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所有童年不被辜負,所有孤獨都有出路

你應該看這篇文章,是因為:

對於導演而言,“童年”這個詞觸碰到了一種巨大的共有的情緒,這種情緒是童年時的孤獨、恐懼和脆弱,是那些擁有類似經歷的人的吶喊和發洩,是回望自己童年時的思考和反省。

愿所有童年不被辜负,所有孤独都有出路

所有經歷過孤獨、敏感童年的人都應該看看這部放映於2006年的法國影片。

影片無論是中文譯名《真愛滿行囊》還是英文名《Call Me Elizabeth》都充滿了法式的文藝浪漫氣息,當然劇情也不例外。

孤獨要怎麼描述?

法國導演深諳此道,他沒有把目光放在成人世界,而是瞄準了看似無憂無慮的童年。成人的孤獨是複雜而世俗的,相反孩子的孤獨更為純粹。

對於導演尚皮耶·亞莫斯而言,“童年”這個詞觸碰到了一種巨大的共有的情緒,這種情緒是童年時的孤獨、恐懼和脆弱,是那些擁有類似經歷的人的吶喊和發洩,是回望自己童年時的思考和反省。

一開始,導演就毫不保留地奠定了一種陰鬱、潮溼、詭異的基調:寂寥的鄉下、陰森的別墅、恐怖的鬼屋、附近的療養院,這似乎正好印證了小女孩貝蒂的內心——充滿恐懼和孤獨。然而僅僅是貝蒂在經歷這些嗎?不分國界和性別,是不是有無數的人經歷過或正在經歷這些?窗外搖曳的樹枝、遠處不知名的聲響、黑夜中踏著節奏的腳步聲,無不撩著你緊繃的神經和豐富的想象力。一定程度上,這是個能讓人產生共鳴且具有普遍意義的故事。

愿所有童年不被辜负,所有孤独都有出路

貝蒂住在偏僻的鄉下,沒有朋友,父母感情破裂,爭吵、沉默、怪異充斥著整個家庭。貝蒂無力處理這些超出她年齡和能力的事,她漸漸變得無法適應生活。

貝蒂:爸爸,我覺得我快發瘋了。

爸爸:為什麼這樣說?

貝蒂:我也無法適應生活。

爸爸:因為你是個敏感的孩子,很容易被一些小事情影響,而且你的想象力很豐富。

爸爸:你沒發瘋,不要怕,相信我。

貝蒂遇到了難處,父親只是給予了淺淺的安慰。同樣,貝蒂向父親提出收養被威脅殺掉的狗狗時,父親毫不猶豫的拒絕了。不是他不瞭解貝蒂,更不是不愛他。他只是沒辦法,他同樣正處於生活的困頓之中:夫妻感情破裂,妻子在外有了新的愛人,以及日復一日壓抑的工作。實在無暇顧及到身旁這個幼小纖細的心靈。你看,成人世界的孤獨和童年如此不同,貝蒂恐懼著更為原始的東西,巨大的黑暗,黑暗中的腳步聲,以及那扇自己會開的門,這種恐懼大部分來自於內心的不確定感和豐富的想象力。但爸爸相反,令他焦慮和不如意的則是糟糕的現實生活。

而其他人也令貝蒂失望了。姐姐艾格尼走後便忘了跟貝蒂的約定,顯然新生活更有吸引力,艾格尼沒再回來。學校轉來了一個臉上有胎記的小男孩,貝蒂主動示好,卻最終被對方戲耍和羞辱了,貝蒂的善意一而再再而三被辜負。這一切簡直他媽的糟糕透了!是不是所有的童年都糟糕透頂,還是隻有她?

然後影片並沒有一味強調這種無力感,在情緒渲染到位後,導演還是給予了出口。

而這個出口就是伊凡的出現。貝蒂給伊凡送食物、衣服,囑咐伊凡鎖好門。恰好伊凡是個比貝蒂更虛弱無力的人,他無法拒絕來自貝蒂鋪天蓋地的善意,只能被動接受。所以她得以主導這段關係。貝蒂有了成長的機會,伴隨著陣痛的成長使得貝蒂有了更大改變的勇氣。

她和伊凡一塊兒救出狗狗,開始了兩人一狗的出逃。知心的朋友、心愛的狗狗、未知的世界,這一切都是如此的契合貝蒂的心意,壓力得以釋放,快樂隨之而來。

孤獨之下,不乏浪漫;失落背後,仍存希望。《真愛滿行囊》作為一部法式文藝片,顯然是合格的。

愿所有童年不被辜负,所有孤独都有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