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尋街系列之東北大馬路:沉澱時光 淬鍊宜居生活

老城尋街系列之東北大馬路:沉澱時光 淬鍊宜居生活

老城尋街系列之東北大馬路:沉澱時光 淬鍊宜居生活

路的前世今生 在歷史中不過一寸光陰

老城尋街系列之東北大馬路:沉澱時光 淬鍊宜居生活

東北大馬路位於大東區北部,西起大北橋東至觀泉路,全長4600米,築於民國年間,重築於1950年,1966年拓寬,是瀋陽著名的交通要道。

瀋陽作家冰人在其長篇小說《東北大馬路》中這樣描述東北大馬路:“那時,瀋水不叫瀋水叫盛京,東部就有了一條很寬的土路,但在地圖上根本找不到這條土路。然而,它仍然有了生命,因為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早早就擁到了土路的兩側,開始了自己一天的勞動,一些小商小販也陸續做起了自己的買賣。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熙來攘去,熱鬧非凡。一天,忽聽有人報:‘乾隆皇帝祭祖駕到!’路旁百姓喧囂起來。那氣魄、那壯觀、那排場大著呢!”

就這樣東北大馬路有了它的雛形。 【詳細】

老城尋街系列之東北大馬路:沉澱時光 淬鍊宜居生活

曾經的民族工業搖籃 轉身為城市生活宜居地

轉瞬間,盛京的土路修建為了馬路,有了自己的名字“東北大馬路”。“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東北大馬路沿線就形成了瀋海工業區。直到解放初期,在東北大馬路沿線及周邊地區,都曾是商賈雲集的繁華地帶,東北大馬路因此成為名揚海內外的東北第一街。解放後,又在東北大馬路相繼建起了30多家大中型國有企業,因此,東北大馬路成為瀋水民族工業的搖籃。”冰人在《東北大馬路》中記錄著東北大馬路的一段發展史。

其實,從建國後至上個世紀末,東北大馬路一帶就成為大東區的工業基地,見證著老工業基地的輝煌。

不過隨著城市的發展與變遷,後工業時代的來臨終結了東北大馬路的昔日輝煌。從上世紀90年代起,東北大馬路漸漸冷清下來。減產、虧損、下崗、轉產、被兼併接踵而至,一時間東北大馬路陷入滿目蕭條的境遇。 【詳細】

老城尋街系列之東北大馬路:沉澱時光 淬鍊宜居生活

瀋陽東站 與奉海鐵路共同見證東北發展

老城尋街系列之東北大馬路:沉澱時光 淬鍊宜居生活

瀋陽東站建於1925年,曾有站名瀋海總站、奉海站。說到東站就不得不提到中國人在東北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奉海鐵路”。

張作霖主政東北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諸多方面都受到日方制約,其中,長春以南的鐵路運輸也全部被滿鐵控制,日本方面隨時可以拒絕奉軍運輸。

為了擺脫日本人的控制,1922年,張作霖聽從總參議楊宇霆、代省長王永江等人的意見,制訂了修建縱貫東三省的鐵路東、西幹線計劃。籌劃在“南滿鐵路”東側,鋪設奉天至海龍的鐵路,即奉海鐵路。 作為中國人在東北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奉海鐵路”所有施工設計,均由中國工程師擔任,並且不取外資、不借外力。 【詳細】

老城尋街系列之東北大馬路:沉澱時光 淬鍊宜居生活

老樓新生 大東區圖書館裡的愛國記憶

說過“奉海鐵路”就不得不說一個人,他叫王明宇。

王明宇,又名王鏡寰,1883年生於遼寧省北鎮縣,出身貧寒,自幼聰穎異常。 曾任奉天省東豐縣知事、奉天官地清丈局總辦、奉海鐵路公司經理、東三省交涉總署署長、外交部駐遼寧特派員等職。1935年3月2日,王明宇病逝於武漢。

資料記載,為衝破日本侵略者壟斷東北鐵路的蠶食巨網,張作霖、張學良父子兩代,曾前赴後繼經營“滿鐵包圍圈”,即修建“奉海鐵路”。當時,王明宇便是“奉海鐵路”總辦。 【詳細】

孫烈臣官邸 有些記憶就塵封在老建築裡

老城尋街系列之東北大馬路:沉澱時光 淬鍊宜居生活

東北大馬路上另一處頗具歷史意義的古建築則是如今大東區政協的辦公所在地孫烈臣官邸。

孫烈臣,1872年生於遼寧黑山縣。1919年出任黑龍江省督軍兼行省長,官至陸軍上將。1921年調任吉林省督軍兼行省長。第一次直奉戰爭期間,孫孤軍獨擋山海關,表現非凡,使奉軍轉敗為勝,促直奉停戰。戰後功居首位乃晉升為東北軍陸軍整理處總監。後整訓軍隊、培養軍事骨幹、籌建空軍、建立奉天兵工廠。【詳細】

老城尋街系列之東北大馬路:沉澱時光 淬鍊宜居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