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我很愛你們,只是不想和你們一起住了

爸媽,我很愛你們,只是不想和你們一起住了

“爸媽,我都25歲了,想搬出去住。”

“外面能有家裡舒服嗎/看不上我們老兩口了/是不是要跟誰同居?!”

在種種擲地有聲的質疑聲和爭吵聲中,我再一次偃旗息鼓,悻悻閉嘴。

北上廣不相信眼淚,爸媽不相信我。他們懷疑我搬出去的動機,也不認為從小沒離開家的我能獨自把生活料理好。

他們不能理解:當房租日漸上漲,物價也越來越高,在家住不但省房租還有人給做飯,為什麼偏要搬出去?

因為上天贈送的所有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

1

和爸媽住,意味著所有行蹤都在他們的眼皮底下進行,隱私和自由像高原空氣一樣稀薄。

某天當我爸拿著一張掉在地上的飯館小票,問我前天晚上8點和誰去吃了兩碗蘭州拉麵以及三個羊肉串,在惱火之餘,

我終於明白和爸媽同住的自己,幾乎過不上年輕人自由的社交和戀愛生活。

爸媽,我很愛你們,只是不想和你們一起住了

“當我出去玩到很晚,以為家裡人都睡了小心翼翼地打開家門時”(圖by 網絡)

更不要說雞毛蒜皮的瑣事掀起的滔天巨浪。

當我媽不厭其煩地把我擺在書桌上的東西收到抽屜裡,並因我每週浪費錢買鮮花的行為慪氣時,我徹底懂得一個家庭裡只能有一位主人。

小到窗戶應該開多大,大到幾點要關燈睡覺,主人的話語權是最大的。當我開始形成自己獨立的處事方式和價值觀,其實就是向家長/主人發起挑戰。

爸媽,我很愛你們,只是不想和你們一起住了

“不回家吃晚飯”是最大的不孝。這意味我要放棄加班/聽講座聚餐/逛街等種種工作社交活動,一來二去,足以爆發驚天動地的爭吵。

最終我做出了妥協,每天晚上吃兩頓飯,一頓吃給自己的胃,另一頓撫慰爸媽的心。

僵持的局面看似得到了緩解。一個月後,當兩代人的相處矛盾以肉眼可見的形式化成10斤肥膘長在了身上,我終於意識到,解決矛盾最好單刀直入,不要掩耳盜鈴。

2

和爸媽同住會造成邊界感的未分化。無論子女多大,在爸媽眼中孩子永遠是孩子。

以愛之名,爸媽依舊將25歲的我牢牢控制在自己的視野中,並用他們的價值體系來庇護、關愛以及約束我:必須回家吃晚飯、聚餐別喝酒、不能在外過夜、不能和異性旅遊……

當我稍作抗拒,他們憤怒且傷心:“這是關心你,為你好!這孩子怎麼不知好歹!”

他們只是想要我好好吃飯,好好睡覺,有一份輕鬆穩定的工作,早點找到中意的男朋友、規避人生道路上的一切風險,安閒且毫無壓力地度過一生。這幾乎是做父母的最樸素的心願。

我真切地感受到爸媽的愛,但並不覺得有多幸福。

爸媽,我很愛你們,只是不想和你們一起住了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早期的嬰兒和母親處於共生狀態,母親因嬰兒依賴自己感到歡喜,並從中獲得巨大的價值感。

當孩子長大,逐漸斷奶、學會謀生,共生關係會被逐漸切斷。

離開家庭是打破共生關係的最後一步。這意味著孩子和父母完成分離,開始各自的獨立生活。

很多爸媽和孩子在最後一步躊躇不前,這種“病態共生”的親子關係,是對彼此生命的絞殺。

已經是成年人的我,希望擁有一份自己可以主宰的生活。小到吃穿住行、消費安排,大到工作生活,戀愛結婚,我能夠獨立思考,不再受到他人的影響和擺佈,謹慎做出遵從內心的選擇,並對自己的每一個決定負責。

爸媽,我很愛你們,只是不想和你們一起住了

都說理解萬歲,但當兩代人已經形成相互迥異的行為習慣,生活理念,價值觀以及做事方式,我的選擇和爸媽的期望在彼此看來都匪夷所思。

此時一味地追求理解和認可,可能才是矛盾最大的根源。與其互相讓步、妥協,忍受著彼此愛的暴力繼續生活在一起,不如保持清晰的界限感,彼此尊重甚於彼此親密。

爸媽,我很愛你們,只是不想和你們一起住了。

3

分開住,只意味著生活方式的改變,而非情感的終結。

成年的孩子想擁有自己的生活,爸媽卻很難接受“孩子不再依賴我”的心態轉換。衰老的爸媽,竭力想跟上孩子和時代奔跑的步伐,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衝突,不快或陣痛。他們的嘮叨、斥責甚至是怒罵背後,是對越飛越高的孩子的牽掛,也是面對自身衰老的恐慌與無助。

我感恩他們陪伴我長大,也願意盡己所能將最多的愛與陪伴留給爸媽,但是搬出去住,更是作為成年人的我,探索和父母新關係模式的起點。

爸媽,我很愛你們,只是不想和你們一起住了

獨立不是決裂,獨居在外並不等於要切斷和原生家庭的情感紐帶。當生活瑣碎的煙火氣、進退維谷的棘手問題撲面而來,我才知道真實的生活究竟什麼樣子。當我開始認真對待這些未曾注意的生活細節,便更加理解爸媽的辛苦與不易。

於是每週末回爸媽家時,我不再沒事趴床上玩手機,而是幫著洗洗床單被褥;我不再一覺睡到自然醒,而是早起替他們去挑選最新鮮的蔬菜。我學會了用手機支付水電費,免去爸媽去跑銀行的繁瑣……

我終於理解存錢不易,因為日常瑣碎的開銷實在太多;我也終於有了自己的生活,和朋友夜晚聚餐盡興而歸,也懂得處處留心直到安全進門;偶爾放縱自己吃一頓爸媽眼中視為毒品的炸雞,也會為自己熬一碗銀耳雪梨湯。

這是我想要的真實的生活,一種責任和自由並存的體驗,一個更認真獨立的自己。

在紀伯倫《論孩子》詩歌中,他對天下的父母寫到:

你們可以給他們愛,

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

卻不能廕庇他們的靈魂。

……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和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

也不在過去停留。

……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

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最親愛的爸媽,謝謝你們一直以來庇護我長大,如今,請讓我去探求自己的靈魂,並回饋你們更成熟的愛與更好的陪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