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萃」中國零售學術研究40年:學習吸收期(1978—2000)

原文標題:中國零售學術研究學習吸收期的歷史回顧(1978—2000年)——中國零售學術研究40年發展歷史回顧之一

關鍵詞:零售學;零售理論;零售研究;零售學史;零售發展道路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百貨業演化軌跡及未來走向研究”(10BJY086);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零售研究中心項目“中國零售業態適應和成長問題研究”(100004002)。

【文摘】

1978年以來的40年改革開放過程,推動了中國零售學術的發展,特別是全球互聯時代的來臨,推動了中國零售學術的國際前沿研究。在紀念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回顧這40年來零售學在中國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不僅可以記錄零售理論在中國的發展過程,銘記中國零售研究的開拓者,而且還可以為未來零售理論研究發展的方向選擇提供參考依據。

任何一門學科和理論的發展都符合一般的創新規律,即包括學習引進、消化吸收、模仿創新和自主創新等四個階段,中國零售學術研究的發展也不例外。同時,中國零售理論研究發展與營銷理論研究發展具有密切相關性,而已有關於中國營銷和西方零售學術研究發展的文獻都出現了以10年左右為一個時間段的分期方法。

我們以10年左右為一個階段,研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零售理論40年的內容變化,結果發現四個階段劃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是學習引進期(1978—1990年),主要以本土和西方的經驗學習為主,學術成果為介紹性和描述性研究;二是消化吸收期(1991—2000年),主要是在學習西方零售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中國零售發展實際,編寫具有中國特色的零售學講義,出現了稀少的學術性著作和論文;三是模仿創新期(2001—2010年),主要是模仿和利用現代管理理論研究方法和工具,對本土零售活動進行創新性學術研究,出現了一些專著和論文;四是自主創新期(2011年至今),主要是運用現代管理理論研究方法和工具,對本土零售活動進行創新性學術研究,形成了一些獨特性專著和高水平論文。實際上,也可以將這四個階段分為學習吸收和理論創新兩大階段。

「文萃」中國零售學術研究40年:學習吸收期(1978—2000)

中國零售學術發展的學習引進期(1978—1990年)

這一階段,中國剛剛開始市場化進程,商品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國有零售企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諸多商品供應靠國家指令性計劃分配。與此相適應,中國零售學的研究帶有這個階段的鮮明特徵,實用性多於理論性的,方法也比較簡單。

從研究主題來看,這一階段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探索中國零售體制改革的方向和路徑;二是學習研究國內外零售企業發展的一般方法和技術;三是借鑑國外零售學教材,以及研究中國的零售實踐,建立中國零售學的雛形。

研究方法:1)基於本土經驗主義的描述性研究;2)基於西方經驗主義的介紹性學習。

這一時期的研究成果,零售理論創新很少,形式主要是介紹性文章、工作手冊和教材,以及工作和政策建議報告等。判斷其水平高低的主要標準不是創新,而是準確地理解零售管理的內容。

這一時期,沒有形成專業化的零售學者隊伍,同時也缺乏國際化視角,對西方零售學術發展缺乏瞭解。

中國零售學術發展的消化吸收期(1991—2000年)

1992年,中國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市場供求進入基本平衡的狀態,非國有經濟比例進一步增大,特別是從1990年開始了零售業對外開放。連鎖業發展,外國零售集團在中國大陸開店,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經驗,豐富多彩的零售業態,也帶來了新的零售理論。

從研究主題來看,緊緊圍繞著為中國零售業的變革和發展服務,實踐指導性強於理論創新性。具體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探索零售發展的一般規律和方法;二是學習研究西方零售企業發展的成功經驗;三是借鑑國外零售學教材,編寫中國的零售學教材。主要還是對於西方零售理論的消化和吸收,為本土的零售發展和決策服務。

這一階段的研究方法與第一階段大體相同,即基於本土經驗主義的描述性研究和基於西方經驗主義的描述性和評論性學習。不同在於,翻譯出版了一些西方原版零售案例研究書籍,開始關注西方零售發展的基本理論的消化吸收,這主要表現在對於零售變革或演化理論的說明及在本土的驗證上。同時開始系統地引進零售學經典原版英文教材,並結合西方零售發展理論及案例的學習,對中國本土零售業發展進行專題研究。

從成果內容來看,大多為實務性研究,缺乏零售理論的研究,不過已經開始關注零售演化或變革理論的研究,並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結論和評價

1978—2000年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與此相適應,中國零售業發展也經歷了改革和開放過程,併發生了一場綜合性的零售革命。這迫使中國零售學者更加關注這個變革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以及解決方案,形成了該階段中國零售學術研究的特徵。

通過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結論:1978—2000年,中國零售學術的發展經歷了學習引進、消化吸收兩個階段。(1)在學習引進階段,研究內容主要是引進東歐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結合的零售發展經驗,探索本土的零售發展道路;研究方法主要採用經驗主義的描述性範式;研究成果之中極少為理論創新成果;零售學者主要分佈於非重點的財經院校和政府部門的相關機構,很少具有博士學位和西方國家留學經歷。(2)在消化吸收階段,研究內容主要是學習西方市場經濟環境下的零售業發展經驗,探索本土的零售發展模式;研究方法仍然採用經驗主義的描述性範式;研究成果之中很少為理論創新成果;零售學者仍然主要分佈於非重點的財經院校和政府部門的相關機構,不過近30%的具有博士學位,超過20%的具有西方國家1年以上的留學經歷。

「文萃」中國零售學術研究40年:學習吸收期(1978—2000)

由前述分析得知,該階段零售學術研究,儘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總體上還沒有進入規範的學術研究階段,也遠遠沒有與國際學術研究前沿接軌。這是由中國零售發展和學術研究的大環境所決定的,主要受三方面驅動因素的影響:一是中國零售業變革過程。例如在零售管理體制改革時期,研究東歐計劃經濟國家實踐較多;在業態變革時期,業態演化理論受到關注。二是中國零售業的對外開放過程。例如,在未改革開放階段,學者比較關注具體運營知識;在改革開放之後,西方零售發展成為模仿的樣板,大量的案例研究湧現。三是商學教育的發展程度。由於中國長期實施計劃經濟,零售學被視為實用學科和操作技術,因此導致運營手冊和開店攻略成果較多,而理論創新較少。

總之,這一階段的零售學術研究,關注零售企業經營實踐和政府管理體制改革,以及對國外一些發展經驗的觀察、學習和吸收;流行比較實用、簡單的經驗主義描述方法;成果基本不具有理論創新性。其好處是可以密切聯繫實際,指導中國零售業的改革、開放和發展的實踐過程;其缺點是創新研究方法和零售理論創新不足,與國際前沿的零售學術研究水平距離較大。這為下一階段中國零售學術發展進入模仿創新期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同時,也昭示了未來中國零售學術研究發展的方向將要轉向學習規範的研究方法和追蹤國際零售的學術前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