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貧賤者更有資格傲慢”道理後,你就會明白為人低調多重要!

知道“貧賤者更有資格傲慢”道理後,你就會明白為人低調多重要!

文:趙倡文(讀史專欄作者)

《史記》中有一則這樣的故事,講的是戰國時田子方勸誡魏文侯的太子子擊的事。

話說,田子方的道德學問都非常好,聞名於各諸侯國,魏文侯慕名聘請他當自己的老師,不但禮遇有加,而且還大事小情都要請教。這天,太子子擊奉命到中山駐守,在朝歌這個地方遇到了田子方。兩人見面,子擊想老爹都這麼尊敬人家,自己可不能冒犯了,於是趕忙退車讓路,走下車來去拜見田子方。

讓子擊沒想到的是,平時謙謙君子的田子方老師此時卻突然變得無禮起來,傲慢地坐在車上,一點也沒有還禮的意思。這讓公子哥子擊臉上掛不住了,心想:“你田子方再尊貴,也是俺家的一個門客,怎麼能如此無禮呢?”他想發火,可對方又是老爹尊敬的人,只得強壓怒火問田子方:“田老師,你說說是富貴的人有資格對人傲慢呀?還是貧賤者有資格對人傲慢?”言外之意是暗諷田子方,你只不過是個貧賤者,怎能對我如此無禮呢?

田子方聽了子擊的問話,說出了一番千古名言,他說:“

當然是貧賤的人有資格對人傲慢了!富貴的人,如果他是諸侯,他對人傲慢就會失去人心,進而失去他的封國;如果他是大夫,他對人傲慢就會失去支持,進而失去他的祖業。可貧賤者卻不一樣,他無家無業,四海飄泊,即使傲慢了,這裡不能生存了,他一拍屁股就走人,到哪兒都是窮人一個。這一點,富貴的人怎麼能和貧賤的人相比呢?”

其實,作為一名師者,田子方的傲慢也不是無緣無故的,他這樣做是為了教育身為太子的子擊。《史記》寫到這裡,說子擊是“不懌而去”,也就是說子擊聽了田子方的話很不高興地走了。而《資治通鑑》卻說是“子擊乃謝之”,也就是說子擊連忙感謝田子方的教誨。兩樣記述,說的是兩種不同的結果,“不懌而去”說的是子擊並不明白田子方說這句話的深刻含義,而“乃謝之”則說的是子擊已經明白了田子方的良苦用心——你這個太子要想使魏國強大起來,做人必須得低調再低調。

知道“貧賤者更有資格傲慢”道理後,你就會明白為人低調多重要!

不管子擊是否真正領會了田子方的良苦用心,但做人得低調再低調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因為傲慢只能引起別人對你的嫉妒、忌恨乃至報復,所以說一個人要想安身立命、建功立業,就必須得把低調放到首位。然而,歷史上人們又極容易忘記這一點,東漢末年的許攸就是典型的一個——

官渡之戰後,當曹操正為如何才能迅速佔領冀州城而發愁時,許攸向曹操獻計說:“何不決漳河之水以淹之?”曹操聽從了他的建議,果然大獲全勝。當曹操率領大軍入城的時候,許攸縱馬上前,傲慢地用馬鞭子指著城門對曹操說:“阿瞞,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門?”

曹操是個幹大事業的人,並不計較許攸傲慢無禮叫自己的小名,他哈哈一笑就過去了。曹操是沒說什麼,可他手下的將士們聽了這話卻個個是怒目橫眉起來。然而,自以為了不起的許攸卻沒發現這一點。

又有一天,曹操手下大將許褚策馬進城,在城門口正碰上許攸,許攸老毛病又犯了,他叫住許褚說:“汝等無我,安能出入此門乎?”許褚是一介武夫,他沒有曹操的修養,便與許攸爭辯起來。許攸不高興了,傲慢地罵起了許褚:“汝等皆匹夫耳,何足道哉!”

許攸不高興動口,許褚不高興卻會動劍,他一寶劍真的把許攸給砍了。

當然,許攸僅僅是《三國演義》裡邊眾多傲慢之人中的一個,人們耳熟能詳的還有:督郵傲慢被張飛鞭打、曹操傲慢被張繡殺了個丟盔卸甲、禰衡傲慢身首異處、關羽傲慢敗走麥城……等等這一切都證明,傲慢是要吃虧的。

歷史有時就是在不停地重複上演著過去的故事,我們把長鏡頭從過去的歷史拉回到現實生活之中,看看你我身邊的人和事,就會發現,傲慢之人處處可見,傲慢之人身受磨難的報道也經常見諸報端。

人們常說,吃一塹、長一智。不知道這些傲慢之人在遭遇挫折後能否警醒起來,真正認識到——做人只有低調,也只有低調才能減少別人對你的“羨慕嫉妒恨”,讓你少受磨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