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緣金曲大獎,孫燕姿就涼了?

孫燕姿涼了?這大概是許多人聽說這位華語樂壇最後一位天后新專輯未能入選金曲大獎的第一反應。

無緣金曲大獎,孫燕姿就涼了?

作為華語樂壇當今代表性的頒獎典禮,金曲獎入圍名單受到關注,結果是張惠妹《偷故事的人》及林俊杰《偉大的渺小》各入圍6項領跑,而身為華語樂壇天后的孫燕姿,又是久休復出後的第一張專輯《跳舞的梵谷》,卻僅僅入圍編曲和單曲製作兩項,大獎顆粒未提。相比薛之謙、李榮浩和王力宏專輯的落寞,這個結果,應該會更令人意外。

而這張專輯,也是孫燕姿唯一一張豆瓣評分低於8分的專輯。

無緣金曲大獎,孫燕姿就涼了?

可是孫燕姿真的涼了嗎?

知道專輯落選當晚,孫燕姿發文:跳舞的梵谷不會因為落選而失去在我心裡的價值。我也不會讓它銷燬我沒天沒夜的努力。它不會因為落選而讓我不識他人的成就,而是讓我更固執自己所謂的美好。

很難想象,這個笑起來還和少女一樣的女人,已經40歲了。如果說,當代華語樂壇越來越像後唱片工業時代溫室培育出的花朵;那麼孫燕姿的動人,則是在和整個唱片工業甚至娛樂圈法則背道而馳中歷練出來的花刺。

這讓幾年孫燕姿的音樂,更多變化,也更加特立獨行。與其說孫燕姿涼了,不如說,今天的孫燕姿,早就過了需要金曲獎認可的時候。拿不拿到金曲大獎,她都是孫燕姿。

孫燕姿金曲獎惜敗?沒有入圍的還有薛之謙、王力宏和李榮浩

從結果上看,孫燕姿既輸給了同世代的天后張惠妹、彭佳慧,輸給了新天后徐佳瑩,也不敵從飛兒樂團單飛的飛。

這令她、A-Lin和陳珊妮成為本屆金曲獎大遺珠,但這並不是金曲獎的全部故事。

無緣金曲大獎,孫燕姿就涼了?

事實是,評審團主席陳子鴻坦言孫燕姿的確讓評審最頭痛,透露甚至有評審看到投票結果後大呼後悔,直說「早知道就增額」。

從結果上看,第一輪出線的是張惠妹,其它女歌手前後共經過4輪投票,孫燕姿和A-Lin是最後意外出局。至於增額,則是金曲獎一項特別的設置。

每個獎項入圍原則是5名,可以應評審要求增額,但運作機制是,投票前必須先決定要不要增額,而這項決定必須要21位評審中的三分之二同意通過。決定增額與否後,才能開始投票,因此一開始沒有增額,所以即使後面想把孫燕姿納入增額名單,也不可能。

用陳子鴻的話說,最後孫燕姿就是些微的差距沒有入圍。陳子鴻的表達應該不是客套,因為同樣是成名歌手,同樣大獎不入的李榮浩、薛之謙、王力宏等歌手都沒有入圍,但在評審團的討論中並不無太大爭議。

相比之下,孫燕姿真的是惜敗。況且孫燕姿雖然沒有入圍最佳女歌手和最佳專輯,但是她的《跳舞的梵谷》與林生祥《有無》、滅火器《長途夜車》、盧廣仲《魚仔》、熊仔《買榜》入圍最佳單曲製作。

而本屆金曲獎提名的大贏家,則有林俊杰分別入圍最佳專輯製作人、最佳國語專輯、最佳作曲人、最佳國語男歌手(林俊杰)、最佳年度歌曲、最佳年度專輯獎。同樣是大贏家的張惠妹,則以《偷故事的人》入圍最佳年度專輯獎、最佳國語專輯獎、最佳音樂錄影帶獎、最佳國語女歌手獎(張惠妹)、最佳作詞人獎(葛大為)、最佳演唱錄音專輯獎。

無緣金曲大獎,孫燕姿就涼了?

