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今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重大機遇,攜手港澳加快推進相關工作,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粵港澳大灣區與世界其他灣區不同的獨特安排,既帶來了亟須創新突破的體制機制障礙,同時也蘊藏著巨大的機遇潛力與多樣化的可能性。如何促進粵港澳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便捷流通,成為三地必須共同努力攻克的難題。

在省委十二屆二次全會部署開展的“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工作中,“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九大課題之一。

回顧去年以來,特別是自2017年7月1日《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簽署以來,圍繞基礎設施、市場一體化、國際科創中心等七大重點領域,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序幕才剛剛拉開。

互聯互通▶▷

基礎設施建設連接大灣區未來

5月25日上午,虎門二橋建設再傳捷報:被譽為“世界第一跨度鋼箱梁懸索橋”、跨徑達1688米的坭洲水道橋順利合龍,至此虎門二橋兩座超千米級主橋均順利貫通。虎門二橋項目向2019年上半年通車的目標又邁出了堅實一步。

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強化內地與港澳交通聯繫,構建高效便捷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載體和主要內容。近年來,三地不斷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提升綜合運輸服務水平,粵港澳大灣區交通運輸網絡逐步形成。特別是幾項跨境工程的開通,不僅有助於區域建成功能完備、及時可靠、通關便利、流轉順暢、經濟高效、海陸空並進的門戶和樞紐,也改變了粵港澳大灣區內居民的時空概念,區內“一小時生活圈”的願景照進現實。

2017年的最後一天,歷經14年籌備、建設的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亮燈、具備通車條件。“港珠澳大橋打通了三地互聯互通的‘任督二脈’。”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研究員羅仁堅表示,港珠澳大橋將實現香港與珠三角西岸地區的無縫對接,並且對接京珠高速、西部沿海高速等交通主幹道,使其交通通達性跨越珠江西岸地區,向西延伸至中國西南,從而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通道。

今年4月1日,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開始試運行,距離正式開通的腳步越來越近。此前,廣深港高鐵廣州南至深圳北段102.5公里,已於2011年12月26日通車,目前日均發送旅客14.3萬人次,是我國最繁忙的鐵路線路之一。廣深港高鐵全線開通後,將在廣州、東莞、深圳、香港等城市間搭建一條大能力的鐵路客運通道,大大增強經濟協作和經貿交流。

4月26日,廣州白雲機場T2航站樓正式投產,白雲機場以“三條跑道、兩座航站樓”的大體量展開全新雙翼,開啟了世界級航空樞紐建設發展新徵程,預計今年吞吐量將突破7000萬大關。同時,白雲機場以第四、第五跑道和三號航站樓為主體工程的三期擴建工程已開展預可行性研究工作。白雲機場、香港機場、深圳寶安機場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中輻射全球的國際樞紐,再有珠海機場、澳門機場、惠州機場以及佛山機場等大中小型機場錯位發展的多機場體系,以及規劃新建的珠三角新幹線機場,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空港群已現雛形。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海陸空對外通道基本成網,各種創新生產要素進一步加快自由流通,推動產業升級。

機制創新▶▷

深化自貿區改革開放打造大灣區合作示範區

日前,《進一步深化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出臺,官方首次明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示範區”。

5月11日,位於廣州南沙自貿片區的小馬智行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成立。截至目前,南沙已搭建四大人工智能產業研發平臺,引入了小馬智行、同盾科技、零氪醫療等32家領軍企業,加快打造千億級人工智能產業集群。

在南沙“1+1+10”產業政策帶動下,區內高新技術企業總量連續兩年翻番;廣汽豐田第三生產線正式投產,帶動形成千億級汽車產業集群;創新型金融蓬勃發展,目前已集聚金融類機構3770家,比自貿片區掛牌時增加30倍,併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飛機租賃集聚地。

“要創新大灣區科技合作機制,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說,隨著粵港澳科技創新合作發展計劃、粵港澳聯合創新資助計劃、地方創新券和科研經費跨粵港澳三地使用等舉措落實,大灣區產業將迎來發展加速度。

5月17日,橫琴自貿片區與阿里巴巴、螞蟻金服“敲定”戰略合作,將圍繞雲計算、政務民生服務、城市治理、電子商務等領域,推動橫琴產業發展,建設新型智慧城市。其中,阿里雲將攜手大橫琴科技公司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創新中心,助力橫琴打造國家級雙創產業生態和雙創基地。目前,該區重點發展商務服務、休閒旅遊、科教研發和高新技術等現代服務業,註冊企業已突破4.58萬家。

在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多證合一”“一照一碼”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外商投資“一口受理”升級版等標誌性、突破性改革成果有力釋放了市場主體活力,為全省全國引領新一輪產業變革探路。

目前,前海現代服務業四大主導產業佔比已達95%,特別是累計註冊金融類企業6萬家,商業保理、融資租賃等金融相關服務機構5萬餘家,成為全國最大的新金融、類金融機構集聚地。

大力發展高端產業,廣東自貿區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通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展國際貿易新業態、推動金融服務業快速集聚、打造總部經濟集聚區等多項舉措,截至2017年底,區內累計新設企業21萬家,新設外商投資企業9639家,實際利用外資128.5億美元,世界500強企業在區內投資設立企業226家。

依託相對高端的產業發展基礎,廣東自貿區正率先為粵港澳大灣區產業深度合作探路。

協同共治▶▷

建設綠色低碳灣區

23個站點分佈在廣東珠三角和香港、澳門三地,公眾點擊地圖上的對應藍點,每個站點都可以查詢6種汙染物濃度和空氣質量指數,逐小時數據以及日平均數據都一目瞭然。

粵港澳三地一衣帶水。一直以來,廣東用最嚴格的法律法規和環境管理制度、監管措施保護東江,截至2017年12月,累計對港供水240億立方米,相當於搬運了1個半洞庭湖的水。

粵港澳三地海域相連。近年來,粵港雙方不斷推進海洋環境管理合作,開展漁業管理、中華白海豚保護、水產養殖和赤潮預警監測等事項合作,共享互通監測數據和技術。設立粵港海洋環境管理專題小組,建設應對海漂垃圾通報警示系統,嚴厲打擊海上非法傾倒垃圾行為。

去年簽署的《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提出,要共建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完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合作機制,建設綠色低碳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不但要打造成產業結構優化、創新發展的區域,也要打造成生態環保最優的灣區,增強發展環境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廣東省環境保護廳廳長魯修祿說。

目前,粵港兩地已簽署《2016—2020年粵港環保合作協議》,建立加強海洋環境保護合作機制,共同制定兩地減排目標、開展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監測、控制船舶排放。

“如果說粵港澳大灣區在經濟功能上要實現‘錯位’的話,那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就必須要實現‘協同’。”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環境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大磊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建設的核心在於構建一套制度化的合作機制和深度的合作網絡,並在目標、規劃、政策、標準上做到“協同共治”,以此打造優質環境共同體。

隨著粵港澳三地環保合作深度、廣度不斷拓展,天藍水清、綠色低碳有望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亮麗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