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撕撕,中國電影的兜襠布都被扯開了

口碑票房雙雙決堤的《英雄本色2018》,在戲外反倒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憤怒的甲方,把種種本該遮掩的行業秘辛公之於眾,就像那個指摘皇帝沒穿衣服的孩子,也撕開了中國電影的遮羞布。

兜襠布都扯開啦

文|徐元

撕撕撕,中國電影的兜襠布都被扯開了

01

導演丁晟很傻很天真地一次追問,把中國電影圈那些不足為外人道的遊戲規則和潛規則,通通晾曬到了檯面上。

尤其這句“一千萬票補”的大實話,更是結結實實打臉了這個行業的道貌岸然,以及,有關部門的色厲內荏。

不過,就和《後來的我們》的大面積退票風波一樣,丁晟的發難,很快也就退了潮。而就當我們都認為這一次的光線/貓眼危機,大約已經沉沒/沉默的時候,《英》的主出品方北京文化出手了。

撕撕撕,中國電影的兜襠布都被扯開了

撕撕撕,中國電影的兜襠布都被扯開了

5月23日,藉著丁晟的微博,一封公對公、甲方對乙方的公函亮相,透露的信息很清晰,這一次真要撕破臉皮了。

還真暗合了“英雄本色”的故事線:昔日兄弟反目成仇,而且,那個失意的人“不是想證明我了不起”,而是“要等一個機會”,“爭一口氣”。

02

通過這封公函,我們得以窺見一部國產電影的“宣發”實況:

發佈會、首映禮、路演見面會等實打實的現場活動是必需的,可是,所費卻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高,按照光線方面提供的數據,《英》片的這筆費用是近190萬。不過,為了把這些線下的信息傳播到線上,媒體費、“車馬費”就高達46萬了。

換言之,後者相較於前者,佔比達到了25%。

撕撕撕,中國電影的兜襠布都被扯開了

公函太長,直接看我們做的宣發信息表吧

在明面上講,收取“車馬費”,在任何新聞媒體單位的從業守則裡,都是嚴厲禁止的,因其本質是權力尋租、是商業賄賂,甚至,情節嚴重者也有被法律懲處的案例。所以,“車馬”從來也只是媒體界暗流湧動的潛規則,從來沒人去說破,而真要是開列了正式媒體的車馬費明細,各級新聞出版主管部門恐怕有的忙了。

03

46萬,只是有償新聞的冰山一角。

北京文化公函裡的第二條,提到了《英》支付了“新媒體渠道費用共計列支的1,531,800元”。而這153萬里,當然有一部分是實打實的廣告,可基於我們熟知的新媒體狀況,主要的形態當然是各種軟文、合作稿,它們都很曖昧,既是廣告又不是廣告,反正不僅《廣告法》無法管理和約束,工商稅務部門也難以置喙。

而最核心的是,無論它們“是”什麼,總之,都不是真正的新聞報道或文藝評論。

這再次揭示了一種特別鬧心的真相:我們的電影不是真電影,我們的票房不是真票房,我們的新聞不是真新聞,我們的評論不是真評論。

04

百萬級別的潛規則也還是小意思。更耐人尋味的是那1000萬的票補費用。

所謂“票補”,早年間是幾大在線購票平臺大打價格戰時的策略,放出1元、6元、9.9元及19.9元等低價票。可是,在電影片方和院線而言,這樣的價格都不是真實的結算價格。

撕撕撕,中國電影的兜襠布都被扯開了

電影票才8.8的那些年……

因為,在我國,每部影片都有發行“最低限價”,根據影片和影院所在的城市級別,大略分為20-35元不等(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國產片一般都高於進口片)。院線管理公司、影院、片方、電影專資等各方參與的票房分賬時,則是根據實際售賣價格來結算,但不得低於最低限價。也就是說,低價票價格和最低限價之間的差額,就需要由購票平臺或其他相關方來承擔。

後來,這種操作手法被片商移植,成為自己的宣發新招數。好處有幾方面,其一是向影院納貢,進而保障及推高影片的排映比率;其二是並非完全有去無回,畢竟按照分賬比例,還是有一部分最終會迴流;其三是高票房能夠形成主動或被動的媒體內容,於是刺激消費(進而再刺激影院)。

在“票補”這個詞興起之前,行業內也把這種行為稱之為“買票房”。

近些年隨著社交媒體的壯大,各種“幽靈場”故事屢見不鮮。如果說低價票還真的在一定程度上惠及到了普通觀眾,那麼“幽靈場”徹底就是監守自盜的造假了。只有賬目報表上的資金流動,而沒有任何真實實際的行為,如果涉事主體是那類集出品、發行、放映為一體的垂直壟斷型企業,自己的影片自己發行,再在自己的影院放映,那麼,八塊多錢(繳納專資和稅金)就能製造出百元的票房數字,你說,何樂而不為呢?

