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变迁:用图片告诉你30年前的广州,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改革开放初期,一座大城市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又可以跟现在几线城市相比呢?追随着这些问题,翻阅广州的老照片,带你回味70-90年代年代,一个一线城市究竟是怎么样的? (注:以下图片来自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

看这落后的消防车,可能有人觉得这照片年代已经很久远。 但是背后的佳能广告,又似乎肯定着这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照片。 这张照片其实拍摄于1981年,一个明面上没有开放,但是私底下又开始开放的年代!

再看看1978年,广州中山二院门前拍摄的这幅照片。 其实建筑到现在为止都没有改变,但是还是能明显感受到照片中旧日的气息。 三十二寸的永久、海军蓝的衬衫、带帐篷的嘎斯还是拉达,这些景象现在已经难以寻觅。

1978-1981其实是一个很奇怪的年代。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那时早已经开始包产到户,这种模式也迅速推广到全国。可以说,农村的改革开放早已开花结果。但是,城市的改革开放则还没有到来。虽然早在1978年,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大进制衣厂已经在顺德容桂诞生,但是这间厂甚至是上不了牌。而在广州,市民也还没能感到改革开放的气息。这张是1978年的广州,蓝顶是纪念堂,黄顶的是市府,标语还带着前一个年代的气息。

到了1980年,改革的春风才吹到广州。1980年10月,高第街作为广州市第一个工业品市场正式开设。成为了全国第一条经营服装的个体户集贸市场。之后,店铺、手工业作坊开始涌现。因为当时还没有市场经济的说法,因此,家庭式的手工业作坊成为主流。另外,市场经济相关制度还跟不上潮流的发展,因此乱象频生,随意的拉人封铺现象。广州人就是在这混乱中,赚取的第一桶金。


随着市场的产生,个体户也登上的历史舞台。广州诞生的第一个个体户荣志仁,依靠学生餐起家,成了早期的万元户。

早期,个体户一般都只有那些返城找不到安排的知青、刑满人员等闲散人员去做,在一个卖方市场下,基本做什么都能成功,一个月几百几千的营业额,相比国企一百左右的工资高出不少,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市场。

真正意义的城市改革开放,其实应该是从1984年开放全国14个沿海城市算起。但是,在80年代初期,除了自下而上的市场、个体户、手工作坊的诞生以外,自上而下也历经着一场变革。83年开业的白天鹅宾馆,其实已经开始引入港资。随后84年开业的中国大酒店、花园宾馆,这也是港资第一次真正踏入这片红色的土地。


提到酒店与对外开放,不得不提的是广交会,图为1978年的流花展馆。广州能够在对外开放抢占先机,与广交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特殊的年代,广交会就是一个中国与世界保持连接的点,广州在这个点上,能最快于外界接触,接受外界带来的新鲜事物。

1979年,刘耀柱创办了广州第一家出租车公司——白云小汽车出租公司。刘耀柱将这些出租车全部喷涂为红色,从此,“招手即停”开始风靡广州并逐渐席卷全国,此后逐渐影响到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这也是改革开放开始以后,从香港,到广州,逐渐吹向全国的一股新鲜空气。

当年的的士,十分高档。可能现在的人觉得车很平常,但是八九十年代,车可是很珍贵的。随便一辆车,甚至比当时一套房子还要贵。80年代一辆铃木刀摩托已经是豪华座驾,小轿车普通人根本买不到,即使到了90年代中,很多车也只是挂单位牌照的,真正意义的私家车并不多见。皇冠、公爵这些动辄二三十万的车拿来当的士,感觉当时的的士公司还是蛮良心的。


90年代汽车价格,对于平均几百块钱月收入的人来说,实在是天价。 连同司机,当时也是十分珍贵的。80年代,广州三件宝是:司机、医生、猪肉佬。90年代,广州一个的士司机月收入几千毫无压力。即使到了现在,广州人还习惯吧司机叫做师傅,可见其当年地位。

80年代初的读书风气。那个年代,高考恢复不久,除了下海风气以外,读书也是一种风气,有人希望寒窗苦读能考上大学改变人生,也有人希望上夜校增进技能充实自己。

除了读书以外,文化生活也开始多起来。不过那个时代的文化生活,相对现在来说选择还是很少的,很多比赛倒成了举国关注的项目。所以才会一个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力挽狂澜,便成了民族娇子。现在,无论是李娜夺澳网,还是国足依然扶不起来,都难以达到以前那样瞩目了。

