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快馬加鞭,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急有多快?

在古代要向遠方傳遞信息,靠的就是兩條腿的人和四條腿的馬,為了能在這個過程中人馬得到片刻的休息,在必經的交通要道上都建有驛站,專供來往的驛卒使用。

古代的

為了能快速的傳達政令,對馬的速度也是有一定的規定的。唐朝時的標準是快馬每天要跑180裡,稍快點要達到300裡每天,如果是緊急戰報一天要達到500裡,這是極限了。

古代的

上面的速度不是一匹馬從頭跑到尾,中間要在驛站換馬甚至換人,就像現在接力賽,一站一站往下傳,換馬不換人,換人不換馬。因此,每個驛站都要蓄養一些快馬,據說在驛站盛行時期,個別的重要的驛站,馬匹數量達到1000匹以上,光是蓄養這些馬的馬圈就有白餘間。

在天寶十四年的時候安祿山在北方范陽起兵叛亂時,當時皇帝玄宗正在三千里之外的臨潼,僅在事發第六天,就收到了叛亂的準確消息,據此可以算出當時的傳遞速度就是每天500裡的最高速度了。

古代的

到了元代,由於國土面積遼闊,朝廷就強化了對驛站的管理,驛站就升級為"急遞鋪",鋪卒們在接到緊急公務時,就要騎快馬日夜兼程送到下一個鋪子,當時的規定是一晝夜要傳遞400裡,而且鋪卒手裡還必須都持有朝廷專門辦法的令牌。

古代的

如果在路上遇到特殊情況耽誤怎麼辦呢?這要受到嚴厲的處罰,輕則會受到杖責,重的要被流放;如果是延誤了重要軍情,那要判處絞刑。所以這一路跑下來也是身心疲憊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