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創新,毋寧死

不創新,毋寧死

當今最成功的人,他們最特別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識點,而在於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在於他們能把很多東西結合在一起的方式,在於他們能夠發現人們從前看不到的模式。


我早先寫過一篇文章《那些稱之為神人的視角》那些稱之為神人的視角,表達世界於我們而言,於我們的精神意識而言,世界由模型構成。並且闡述模型的內涵、生成,最後提議掌握多元化模型。這次注重闡述如何掌握多元化模型。

創新的本質-多元化、系統化模型的構建

創新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1912年美籍經濟學家熊彼特的《經濟發展概論》。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創新是指把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結合”引入生產體系。它包括五種情況:引入一種新產品,引入一種新的生產方法,開闢一個新的市場,獲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

熊彼特對於創新的定義主要適用範圍為經濟發展、企業發展。大而化之,籠統來說,宏觀來看,創新就是新的元素的重新整合、一種全新的系統化模型的構建。

創新的環境-液態的、流動的

一個激發創新的環境的信息流動成本一定很低,一定是液態而非固態。

在宇宙大爆炸以後,地球上一片寂靜。我們知道生命最初源於海洋,如果我們把海洋比作孕育生命的原始湯,湯的構成為水、二氧化碳、甲烷和氨等化學物質,在經過紫外線、閃電燈各種外界因素的刺激,原始湯內產生了化學和物理效應,形成了大量分子結構,然後漸漸朝著更加複雜的結構方向發展,出現氨基酸(蛋白質的主要構成物),再慢慢形成細胞。生命的誕生和進化是地球上最偉大的創新!

我舉這個例子是因為創新就如同生命孕育的過程一樣,一定是多種新的元素的重新混合、組合,多種元素不斷碰撞的過程。所以創新需要和生命孕育一樣的環境。具體請看我早先寫的《創新系統》創新系統。

從生物進化角度看創新-不創新,毋寧死

達爾文早先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是環境的產物,由環境所塑造,人是一種動物,具有動物本性,但是人具有自由的意識,具有文化精神,往往能夠進行自我批判,超脫環境和本能的束縛,獲得大自在。這是人與動物的區別。

作為人,最具有移動效率的生存發展方式是文化創造,將文化的模因不斷被複制和傳播,對於人的精神意識產生巨大的指引作用,如宗教般光芒萬丈,給予人信仰,告知人何去何從。

文化創造不僅僅是肉體的移動,精神和思想早已在遠方。

文化的創造指人所生產製造的一切,如一本書、一首歌、一個思想、一個企業、一款產品、一項服務等等。

生物進化、文化創造的過程就是創新的過程,一成不變就會滅亡,作為人卻不如豬狗,不創新,毋寧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