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講堂」跟著習近平學調研(六大要領)

「学习讲堂」跟着习近平学调研(六大要领)

點擊上方“活力呼和浩特”可訂閱哦!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習近平曾強調:“當縣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當市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鄉鎮,當省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縣市區。” 習近平本人可以說是重視和堅持調查研究的榜樣。

如何調研才能發現辦公室裡看不到、聽不到、想不到的新情況?才能把準群眾的脈搏、體察群眾的真實期盼?今天,思響哥帶你一起學習“習式調研”。

一、行必至最偏遠、最困難之地

「学习讲堂」跟着习近平学调研(六大要领)

下黨鄉,福建省壽寧縣最邊遠的山鄉之一,1988年才建鄉,曾經是“五無鄉鎮”(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

1989年7月19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帶領地直相關部門負責人頭戴草帽,肩搭毛巾,頂著炎炎烈日,在崎嶇山路上跋涉2個多小時,深入到鄉政府所在地下黨村。

鄉黨委、政府臨時在鸞峰橋邊的王氏祠堂裡辦公,條件極其簡陋,大家就圍坐在小板凳上開會。吃飯、午休就安排在鸞峰橋上,午飯後,稍作休息,習近平又進村入戶、訪貧問苦。

回程仍要步行10多公里,路險坡陡,且荊棘雜草叢生,習近平一行拿著柴刀將擋在路面的荊棘、葦稈劈除。直到晚上8點左右,他們才回到壽寧城關

參加調研的時任壽寧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連德仁在日記中寫道:“這一天,乘車5個小時,步行4個半小時,開會座談訪貧2個小時,一路風塵,大汗淋漓,辛苦程度不言而喻……回到縣城招待所後,許多幹部才發現腳底、腳趾都磨出了血泡。”

習近平同志後來用“異常艱苦、異常難忘”來形容此次下黨之行。1989年7月26日、1996年8月7日,他又兩次來到下黨,協調解決當地的建設發展難題。

習近平在中央黨校2011年秋季學期第二批入學學員開學典禮上曾強調要堅持和完善領導幹部的聯繫點制度,不僅要“身入”基層,更要“心到”基層,注意選擇問題多、困難大、矛盾集中,與本職工作密切相關的農村、社區、企業等基層單位,開展蹲點調研,傾聽群眾心聲,找準問題的癥結所在。

二、拉近與群眾的距離

「学习讲堂」跟着习近平学调研(六大要领)

習近平第一次去屏南調研時,當地老百姓拿出艾葉蛋招待他——用艾草熬出的熱乎乎的湯汁,衝進打散的生雞蛋裡,再加些白糖攪拌一下,這是當地招待貴客的“最高禮節”。工作人員擔心習近平喝不慣,連忙阻止。習近平擺擺手說:

“要是不喝,老百姓就覺得你是官,你和老百姓就有距離了。”他二話不說端起碗把艾葉蛋喝了下去,老百姓很高興,一下子就和他熟絡了起來。

習近平在擔任中央領導後,依舊時常步入尋常百姓家促膝而談。

“我聽你們說說心裡話,咱們嘮一嘮。”這樣的開場白,讓人倍感親切。

在寧夏楊嶺村,“總書記就是坐在我家的炕沿兒中間跟大夥兒算脫貧賬的。”村民馬克俊說。

“總書記進村先到了我家,剛蓋的新房子裡連個凳子都沒有,總書記就站著跟我們老兩口說話。”青海海東市班彥村村民呂有章回憶道。

習近平在中央黨校2011年秋季學期第二批入學學員開學典禮上曾指出,要經常走出領導機關,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進行各種形式和類型的調查研究,非常有益於促進領導幹部正確認識客觀世界、改造主觀世界、轉變工作作風、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有益於深切瞭解群眾的需求、願望和創造精神、實踐經驗。

三、當場解決問題

「学习讲堂」跟着习近平学调研(六大要领)

2006年8月16日,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趕到衢州市衢江區工貿職校。通過當地新聞媒體播報和在各鄉鎮(街道)公開張貼公告,讓有訴求的老百姓進行預登記。接訪點設立了綜合、土地拆遷、安全生產與環境保護、勞動和社會保障、基層組織建設及反腐敗、農林水利、交通基礎設施、涉法涉訴等15個來訪接待室。