那个年代流行去酒店听音乐茶座。穿件宽松垫肩的西装,走进五星级酒店,一边听唱歌一边一盅两件,听着特别有80年代的画面感。据说广州的文化产业也是在这些地方诞生的,音乐茶座走出过中国最早一批的流行歌手,影响力逐渐扩大到全国。

80年代广州影响全国的流行文化。8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的领先,广州的文化产业也开始领跑。以毛宁、杨钰莹为代表的歌手开始被广州流行乐坛捧出来,珠影厂也制作出一批像《情满珠江》、《公关小姐》那个影响全国的电视剧,全国最早的选美比赛美在花城也在相同的时期诞生。不过进入90年代后期,广州的文化产业陷入滑铁卢,直到现在也很难找到广州制作能够影响全国的文化作品了。


这是1994年越秀花市,感觉花街的变化是最小的,无论何时,行花街一直是广州人不可或缺的活动,即使在困难年代,花市一样十分繁荣。

这些广告牌,真的带有很深的时代印记。海飞丝、飘柔,是1991年开始进入中国的,也是最早来到中国的外国洗浴品牌,可以说,1991年之前,你在中国是基本很难看到有牌子的洗发水沐浴露的。健力宝、钻石牌则是改革开放初期曾经红极一时的品牌,不过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堕落了。

80年代初期的一德路!

说到飞机场,那就一定要带上火车站了。众所周知,广州火车站是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地点,每年的春运纪录片,都会在这里上演。不过,改革开放早期,是没有春运的,也也没有什么农民工大潮。早期,工厂还是国营厂,能解决回城知青工作已经不容易了,农业人口也尚未开始流入大城市。直到80年代中后期,大量城市人口开始逃离国营厂,进入市场,而且民营厂开始像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才开始出现农民工大潮。

到了90年代,春运大潮开始真正成为轰动性事件!

火车站的厕所,能上个厕所也不容易,这就是90年代很多农民工的真实写照。

普通市民对改革开放感受最大的,莫过于农副产品市场。在特殊年代,市场里只有一些合作社,提供的农副产品产品并不丰富,直到改革开放,农副产品市场的产品才开始丰富起来。甚至,计划经济年代的肉票粮票,都能交易,普通个体户如果开个云吞面档,需要在这里买肉票粮票然后再买到肉和面粉,才能生产出一碗供市场销售的云吞面。

到了90年代,拆迁成为了那个年代的印记。因为从广州设市以来,历经动荡,真正能够搞好城市建设的,只有民国的黄金十年,其余年代,这座城市并没有经历多大的扩展。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城市扩容已经迫在眉睫。因此,90年代拆迁扩容成为的城市的集体印记,很多广州市民房子被拆了,而当时的拆迁也远没有现在那么高的补偿。


骑楼倒了,家没了。自民国以来,广州城完整的城市脉络开始遭到破坏。为配合解放路扩建,解放路骑楼街也被连根拔起,在这种“三光”政策下,现在几公里长的解放路,已经根本找不到一栋骑楼。

拆迁前夕,骑楼底下的生态。过往并没有多少商场。1985年,南方大厦开辟防空洞为洞天商场,才有了中国第一条地下商业街。1996年,天河城的建立,被誉为是中国第一个商业综合体。在此之前,广州的商业主要依靠骑楼街,骑楼上层是住宅,一层是商铺,跨出的楼层为一楼人行道遮风挡雨,行走其中,才是最地道的广式购物。

广州地铁,也是在那个年代开始从无到有。当时,国家跟省里财政并不充裕,并不支持广州搞地铁建设。当时的广州地铁,基本上是靠市里搞出来的,甚至搞过很多次筹款活动,才有了现在的广州地铁。


公园前地铁站工地现场。长江琴行那栋骑楼,现在还在,就是现在新大新隔壁的那些骑楼。远处工地,过往是中山五路骑楼群,不过因为93年开始的地铁建设,已经被夷为平地。

花地湾地铁施工现场。地铁一号线从芳村发出,其实也是要开发芳村的一个信号,芳村的楼盘也是从那个年代开始激增。不过就花地湾地铁站沿线来说,开发的过程是苦涩的。当时在这里拿下大片土地的广东国投破产,如果把花地湾的土地拿出来拍卖,也填补不了国投公司的欠债,因此花地湾土地一直被闲置,待价而沽。去年,万科才用551亿拿下这千亩土地,距离上次开发信号响起已经二十多年了。

