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競爭加劇 院線比拼“內功”的時候到了

3月共發行中外新片41部,其中進口片17部,全國放映場次875餘萬場,共產出接近48億票房(不含服務費)。

值得注意的是,在放映端,利好消息是單銀幕產出繼續走高。但同時也要注意到,院線間的競爭進一步加劇,尤其是中小院線,他們之間是一場關乎“生死”的競爭。

院線頭兩名差距縮小 中小院線板塊流動性加大

覆盤3月大盤數據:全國放映場次875餘萬場,同比去年上升兩成多;月觀影人群1億4687.8萬人次,同比增長44%;月度票房約47億9900萬元。此數據不含電商服務費的3.1億元。全國平均票價32.67元,繼續保持小幅上升,增幅5.3%。

傳統3月是電影銷售的淡季,今年卻不然,3月市場開出的大紅盤是史上最高。究其緣由,客觀上有農曆春節檔延後,春節檔的重頭影片在市場繼續發揮著效應,春節檔的紅利拉動了3月影市。內在因素是,產業發展新的供求關係帶來市場銷售的利好,國產電影質量和內容提升,得到觀眾的認同,好電影、好口碑電影正在改變市場格局,讓電影消費的市場生機盎然。

院線市場在這一輪市場格局之變中也在悄然變化。表現在十強院線格局上,是院線靠資本購買和重組資源以影響和鞏固其市場地位的影響初步顯現。院線的市場地位則要用市場份額和可持續力來決定。

眼下,十強院線“老大”和“老二”排列相對穩定。2017年大手筆收購橙天嘉禾影院的大地院線,在補充了自己在一二線城市的影院資源後,直接提升了市場佔有率,不僅坐穩了院線老二的位置,且顯出緊追萬達的態勢。

以過去淡季檔期慣例,大地院線在春節檔之後總有一個回落期。今年一季度大地院線一直保持了穩定增長態勢,在3月繼續保持院線“老二”的位置,還將第一、二名之間的差距從去年3月的41.2%,縮短至本月的32.8%,直接拉高了近10個百分點。

市場競爭加劇 院線比拼“內功”的時候到了

院線市場另一個變化是,中小院線板塊流動性加大。院線與所屬影院的關係直接影響業績排名。雖然排名11—30的20條院線,其市場份額變化不大,基本是在26%—29%之間,從未達到30%,但是院線位置變化大,影響院線市場地位上下的直接原因就是旗下影院的變化。

如晉級第25位的北京長城沃美院線,本月就有影院躋身全國影院榜前50,從前20的位置滑落至23的深影橙天院線,則是由於之前體量最大的深圳橙天嘉禾影城換了“東家”,直接導致院線實力下滑。院線市場排名前30是一個分界線,因為前30條院線佔據了放映市場96%的市場份額,如果院線想不被產業發展快車甩下來,至少要在院線前30中搶佔一個位置,方可期待進一步發展。中小院線的競爭一點兒不比十強院線競爭“溫和”,他們是在為生存競爭。

由於中國院線市場還是過於分散,院線間的整合與併購還有空間,院線間的逐鹿尚未清晰,因而院線自身做好做強格外關鍵。

3月單銀幕產出同比提升24%

3月影市的史上最好成績,不僅是月度的高票房、高增速,一個重要的指標是,單銀幕產出繼續走高,從去年3月單銀幕票房7.1萬元,上升到今年3月單銀幕產出8.85萬票房,增幅24%。

今年一季度數據顯示,只有1月全國單銀幕票房低於去年同期11%,2月在春節檔加持下,單銀幕票房產出提升了33%,3月,受後春節檔效應的影響,單銀幕票房再次增長24%。綜合數據,去年一季度全國單銀幕平均產出票房10.39萬元,今年一季度全國單銀幕平均票房12.03萬,單產值提升15.7%。

如果在把數據面擴大,去年3月全國銀幕是4.4萬張左右,今年3月國內銀幕是5.4萬張,兩者間有1萬張差距。今年在增加了1萬張銀幕後,平均單銀幕票房提升是一個很好的信號,數據表明,放映市場轉向依靠內生動力拉動增長初見成效,放映市場重視效率提升,將給產業帶來新增長點。相比月度票房的增長,本月度單產效率的提升更加值得肯定。

放映市場的另一個現象是,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院線,影院品質也有提高,在50強影院榜單中,我們看到了長城沃美院線的南寧沃美影城,在100強影院榜單中有華夏新華大地院線的北京大鐘寺影城。

市場競爭加劇 院線比拼“內功”的時候到了

在全國1000名影院榜單中吉林吉影、福建中興、河北中聯、甚至排名40名之後的貴州星空院線等都有影院上榜,所以專注影院建設,提高影院經營水平已成為院線和影投管理公司的重要工作,只有從市場的基礎做好影院管理,提升經營能力,產業的效率才有可能提升。

從3月影院數據分析中,提升經營效率,不簡單追求總量而注重平均產值的理念正在被更多影院經營者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