而,當年在華外資企業社會責任指數呈增長態勢,實現對民營企業的首次趕超。

中國社科院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鍾宏武表示,外企在中國的公益活動至少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純粹的善舉。1997年,美國GE公司曾投入1.1億美元用於全球的慈善事業,但所投入的領域與公司業務之間沒有絲毫聯繫。

進入第二階段,外企從事公益開始要求雙贏——幫助公益對象創造更大價值的同時,也希望通過公益行為改善競爭環境。

在第三階段,外企開始不滿足於簡單的“雙贏”,而是把公益活動和公司生產經營活動緊密地結合起來。可以說,這是一種“新企業慈善行為”,即同時滿足投資者、員工和當地社區三個重點人群的需求,使三方面的利益相對平衡。

企業基金會行使專業慈善

汶川十周年系列:十年间,民企捐赠整体优于国企

目前由民企發起的有代表性的基金會

汶川地震時,大多數企業的捐贈都出於滿腔熱血的承諾,但不管從公司角度還是個人角度出發,都希望這些捐贈能夠真正發揮效用。

商道縱橫合夥人彭紀來表示:“汶川地震後,企業的資金捐贈流向也有了主動變化,企業會逐漸關注起聲譽好、影響力大、透明度高的公益機構,企業捐贈開始展現多元化,成立基金會、捐物資、捐技術、捐股權等形式都紛紛出現。”

十年間,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嘗試成立基金會,連接政府、企業、社會組織,打造三位一體的慈善模式。

2018年4月24日,中央統戰部經濟局聯合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發佈《民營企業家公益慈善實踐與思想認識研究報告》。該《報告》顯示,2016年,全國791家民營企業淨資產總值共計165億元,公益支出共計48億元,平均公益支出773萬元,重點關注教育、扶貧、醫療和救災領域。

2007年,丹姿集團捐資成立廣東省丹姿慈善基金會積極開展企業員工及家屬大病關懷、山區助學、慰老恤孤助殘活動。

黃志勇是廣東省丹姿慈善基金會秘書長,在她看來企業以註冊成立基金會的方式也是企業參與災害救援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一種嘗試。

“企業在踐行公益慈善中不專業,我們倒逼著自己走專業化路子,成立基金會以專業視角融入公益慈善領域。”黃志勇說。

2017年,廣東省丹姿慈善基金會由非公募轉為公募。十年間,丹姿集團的救災行動進行了多次專業學習,形成了一整套救災響應的項目體系。

頂新集團是一家傳統食品企業,2010年頂新集團捐資的頂新公益基金會成立。

從汶川地震、蘆山地震到天津爆炸,頂新公益基金會均參與了災後救援,為方便食品的生產企業履行企業使命和責任樹立了榜樣。

“我們不斷摸索、體會現場救災有序、有效對接的重要性,第一時間將食品等物資運輸到災區,同時對接政府,開展有效救援,避免給災區添亂。”頂新基金會主管司然表示。

中國人壽慈善基金會是一家由中國人壽保險股份公司捐資成立的非公募基金會,從成立至今累計捐資3.2億元。

作為一家由險資企業出資的非公募基金會,該基金會一直關注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在減災防災全面提升社會抵禦自然災害的綜合防禦能力,以期減少損失,保護生命財產安全,並通過對全社會開展風險教育,幫助投保人進行風險管理和風險防範,通過採取創新方式減少受災人口降低受災事故發生。

汶川地震後十年間,中國人壽慈善基金會堅持助養災區孤兒,先後助養汶川、魯甸地震中的孤兒。

“現在企業已經從被動履行社會責任轉向主動支持,變化很大。過去總是被動發佈報告,為了報告而報告,現在是主動發佈。”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浩明認為,“企業紛紛成立自己的基金會,這是他們主動向社會目標前進的證明。”

- END -

汶川十周年系列:十年间,民企捐赠整体优于国企

作者 | 張明敏

汶川十周年系列:十年间,民企捐赠整体优于国企

-點擊下面的關鍵字,直接閱讀文章 -

汶川十周年系列:十年间,民企捐赠整体优于国企

公益時報

政策解讀/公益活動/熱點事件/社會創新

想留言嗎?果斷在留言區發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