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這一大家子30幾口人,人人穿過她織的“愛心牌”毛衣


“我們家現在30幾口人,家裡的小輩都穿過我織的毛衣呢!”5月3日,山西太原的82歲老人張玉霞,將自己織的毛衣襬滿一沙發,老人瞧著自己的一件件得意“作品”,滿臉笑容。這位巧手老人至今仍保持著為兒孫織毛衣的習慣。老人說,她閒著也是閒著,練練手、打個毛衣、毛背心,也好讓孩子們在家裡幹活、下樓買菜時隨意套一下,省去了磨損貴巴巴買來的衣服。一針一線裡流淌的都是情誼,老人成了社區裡的編織“明星”。

在張大娘家,一進門就看到老人一團毛線、兩根長針,正坐在臥室沙發上織毛衣。“這是給我孫女織的,剛打開袖子!”老人笑著說。只見,張大娘穿著俏皮的紅色毛衣,還是七分袖的開衫,織毛衣時腰板挺得直直的,還不戴老花鏡,精氣神十足,怎麼看都不像一位耄耋老人。

說起織毛衣的手藝,張大娘先從櫃子裡拿出一件件編織品,毛背心、毛開衫、套頭毛衣等,攤開擺在了床上、茶几上,高興地說:“這才是一部分,孩子們家裡還有可多了!”88歲老伴謝勇在一旁補充說:“這些毛衣都是她給孫子、孫女打毛衣剩下的毛線團,拼接後打出來的,我老伴手可巧著呢!”


張大娘拿起一件毛背心介紹,這是她退休後織的第一件“作品”,左右對稱的幾何圖案,再繡上了粉的、綠的、黃的小碎花,五顆挽扣,是她用禮品盒上取下的紅絲帶,自己一粒粒盤起來的,顯得很是精美。還有一件毛衣,一朵朵花相互連接的圖案,一眼看上去也很是時髦。

張大娘有四個孩子,織毛衣是她從太原礦山機械廠退休後,給自己找的“營生”。自打她織毛衣後,孩子們穿毛衣下樓買菜,回頭率都很高,還有鄰居追著問:“毛衣從哪裡買來的?”這也讓她感到很是驕傲。至於自己編織的手藝,是她打小看媽媽一針一線織毛衣,耳濡目染下學會的。

“我媽穿衣服俏皮,喜歡紅色系、款式洋氣一些的。所以,她織的毛衣,也都是獨一件,好看不說,還多是亮色調。”張大娘的二兒媳回家,給婆婆送母親節禮物,兩件新衣服。二兒媳還說,公婆都是江蘇人,60多年前,他們來到太原安家,還從江蘇接來雙方的家人。現在,一個大家庭有三十多口人,都穿過老人織的“愛心牌”毛衣。老人織毛衣,除了自己設計花樣外,還會根據四季的變化,區分薄厚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