撕撕撕,中國電影的兜襠布都被扯開了

傳說中凌晨還滿座的幽靈場

“買票房”當然是商業欺詐、財務造假,其危害不言而喻。

而換上了“票補”馬甲之後,似乎這一潛規則有了洗白的跡象。可是,溯本清源,即便是補貼到了消費者,也難逃價格壟斷和傾銷之嫌,仍舊是不公平、不透明、不正當的競爭手段,絕對屬於“非市場”行徑——而且,不言而喻,今天的“幽靈場”並沒有減少,還不就是“票補”在顯神通?

也因此,近年來電影行業和主管部門抨擊及討伐票補的聲音始終不絕於耳。可是,臺上說一套,臺下做一套,《英雄本色2018》這樣名導、明星、大公司出品、大公司發行的中大型影片,不還是如此大規模地執行著“票補”?

這一次,甲方急了眼,明晃晃公開了自己的小動作,難免讓人可嘆又可笑。

05

這份公函裡,還提到了若干重複記賬的嫌疑,比如,光線設計的三款“新媒體海報”,北京文化就質疑“己支付過新媒體物料費,為何重複列支該筆費用?”又如,“票務補貼、院線搶票以及電子券的費用是有重疊的”。

此外,還有一種情形類似的問題,即“物料製作費用普遍偏高”,北京文化指出,“預告片製作費的市場均價為60,000-130,000元一支,而光線製作的預告片列支的金額為200,000元一支”。換言之,作為乙方的光線,服務溢價了1.5-3倍。

撕撕撕,中國電影的兜襠布都被扯開了

這類狀況,當然並非是電影行業獨有,公關文宣等相關行當,並不鮮見。而且,具體就電影業而言,這種情況甚至是“國際慣例”:1990年代,《蝙蝠俠》(蒂姆·波頓版)全球票房達數億美元,可幾位製片人卻分不到票房分賬,因而怒告華納兄弟公司,經法庭文件披露,公眾才恍然,原來美國的大製片廠,賬目是如此混亂又重複,而且各種價碼都遠超市場價,更擅長左手賣右手,生生開列出各種成本開銷,林林總總能讓一部看起來賺得盤滿缽滿的影片最終“虧損”,於是其他利益相關方就無法染指。

06

這些行業陋習,因循已久(大體遊走在合法不合理的邊緣),大多數時候利益各方也都相安無事。

而《英雄本色2018》是號稱投資上億(想來理應包括了這3700萬的宣發成本)的動作片,再按照1000萬的票補規模,即便全是補貼9.9元、19.9元特價票,也應當已經產生了1500萬-3000萬的票房(本片的最低限價以30元為主),可該片最終票房才6200萬(總人次約200萬)——片方所得分賬,3000萬不到,的確稱得上慘烈。

撕撕撕,中國電影的兜襠布都被扯開了

《英雄本色2018》發行通知

光線是國內發行業龍頭,收購了貓眼之後,更是如虎添翼,《英》等影片選擇光線代理發行,當然看重的是其實力。然而,成績如此低迷,丁晟和他的老闆們,難免也就起了店大欺客、敷衍塞責的疑心。

很難說光線究竟有沒有特定的針對該片的貪墨行徑,然而,無疑,基於這個行業的種種陳規陋習,絕大多數企業或影片都很難經得起真正嚴苛的財務審計核驗。

特別是,其間的種種“流程”、“環節”,全都搭建在曖昧的灰色地帶、遊走在法律及職業道德的外圍,根本沒法透明陽光,很難不是一本糊塗賬。

撕撕撕,中國電影的兜襠布都被扯開了

這場嘴仗比《英雄本色2018》的槍戰還精彩

而這一場豁開了的嘴仗,再一次讓我們看到了本民族對於歪門邪道、劍走偏鋒的巨大熱忱,那些曾經潛伏於水面之下的遊戲規則,通通都是七傷拳,既傷了品質、又丟了體面、還壞了規矩,可是,雖然傷人又傷己,但局中人仍然不亦樂乎,仍然擊鼓傳花,仍然飲鴆止渴。

而且,又何止是“中國電影”如此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