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週的銀幕上,不過是假認錯真邀功

這兩週的銀幕上,不過是假認錯真邀功

有的電影註定會在一個檔期同行,比如同是講飢餓的《少年派》和《一九四二》。

再比如,《天地大沖撞》和《世界末日》;又比如,“錯別字三部曲”。

2018年五一檔,其實是一次新導演的成功會師。

佔領票房榜的《後來的我們》和《幕後玩家》,雖然一個是文藝片,一個是懸疑片,但背後的創作理念卻有驚人相似的一面。

簡單說一說《後來的我們》《幕後玩家》

文|梅雪風

這兩週的銀幕上,不過是假認錯真邀功

1

五一檔裡,看了兩部電影:《後來的我們》和《幕後玩家》,本來還有兩部電影,但好幾個人勸阻了我。

單就這兩部電影而言,《後來的我們》勝在有細節,它對北漂生活場景的還原還是相當有質感的,人物的狀態也拍出了一種久違的真實氣質,讓你覺得你生活在一個真的空間面對的是一群真實的人,這裡面自然有著主創對於真實細節的重現能力,以及對於戲劇和真實之間良好的分寸感和平衡能力。

這兩週的銀幕上,不過是假認錯真邀功

女性創作者很精細地還原了“北漂”的生活質感

與這種對於細節重視相對應的,則是整個表達上的糊塗。

它所流露的遺憾感,你不知該歸咎於人物性格本身的缺陷,時代的重壓,或者命運的戲弄。它過重的文青氣息,讓它太容易滿足於某種漂亮卻意義不明的姿勢上,它總是在嗅到一絲味道後,就以為得到真相然後帶著感動滿載而歸。

這片中所設定的中年與青年、小城與大都市、傳統與現代的基本架構,似乎說想講很多,但實則在這些話題上毫無建樹,就像片中十年你只能通過字幕去了解一樣,片中對這些它所提出的大詞所做的闡釋,並不比這幾個詞本身更多。

這種不求甚解的態度,讓影片中的人物都顯得可疑。井柏然這個理想主義者,一被同學嘲弄沒錢就徹底崩潰,周冬雨從一個拜金女,瞬間轉型為一個重度的愛情潔癖患者,都讓人覺得他們身上的裂痕。

當然並不是說這種裂痕在現實中並不存在,其實那才是真正真實的人性,表面上說著理想,其實也不過用來裝點門面,內心也不過是想賺點快錢;或者表面上天天談錢,實則不過用來隱藏內心的純潔,這是一種自衛,害怕自己陷入深愛中的一種自保措施。

這兩週的銀幕上,不過是假認錯真邀功

作為編劇兼導演,劉若英在最根本的“表達”上顯得模糊而虛弱

但可惜的是,影片的主創並不是真的要表現這種矛盾性,影片主創的態度更像劇中人自己,他們只是本能地生活著,根本不知道自己內在的虛偽或者真誠。

2

相較於《後來的我們》的邏輯糊塗,《幕後玩家》則邏輯清晰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

你能感受到主創在編織各種奇巧的劇情時的興奮,無論在地底下一比一仿製豪宅,還是在鬧脫褲狂奔,以及層出不窮的劇情翻轉。但可惜的是,作為一部高概念電影,它的燒腦程度不夠,它肯定遠不如《記憶碎片》《恐怖郵輪》《立方體》之類的電影。而這對於這種類型的電影來說,智商不夠是它的原罪。

這兩週的銀幕上,不過是假認錯真邀功

《幕後玩家》裡的故事,完全不能讓觀眾揪心

它當然有著它的章法,但可惜裡面都是一眼就能洞穿的伎倆,更重要的是,它的人物太格式化了,讓我們沒有興趣對關注他們的命運。

這是一部過於清晰的電影,它的缺點也過於清晰,以至於不需要我們去細說。

這兩週的銀幕上,不過是假認錯真邀功

兩部導演處女作,都配備了強大的幕後團隊

相較於這兩部電影的質量,有趣的是這兩部電影中所流露出的潛意識。這種潛意識與大眾的潛意識如此合拍,如此微妙地與這個時代共舞。

前者有意思的地方,在於那種刻骨銘心的失去,本身也成了中產階級自我認定的一個方式,或者說這種失去本身就是一種奢侈品,這種疼痛讓你成為一個有故事的人,簡單來說,大體上別人跟你說當年的前任時,其實並不是在講自己的痛苦,而是自覺不自覺地借這個東西去彰顯自己的性魅力。

而當他們承認自己曾經失去之時,這裡面又多了一重自我認定。他們會為自我的坦率和誠實而激動。這部電影高妙的地方,在於它近乎精準地滿足了中產階級這雙重顯擺與撫慰。

這兩週的銀幕上,不過是假認錯真邀功

今天的徐崢,已經是中產、新貴階層的代言人

而《幕後玩家》有意思的地方是,主人公的所謂原罪並非有意的。在片中表現為主角只是抓住了對方的黑材料,只想把前老闆弄下臺,並沒有想把對方弄死。

這是個自我認罪同時自我脫罪的一個巧妙法門,它與“我只是犯天下所有男人都犯的錯誤”一樣精妙絕倫,這種人物設定能夠不傷筋動骨地化解他的罪惡感,做得好甚至都能顯出些無辜來。

我們的國家大規模地提消費升級,我們的電影也在同步調地處理中產階級的焦虛問題,這是時代大勢。

不過,我也希望有一批作品,真正嚴肅地講述這一轉型過程中所付出的情感和現實代價的過程,這裡面沒有閃避,是那些或傑出或平庸靈魂坦率而清晰的顫慄。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