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聞情愫與《巴彥淖爾日報》的不解之緣

我的新聞情愫與《巴彥淖爾日報》的不解之緣

我的新聞情愫與《巴彥淖爾日報》的不解之緣

我記得很清楚,我的第一篇稿件變成鉛字時,我還是一名高二學生。那年正好是第一個教師節(1985年),巴彥淖爾報社舉辦“我的老師”徵文活動,當時看到啟事後很隨意地把一篇寫初中語文老師焦素梅老師的習作寄往報社。時隔半個多月,一封信封上印有“巴彥淖爾報社”字樣的信寄到了我就讀的學校——烏拉特中旗一中。

這一次的成功給我一生追求新聞的夢想添助了強大動力,它激勵我這個純正的理科生刻苦鑽研文學知識、廣泛涉獵學習各種文體的寫作,一直到今日始終如一地堅持著。

參加工作之後,充裕的業餘時間又給了我發奮練筆的好機遇。1991年,巴彥淖爾報社又舉辦“建黨70週年徵文大賽”,這一次我細心觀察身邊模範黨員的事蹟,很快就寫出了記述老共產黨員劉學武事蹟的通訊《孺子牛頌》。這一次,我親自把稿子送到了報社政文部,一位操河北口音的中年人接過我的稿子,很快看了一遍說:“你把這篇稿子再往細寫一下吧!”返回來後,我又加上了一些比較感人的細節,就又給報社送去了。一星期後,《孺子牛頌》刊登了出來,得到了單位領導和同事們的一致好評。後來才知道,給予我指點的是當時的政文部主任閻紀文老師。

使我與巴彥淖爾報社產生最深刻情感的還是參與《巴彥淖爾報·新聞思考》創刊的那段日子。那是1996年初冬時節,一個很偶然的機會,當時的盟委宣傳部新聞科科長介紹我與報社的專題部主任梁海龍認識,並說報社最近正在籌辦一個品位比較高,集新聞性、思考性、可讀性於一體的增刊,梁海龍、楊迎新正在具體承辦這件事,他還積極推薦我去參與這件很有意義的工作。

在整個過程中,董佔綱總編不時詢問辦刊情況,並一再強調要把握時代主旋律,大膽嘗試新聞改革,稿件一定要有深度、有價值,並且要積累達到四五期報紙的稿件才能發刊。

經過一個月的緊張籌備,1996年12月18日,《巴彥淖爾報·新聞思考》第一期終於面世了!當時,我們像迎接嬰兒般地捧讀著這一張散發著油墨香味的報紙。在整個創刊過程中,我被梁海龍、楊迎新二人的敬業精神所深深打動,向他們學習到了許多新聞方面的知識。並且由此激勵我開始了第二個本科學歷的學習——取得了內蒙古大學新聞專業自學考試本科畢業證。

巴彥淖爾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蘇常亮

我的新聞情愫與《巴彥淖爾日報》的不解之緣

我的新聞情愫與《巴彥淖爾日報》的不解之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