阿妹得知入圍後說:「謝謝金曲獎一直以來對我做音樂的支持!更開心的是對我製作團隊的肯定。」

張惠妹、林俊杰、陳奕迅當然有理由贏,但孫燕姿就真的該輸嗎?她到底是輸在音樂上,還是輸給了金曲獎評委?

為什麼說《跳舞的梵谷》不僅沒有輸,還代表著孫燕姿的進階?

《跳舞的梵谷》到底是怎樣一張專輯?準確地說,這是孫燕姿最任性的一張專輯。

無緣金曲大獎,孫燕姿就涼了?

很多孫燕姿的老歌迷都說專輯不好聽,這是事實,因為孫燕姿一開始就沒打算做一張好聽的專輯。

《跳舞的梵谷》本就超越了大家對孫燕姿的“合理想象”,更偏實驗性和意識流。比起典型的孫燕姿式歌曲,整張專輯都更加清冷,更加孤傲,如果說過去的孫燕姿追求的是悅耳動聽,那麼這次孫燕姿卻借梵谷的題材,完成了一次藝術的狂歡獨舞,音樂成為她的肢體,舞蹈是用來發洩無解的情緒,最後是“不回顧不頑固不踟躕/不謝幕不慶祝不歡呼”。

這樣的孫燕姿當然會給聽眾帶來不適應,就像一個過去做商業片的導演,突然轉身完成了一部藝術片,她穿越地鐵和人海,進入獨自跳舞的狀態,其實都是從《是時候》歸來之後音樂風格嬗變的延續,《愚人的國度》的反思,再到《克卜勒》的宇宙風和試驗性,終於在《梵谷的舞蹈》中完成最後涅槃。

無緣金曲大獎,孫燕姿就涼了?

但這張不為慶祝而生的唱片,賣得卻並不差。

新專輯剛上線17個小時,已經在蝦米音樂銷量突破10萬首,酷狗音樂平臺累計專輯銷量突破4萬張,網易雲音樂新專輯曲目銷量和QQ音樂銷量都突破60萬首。

《跳舞的梵谷》同時還拿下臺灣,香港,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四地iTunes專輯榜第一,臺灣iTunes單曲前12佔領8席。

無緣金曲大獎,孫燕姿就涼了?

這樣的成績算差嗎?事實上,當一個更加小眾和自我的孫燕姿依然可以拿到這樣的商業成績,正是對今天的孫燕姿歌壇地位的另一種證明。

孫燕姿為什麼成為華語樂壇最後的天后?

不是說金曲獎偏頻。

雖然每年金曲獎譭譽參半,但它依舊是華語樂壇C位大獎,這一點毋庸置疑,總的來說,今天的金曲獎的格局依然在,也依舊兼容幷包,尤其是持續鼓勵新人。但縱觀金曲獎入圍名單,兼顧人文腔調的同時,還也隱含著明顯的本土味道,換言之,再權威的獎項,依然是遊戲一場。

而今天的孫燕姿,還需要這場遊戲嗎?

畢竟,她是“三年六張專輯的成績,已經足夠她原地踏步”的孫燕姿。

從1996年,18歲的孫燕姿創作了自己的第一首歌曲《Someone》開始,到2000年完成大學學業的孫燕姿簽約“三大”之一的華納唱片,發行個人首張專輯《孫燕姿同名專輯》並在臺灣出道。2000-2003年的三年的時間裡,孫燕姿共發行了包括一張翻唱專輯在內的7張專輯,也是這三年,讓孫燕姿完成了從新人歌手到華語流行天后的躥升。

無緣金曲大獎,孫燕姿就涼了?