广州地铁西门子安达列车,一用用了二十一年,现在还在服务市民。

直到90年代,芳村才迎来大发展。地铁、珠江隧道、鹤洞大桥在短短的四年里通车,才使得芳村真正成为广州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记得小时候,住在醉观公园附近,还经常搭船去对面海的上下九,后来交通方便了,船越来越少,现在广州轮渡对于我来说,早已经不是一种交通工具,而成为了一种童年印记了。

芳村陆居路灯光夜市。灯光夜市,现在可能很多人听都没听过这种地方了,不过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些地方就相当于当年的万达广场。80年代,还没有步行街、综合体这些概念,灯光夜市多是解决返城知青工作问题的办法,当时服装的社会需求量很大,但是国营的商店未必能提供适销对路的服装商品,很多小作坊按照香港货版搞出来的老鼠货,拿去灯光夜市卖,反而取得巨大的成功。


1983年南方大厦把地下防空洞开辟为洞天商场,成为中国第一条地下商业街。南方大厦是1922年由大新公司建设的百货大楼,在民国时代辉煌一时,一度是全国最大的百货大楼。随着80年代,广州经济活力的释放,南方大厦在全国十大百货排名中,从70年代的全国第9,跃居到首位,这也是南方大厦最辉煌的年代。

步行街,印象中应该是90年代才有的产物。广州有两条步行街,一条是北京路,一条是上下九。北京路过往是一条名副其实的书街,一条路上有几十间书店,而商业街则应该是在与北京路交界的惠爱路上的随着后来中山五路拆迁,还有北京路步行街的设立,商业被完全转移到北京路上。即使如此,现在在寸金尺土的北京路上,还聚集着新华书店、科技书店、教育书店、古籍书店、外文书店等书店,印证着北京路书街的历史。

90年代初的北京路,都是还是能行车的,图片摄于北京路联合书店门前。以前大部分的士都是红色的,直到现在我还是觉得,的士就应该是红色的。


90年代广州街景。红棉电话亭,当时遍布广州大街小巷,那个年代还没有智能手机,连大哥大也是少数人玩得起的东西,一台BP机,一个电话亭,起着现在移动电话的作用。

爱群大厦。爱群大厦民国年代是广州最高级的酒店,84年在爱群大厦顶层建立的旋转餐厅也是当时最时髦吃饭圣地。照片摄于1993年,其实爱群大厦对出长堤的江景,直到现在也没有太多改变,充满着岁月痕迹。对面的卡西欧广告牌,感觉前两年还在的。

麻石街与砖瓦房。这场景今天已经不多见,或许西关里可能还有这些地方,但是基本都被拆得七七八八了。

正如广告牌里的桑塔纳一样。现在的桑塔纳,跟以前的桑塔纳,除了名字一样以外,是否还有一根螺丝钉是一样的。

1986沙基涌边的艇仔粥。以前的艇仔粥,真的是在艇仔上卖的,然后在食客把艇仔粥拿上涌边吃,现在这种地方找都找不到了,即使找得到,相信也没有能接受现在臭涌边微风轻拂的味道了。

90年代的珠江两岸。那个年代,高楼还不多,桥也不多,市民过往珠江经常需要搭轮渡。

当年珠江边大沙头的西贡渔港,还是宵夜圣地。

1993年,从海珠广场的位置眺望河南。

河南,其实只是海珠的一小部分。过往海珠是分河南区跟新滘区两个区的,河南属于市区部分,新滘属于近郊部分。河南,大概就是沙园以北,中大往西的珠江河南岸部分。早在清末民初时代,河南已经开始开辟马路,但是发展十分缓慢,直到80年代以后,河南的楼房马路才开始多起来。照片是84年的江南大道,这条主干道见证着河南地区的发展。

1988年东方乐园。曾创下一天10万人入园的记录,并且把记录保持了20年。

不过,平时大家去得更多的应该是这种公园。

90年代的公交站牌。还有那款广客的巴士也是那个年代的一大标志。

1988年西濠二马路。这条当时繁华的商业街,现在已经根本看不到一丝商业气息,变成一条江边的寻常小巷,这也是广州长堤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个曾经的广州外滩,百货大楼、电影院、酒楼,都因为城市的发展,还有这边交通的拥挤,而慢慢衰落,直到现在已经完全跟商业失去关系。

1994沿江路。路上已经跑着183空调公共汽车,在当时应该是挺前卫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