“僅那天上午,習近平率領的浙江省黨政幹部接訪團,就接待167批次315人次的來訪群眾,當場解決76個問題。

”衢州市一位基層官員回憶說,“當碰到具體法律問題的時候,習書記不是讓找有關部門,而是諮詢從杭州帶過來的律師”。下鄉接訪帶律師,在浙江一時成為美談。

習近平在中央黨校2011年秋季學期第二批入學學員開學典禮上提到,調查研究方法要與時俱進,在運用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有效方法的同時,要進一步拓展調研渠道、豐富調研手段、創新調研方式,提高調研的效率和科學性

四、調研作風要“實”

「学习讲堂」跟着习近平学调研(六大要领)

正人先正己。習近平帶頭踐行,下鄉吃食堂,交伙食費。時任寧德電視新聞宣傳站副站長、現任寧德電視臺臺長邢常葆曾多次跟隨習近平下鄉採訪,20多年過去,他對一個細節仍記憶猶新。

有一次,到蕉城區虎貝鄉調研,在鄉政府食堂用餐,習近平同志交代秘書餐後要交1.5元的伙食費,但那位鄉長不要。吃完飯後回到車上,習近平問秘書伙食費交了沒有,秘書回答沒有,被說了一頓。他趕緊跑回去交伙食費,拿收條。

“實”就是作風要實,做到輕車簡從,簡化公務接待,真正做到聽實話、摸實情、辦實事。

——摘選自《之江新語》

五、調研後要進行深入細緻的思考

「学习讲堂」跟着习近平学调研(六大要领)

1988年6月26日,習近平到任寧德地委書記。當時,閩東經濟總量在全省排行老末,發展條件也不好,交通閉塞,成了“黃金海岸的斷裂帶”。

習近平卻沒有急著燒“三把火”,而是帶領地委行署一班人,深入全區9個縣以及毗鄰的浙南,開展為期近一個月的調查研究,初步確立了閩東的發展思路。

1988年9月,根據調查研究的情況,習近平寫下來寧德工作後的第一篇調查報告《弱鳥如何先飛——閩東九縣調查隨感》。文中,他用“弱鳥”來形容貧困的閩東,用“弱鳥先飛”來強調貧困的閩東要有一個思想解放、觀念更新,要有“先飛”的意識,要有“飛洋過海的藝術”。這樣,也可達到“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

在閩東工作期間,習近平始終注重調研、思考。他先後撰寫了《提倡經濟大合唱》、《對閩東經濟發展的思考》、《正確處理閩東經濟發展的六個關係》等文章,進一步理清了閩東經濟發展思路。

我們要充分認識到,調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決問題,調查結束後

一定要進行深入細緻的思考,進行一番交換、比較、反覆的工作,把零散的認識系統化,把粗淺的認識深刻化,直至找到事物的本質規律,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辦法。

六、通過“交換、比較、反覆”,

取得真實可信、紮實有效的調研成果

「学习讲堂」跟着习近平学调研(六大要领)

從“把浙江建設成為海洋經濟強省”到“推進海洋強國建設”,發展海洋經濟是習近平長期關注的重大課題。

  • 2003年1月5日至6日,接任浙江省委書記不久的習近平頂著凜冽寒風趕赴舟山,詳細瞭解舟山市發展海洋經濟、加快海島建設的情況。

  • 2004年9月3日至4日,習近平再次來到舟山,上海島,進漁村,下車間,訪學校,就加快發展海洋經濟等問題進行深入調研。

  • 2005年6月13日,習近平深入舟山普陀區和岱山縣,考察海島經濟社會發展、漁民轉產轉業、深水岸線資源開發和保護等情況。

  • 2005年12月26 日,習近平以省人大代表的身份到舟山,視察海洋經濟發展情況,還特地考察了岙山石化基地等重點工程。

  • 2006年9月 20日至22日,習近平就“十一五”時期加快發展海洋經濟問題到舟山進行調研。

  • 2009年12月26日,歷經10年建設,我國最大的島陸聯絡工程——舟山跨海大橋全線通車。

... ...

2015年5月25日中午11時10分,習總書記第14次踏上舟山群島。一下飛機,習近平就前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城市展示館,觀看反映舟山近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圖片、沙盤和視頻短片,向省、市負責同志詳細瞭解有關情況,關切之情溢於言表。

我們擔負領導工作的幹部,在對重大問題進行決策之前,一定要有眼睛向下的決心和甘當小學生的精神,邁開步子,走出院子,去車間碼頭,到田間地頭,進行實地調研,同真正明瞭實情的各方面人士溝通討論,通過“交換、比較、反覆”,取得真實可信、紮實有效的調研成果,從而得到正確的結論。調查研究就像“十月懷胎”,決策就像“一朝分娩”。

——摘自《之江新語》

弘揚主旋律 傳播正能量

講好草原故事 傳播青城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