當時的華語樂壇,甚至有“男有周杰倫,女有孫燕姿”的說法,孫燕姿和周杰倫二人,在2002年共斬獲近40%的臺灣實體專輯市場,他們的確標註了一個時代。

但你仔細看一下就會發現,孫燕姿可從來不是按牌理出牌的乖乖聽話的歌手。

事實上,這絕對是新世代中唯一一個不演戲、不炒作緋聞、不搞噱頭,完全靠唱歌唱成天后的歌手。

但孫燕姿也見證了整個華語樂壇的下墜和唱片工業的萎靡。

在2001年到2007年之間,孫燕姿共發行了10張專輯,在實體唱片最後的時光中,她的每張專輯在亞洲的銷量均破百萬。

但從2004年《Stefanie》還能成為當年內地銷量唯三破200萬的專輯;到了2011年,孫燕姿的第十一張個人專輯《是時候》成為了內地唯三破10萬的專輯。孫燕姿還是那個孫燕姿,華語樂壇卻不再是那個華語樂壇了。

“孫燕姿現象”代表的其實是華語唱片工業時代最後的實力。

可以說,孫燕姿就代表了華語流行樂工業最後的高水平,《綠光》《天黑黑》這些音樂本身成為敲開內地市場的金字招牌;臺灣強大的唱片工業讓孫燕姿這個金子光芒閃耀,而大陸作為最大的流行樂消費市場折射出當時臺灣唱片工業最後的逆光。

無緣金曲大獎,孫燕姿就涼了?

然後,整個臺灣唱片工業陷入萎靡,臺灣華語流行樂在內地音樂市場上陷入失語,內地音樂市場進入綜藝老歌翻唱和流量時代,音樂本身敗退千里。

那麼孫燕姿在哪裡?她在改變,在蛻變,在完成一場梵高的跳舞。

就算再沒有金曲大獎的肯定,孫燕姿也不會涼涼

孫燕姿最後成了那個不再站在流量最巔峰,卻能把生活過成自己的想要的樣子的人。

她就這麼自在跳舞,誰要攀越巔峰是他們的事,她自由且灑脫,活得通透且自然,舞姿曼妙又隨意。

這就是孫燕姿一直以來的樣子,最紅的時候結婚,婚後想做唱片就去做,但不爭不搶,唱片公司給她的資源大幅度下降,也沒關係,活得敞亮又直率,不忸怩,不做作。

無緣金曲大獎,孫燕姿就涼了?

她不會賣力經營人設,僅僅只是做自己。

甚至可以看出,孫燕姿一直在與娛樂圈保持著某種安全距離。你會覺得,孫燕姿從來沒在這個江湖裡。

無緣金曲大獎,孫燕姿就涼了?

因為她總是能切換自如,時常“玩消失”,迴歸是因為音樂,就算落選金曲大獎一石激起千層浪,成為輿論的風暴中心。也無所謂。

她深諳娛樂圈的遊戲規則,但活得恣意灑脫,你們給不給我金曲獎,我還是孫燕姿。

這種遺世獨立的清醒,是此刻孫燕姿轟轟烈烈後的平靜。

正如她所說,失利不會讓她不識他人的成就,而是讓她更固執自己所謂的美好。

她才不要被娛樂江湖、音樂江湖的標籤綁架。

一直有人說,今天的孫燕姿在收割自己爆紅時積攢的粉絲價值。就算是,又如何?這是她專輯掙來的。

即使天后不再所向披靡,但今天的孫燕姿和她的音樂,卻更加有趣。

所以,彆著急下結論就開始吐槽孫燕姿涼了,畢竟除了孫燕姿,還敢於在今天的華語樂壇任性跳舞的,除了她,還有誰?

對我們來說,在華語樂壇唱片工業消散中,依然可以看到如此恣意的舞蹈,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更大的幸運?

無緣金曲大獎,孫燕姿就涼了?

就算再沒有金曲大獎,孫燕姿也不會涼涼,就算從流量的角度,孫燕姿有天真的涼了,我還是支持孫燕姿。

而孫燕姿,其實早已不必玩這個獎項的遊戲,關於落選金曲大獎,她早已用歌詞做出回應:不回顧不頑固不踟躕/不謝幕不慶祝不歡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