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營救》劉一君用詩化影像再現歷史風雲

由劉一君執導的營救題材冒險動作片《香港大營救》,已經於5月4日在全國公映。對於劉一君導演,筆者印象頗深,記得之前他在香港參加完第十三屆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導演研討會後曾經表示:“電影不是宗教”、“尊重作為個人的寫作的電影、作為娛眾的商業的電影和兩者合而為一的電影。”,在業界一直為所謂藝術電影與商業電影的界限爭論到喋喋不休的時候,劉一君導演用一個“尊重”,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著這種並非於同一緯度所引起的爭端。

《香港大營救》劉一君用詩化影像再現歷史風雲

如今,由劉一君執導的電影《香港大營救》,也在身體力行的直面有關電影在藝術與商業上的融合,這部影片從陣容上看,匯聚了成泰燊、顏丙燕等一批戲骨,在製作與拍攝層面,也精工細作,不僅再現了日據時期的香港的風貌,而且無論是扣人心絃的故事,還是驚心動魄的動作場面,都帶來了極強的可看性。同時,影片又不俗套,更多的使用詩化的語言,來提煉曾經淪陷下的香港芸芸眾生相,以及在“香港大營救”行動中的人性閃光點,或許這與劉一君導演的另一個身份——詩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香港大營救》劉一君用詩化影像再現歷史風雲

不做導演的詩人,不是好的愛國者,這一點,從《香港大營救》的題材,就可見一斑。影片脫胎於真實歷史事件與人物,講述1941年底,以葉偉強為代表的仁人志士在風雲變幻的香港對我國文化名人包括滯留香港的文人、學者、作家、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等等,展開了生死救援,在日寇全面控制下虎口脫險的故事。這是一次偉大的營救,歷時近200天,足跡遍佈全國11個省市,行程更是達萬里以上。影片中,以概括性的故事,和標誌性的人物,來凝練了曾經的營救行動,但已經充滿劇情張力,恍若身臨其境。

《香港大營救》劉一君用詩化影像再現歷史風雲

印象中《香港大營救》中,讓人印象深刻特別的一句臺詞是:“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這句話看似深奧,卻深入淺出,直接道出了淪陷中的香港,日本侵略者妄圖控制住所有的文化人的野心,這也是我黨開啟了全力營救香港文化人的初衷,侵略與反侵略戰爭,雖然需要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在當時陷入了曠日持久的境地,但思想和文化的控制與反控制,無疑是需要先行的首要人物,因此,一句“山河可破,魂魄不能丟”,也彰顯了愛國文化人的錚錚鐵骨。

《香港大營救》劉一君用詩化影像再現歷史風雲

在影片結束時,當被營救的文藝界人士們的資料一一閃現的時候,我們深知,如果沒有這一次的大營救,中國的近現代文學史、學術史、政治史、藝術史都可能會是另一番面貌。而劉一君在《香港大營救》中的身份,不僅僅是作為一名導演對那場偉大的歷史事件的再現,也是作為一名文人,對曾經的營救行動的致敬與緬懷。如今,距離“香港大營救”已經過去了八十多年,但那次營救所給與我們社會與時代的巨大影響,卻始終發熱發光,《香港大營救》是影響到中華文化進程的歷史事件,也是不可被遺忘的歷史風雲。

《香港大營救》劉一君用詩化影像再現歷史風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