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了法律“外套”的老字號商標,有誰敢動?

5月11日消息,當下的年輕人喜歡哪些品牌?

70後的朱先生說,得力的文具、海爾的冰箱……是自己的最愛。

80後的杜先生說,移動支付、中國洗護產品……讓品質生活有保障。

90後的小貳說,共享單車、中國穿戴品牌……讓生活更美好。

在經歷著“由速度向質量發展,由產品向品牌發展”的當下,老字號作為殘酷商業競爭中勝出的佼佼者,毫無疑問被無情地忽視,同時,老字號的發展也出現了兩極分化。

據資料顯示報道,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擁有“中華老字號”1萬多家;到1990年原國內貿易部認定中華老字號時,數量已減少到1600多家;而到2006年商務部重新認定時,第一批中華老字號的數量僅剩下434家,一些老字號逐漸走向沒落。

穿了法律“外套”的老字號商標,有誰敢動?

而那些經營良好的老字號,日常經營過程中也會因為商標意識淡漠屢陷商標糾紛的案件中。諸如“同仁堂”、“稻香村”、“御生堂”、“全聚德”、“萬福興”等老字號都曾經歷商標糾紛。

穿了法律“外套”的老字號商標,有誰敢動?

廣大市民揚言,難道我國還不打算對“老字號”制定法律保護嗎?

這個得有,必須有!

好消息!昨日在上海由國家發改委、中宣部、工信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知識產權局及上海市政府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國自主品牌博覽會和中國品牌發展國際論壇上,商務部流通發展司副司長尹虹針對老字號保護問題作了發言。

穿了法律“外套”的老字號商標,有誰敢動?

她說:“中國將繼續優化老字號發展的政策環境。目前正著手起草老字號認定和保護管理辦法,“希望把中華老字號動態管理用法律手段固化下來,用法律形式對老字號進行保護”。

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副局長崔守東也積極響應表示,會加強對商標的保護工作,打擊假冒行為,並建立一系列支持企業在國外註冊的法律援助體系和援助機制,助力中國品牌走出去。

22商標寶會緊跟國家政策的步伐,一起攜手有效保護老字號商標,從而深入實施品牌提升戰略,鑄就了一批以“中國上下五千年文化”為特徵的老字號品牌商標群,發揚“工匠精神”,引領振興實體經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