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動態|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對國務院農業供給側改革報告的審議意見

三农动态|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对国务院农业供给侧改革报告的审议意见

三农动态|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对国务院农业供给侧改革报告的审议意见

4月2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審議了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受國務院委託所作的關於構建現代農業體系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情況的報告,共有62人次發言。現根據會議發言情況,將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列席會議人員的主要意見整理如下。

出席人員普遍認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全國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次會議聽取審議國務院關於構建現代農業體系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情況的報告,是全國人大常委會貫徹黨的十九大確定的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有力舉措。出席人員指出,農業現代化仍是“四化同步”的短板,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最為突出。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的重要思想,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在夯實農業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審議中,大家還提出了一些具體意見和建議。

許多出席人員指出,保障糧食安全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要增強憂患意識,不斷提高農業生產能力,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確保我們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部分出席人員認為,保障糧食安全,關鍵是要確保糧食生產能力,必須堅守耕地紅線,保護和建設好基本農田,完善財政補貼政策,維護種糧農民權益,加強科研創新,大力發展現代種業,促進農業全程機械化,把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落到實處。有些出席人員指出,中低產田改造提升空間大,收益高,應更加註重中低產田的改造。有的出席人員建議借鑑新疆建設兵團的模式,在一些自然條件較差但有開發利用空間的地區集中開闢農田,興修水利,既能實現經濟效益從“0”到“1”的突破,也有助於改善周邊生態環境,還可以帶動當地完成脫貧攻堅任務。一些出席人員指出,我國北方地區糧食主產區多,水資源約束較大,要加快發展節水農業,建設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科學佈局乾渠、支渠、斗渠、農渠、毛渠等農田灌溉設施,實現農田可持續生產。一些出席人員認為,國務院有關部門應加強溝通協調,統籌銜接國內糧食收儲和農產品進出口政策,既要避免國內糧食庫存過多、財政負擔過重,又要避免糧食進口對國內產業造成嚴重衝擊,實現內外農產品供應的動態平衡。

有些出席人員認為,應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重視各類主要農產品品種的供求平衡,解決好農產品供求中的結構性矛盾,把握提高農產品質量這個關鍵,突出農業綠色化、優質化、品牌化,儘快實現農業由數量增加向質量提升轉變。部分出席人員建議,應儘快建設國家農作物標準化種植體系,制定水稻、玉米、小麥等大宗農產品標準化種植規程,加強源頭管控。同時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加快農戶、企業、政府間信息的互聯互通,實現從土地到餐桌全程監控,將質量興農和食品安全真正落到實處。一些出席人員指出,應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通過“三品一標”認證,培育優質農產品品牌,打造高品質、有口碑的農產品“金字招牌”,引導更多農民生產綠色、有機、安全農產品。一些出席人員認為,我國農業種植業存在過度使用化肥現象,同時全國養殖業每年產生約38億噸畜禽糞汙,是很好的有機肥。建議各地因地制宜做好種植業與養殖業融合發展規劃,推行種養結合,實現畜禽糞便轉化為有機肥的資源利用,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的雙贏。有的出席人員指出,近期很多假冒偽劣有機肥進入市場,希望有關部門採取措施,加強有機肥市場監管。

一些出席人員表示,科技創新是提升農產品質量的有效途徑,建議整合科技資源,聯合農業科研院校和農業科技企業,共同致力於農作物新品種、農業高效節水、病蟲害防治等技術研發,推動加工、物流、儲藏等實用技術創新,推廣使用滴灌、噴灌等先進節水技術,強化農業發展科技支撐。有的出席人員指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涉及科技、農業、知識產權、財政等多個部門,存在多頭管理、轉化不暢等問題,科研院所未能充分發揮農技推廣職能。希望國務院及相關部門認真研究,破解制約農業科技轉化的體制機制障礙,解決好農業科技與農業“兩張皮”問題。一些出席人員提出,應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優勢,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建設農產品供給誠信、農業科技共享、農業科技人才招聘等網絡服務平臺,解決農業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

有些出席人員提出,應鼓勵支持發展適度規模化經營,促進農業生產節本增效,加快農民職業化。有的出席人員認為,農業合作社是適度規模經營的有效載體,也是加快產業化發展的有力抓手,要推進企業與農戶相結合的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建立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就業帶動、保底分紅、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讓農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有的出席人員指出

,成立農業合作社,其實股份合作遠遠超出專業合作的範疇。應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促進使用權要素的重組,培育鼓勵新型經營主體,把農戶、農場、合作社、企業、科研單位等融合到新的經營主體中。有的出席人員提出,應充分認識我國小農戶將長期存在的客觀現實,加強面向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使小農戶與農業現代化進程有機銜接。

一些出席人員建議,統籌一二三產業發展,把農業與工業、服務業融合起來,通過市場機制配置城鄉生產要素,實現資源、資本、勞動力、技術等在促進農業發展上有機融合。一些出席人員認為,當前,我國農產品加工轉化不足、產銷脫節等問題突出,成為制約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瓶頸。建議各地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牧業,建設農產品產業聚集區,實現農畜產品就地轉化和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一些出席人員建議加快物流體系建設,提高組織化程度,有效解決縣鄉村物流不暢和特色農畜產品“處在深山人不知”、優質不優價等問題。部分出席人員提出,應加快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大力發展鄉村休閒旅遊業,打造民宿鄉村客棧田園綜合體,滿足人們對鄉土文化、民俗風情、農家風味等方面需要。一些出席人員認為,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是農業產業發展的主力軍,目前一些企業面臨資金不足、資金鍊斷裂等困難,難以為繼,各地政府要制定實施相應扶持政策,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申請支農資金和項目,對購買農機設備等給予適當財政補貼。有的出席人員建議,借鑑歐美國家“生存物資不課稅”等政策,對於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實行稅收減免,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入農業發展。

有些出席人員指出,發展現代農業,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源。當前,農業後繼無人問題日益嚴重,不少村子成為“空心村”,婦女和老人成為從事農業的主體力量。建議加大對國家“三農”政策的宣傳,健全並落實相關鼓勵措施,加強農技普及等農業生產服務,增強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信心,鼓勵人才向農村和農業流動,推動人才返鄉創業就業。有的出席人員建議各級政府加大對農業人才培養的投入和保障力度,支持農業類高等院校、職業學校發展,鼓勵設立農業學科專業,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興辦農業職業院校,推進辦學體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有的出席人員建議,各級政府應完善產權保護政策,加快制定配套措施,把黨的十九大提出的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和承包期再延長30年的政策落到實處,保護好、利用好土地這個農業農村發展的根本。一些出席人員指出,農業容易受自然災害影響,2017年國家實行大災保險試點,收到良好效果,建議儘快總結試點經驗,加以推廣,同時抓好今年的稻穀、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

,保障種糧農民利益。有的出席人員建議,政府財政應加大對農牧業保險的補貼力度,降低農民的承保費用,鼓勵更多保險機構開展對農保險業務,通過擴面、提標、增品,擴大保險覆蓋面。有的出席人員指出,農業產業化建設週期長、成本高、風險大、收益低,融資難問題突出。建議加大金融支農改革力度,加強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創新,建立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金融機構服務鄉村發展的激勵約束機制。

會前,為配合本次會議聽取和審議國務院關於構建現代農業體系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情況的報告,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開展了專題調研,在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和建議、深入研究論證的基礎上,形成了專題調研報告並印發會議。出席人員普遍認為,全國人大農委的調研報告內容豐富、評價客觀,所提建議務實中肯、專業性強,希望有關部門認真研究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