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的能改變命運嗎?

高考真的能改變命運嗎?

又到一年高考時。

今年,第一批00後即將參加高考,900多萬“千禧寶寶”們面臨著人生中的第一次大考。

曾經,高考被我們看作是命運的重大轉折點。“高考決定命運”、“一考定終生”是考生和家長孜孜不倦奮鬥的動力。

然而,在新浪教育、澎湃新聞最近的調查中發現,一些00後並不認同“高考改變命運”,在他們看來,高考只是一種經歷,並不能上升到改變命運的高度。

吳軍博士在《大學之路(第二版)》發佈會上,曾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主題演講,對此,他提出過自己的見解。

你所處的時代就是你的命運

你最終這一輩子有多大成就,首先取決於你的時代。

全世界75個最富有的人中有20%出生在同一個國家,而且都在1830年—1840年這10年間,這就是美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洛克菲勒、老梅隆(梅隆的父親)等都是那個時代的人。而中國現在所有的富人基本上都趕上了改革開放的浪潮。

所以說,生在一個好時代,你的命運就被決定了,你要相信你這個時代。

決定你命運的,首先是大時代,所以你到哪個山就要唱哪個山的歌。過去的30多年是很好的時代,今後20年也會是個不錯的時代,該做什麼就做什麼。過去30多年中我們中國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相信這個時代,跟著這個時代倒著走。

其次,有些事你能把控,有些事你不能把控。時代你不能把控,因為你不能選擇自己出生的時代,而有些事你能把控,比如今天我們講的主題——“教育”,你是可以把控的。對於教育,首先你要明白的是教育不光是學習,而是我們今天做的任何一件事

比如說你在地圖上看到我們今天所在的酒店,進來以後怎麼找到這個房間,底下會有一張圖,那張圖上告訴你現在在哪,然後你要去那個目標。所以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做兩件事:

第一件事:你知道自己現在在哪。

剛才我講了,比如有的孩子從小地方來到北京上學,已經感覺自己很不錯了,但當他看到同學是富二代,心理很不平衡,那是因為他沒有想明白自己在哪。首先要明白自己的位置。

第二個件事:你自己要去哪。

這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我們把中國人劃分成兩個層次,處在不同層次的人目標是不一樣的,其所要進行的教育也不一樣。

如果你處於社會最底層,想要上升到中產階層最重要的是學會技能教育,對於這個層次的人來說,博雅教育是沒用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藍翔技校的畢業生要比很多白領賺得多——因為他們掌握了基本技能。所以首先你要知道自己在什麼位置:如果你處於這樣的社會階層,你要接受的第一步的教育就是技能教育。

技能教育的重要性

看一個人,不能因為出身就給貼上笨或聰明的標籤,每一個孩子都是可造就之才。

在美國有一個program叫KIPP,就是培根那句話:知識就是力量

(Knowledge is Power)。

和中國一樣,在美國也有好學區和差學區之分,而且學區房這個概念其實是從美國來的。

在一些比較差的學區(比如一些貧民窟所在的學區),這些學區的校長關心的不是如何教育孩子,老師管的也不是孩子,他們關心的是這些孩子是否每天都來上學。例如一個班上30個孩子,今天只有25個孩子來上學,剩下的幾個孩子居然“忘記上學”,因為他們被鄰居的孩子帶去遊戲廳玩了。所以,“KIPP”就是把這些孩子和他的家庭隔絕,讓他們早上六點就來學校,晚上八點鐘再回家,這樣他們就沒機會去和鄰居家孩子廝混。

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進入這個項目(KIPP),貧民窟的孩子需要抽籤進入。運氣好的孩子還會被送到一個距離自己家庭所在地比較遠的學校。剛進去的孩子成績很差,但很快成績就趕上來了,這樣看起來有點像衡水中學。這些孩子在申請大學時候,可能上不了常青藤大學,但他們可以上到州立大學。這個項目中的孩子升學率較高,畢業後也能找到一份比較體面的工作,這樣就可以與之前的家庭隔離,徹底走出自己家庭所在的階層,也徹底走出貧民窟。

美國社會階層分化很明確,基本上只有5%的人能夠從底層的20%上升到上層的20%。所以,只要把這些孩子與周圍糟糕的環境隔離,他們都是可塑之才。但是前提是一定要好好讀書,並且要有讀公立學校,擁有一技之長。

今天我們整個國家都提倡博雅教育、通識教育,而實際上,在中國,可能80%的人需要的是技能教育。衡水中學所培養的人和清華附中培養的不是一類人,讓衡水中學像北京頂級中學那樣培養人是錯的。所以,社會需求不一樣,針對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是不一樣的

向上一個階層的路註定是艱辛的

實際上,中產階層的孩子是最辛苦的。經常有家長和我抱怨孩子太辛苦,平時要上課、補習,還要學各種藝術體育等。我告訴他,中產階級想要進入精英階層,就是最辛苦的。因為:

●你的孩子需要具備一技之長(接受技能教育),否則沒有立足之地。

●所有你認為的精英階層需要具備的技能,需要在在他這一代人中補齊。

所以,中產家庭的孩子是最辛苦的,因為向上的通道太窄了,而教育也不會是輕鬆的,只會更辛苦。要知道,向上的路註定是艱難的,而向下的大門永遠敞開,不辛苦就會面臨階層下滑

在美國也一樣,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是最辛苦的。在真正的上層社會,你擁有的資源是別人沒辦法比的。例如,特朗普的女婿,據說連算數都算不清楚,但是因為他父親給哈佛捐了幾百萬,所以他很輕鬆進入了哈佛。

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如果你在20歲的時候相信絕對公平,說明你是一個有情懷的人,但到了40歲,你依然相信絕對公平,那你就有點傻了。世界是不可能絕對公平的,因為一旦出現絕對公平,世界就停止進步了。比如今天的北歐社會,就很公平。但是如果你在那裡呆一段時間後,就會明顯感覺到整個社會死氣沉沉,因為沒有任何變化,也沒有給你任何機會。

教育資源永遠是不夠的。今天整體的中國教育水平進步非常快,比30年前從資源、經費各方面都有十倍的提升。但是清華還是招那麼多人,所以永遠有人上最好的學校,有人上最差的學校。所以不用糾結自己是否進入了最好的學校,重點是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中國高等教育的同質性太強,每所大學都要建設成研究型大學。其實有些學校不適合,有些大學可能應該好好地搞教學、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讓這些學校大學畢業以後能夠去發揮自己才幹的地方。

另外一方面,教育問題不是單方面的問題,不是學校問題,也不完全是社會問題,也不完全是個人問題,也不完全是家長問題,但是每一方面都有一些問題。從你自身來講,家長、個人,你也要意識到這一點,哪怕你進入到了一個學校以後,有些人確實需要是有一技之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