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嗎?這些藝術創作,靈感都來自石頭!

很多石友覺得好像無形之中有一道牆把玩石人隔離了起來,自成一個圈子。

其實,很多藝術家、企業家也愛石,可能您沒留意罷了。一些藝術家甚至從賞石中獲得創作靈感。

從國畫、油畫到雕塑等主流藝術品樣式,均出現了以表現賞石為題材的當代藝術作品,並出現了一些代表性的藝術家和作品,極具影響力和市場表現力。

一、吳冠中彩墨太湖石

2011年,吳冠中的彩墨畫《獅子林》在北京保利春季拍賣會上以 1.15 億元人民幣成交。吳冠中由此成為內地第一位單件拍品過億的現當代藝術家。

而畫作所反映的題材,正是太湖石。

知道嗎?這些藝術創作,靈感都來自石頭!

北京保利拍賣的吳冠中彩墨畫《 獅子林》

吳冠中對於蘇州園林, 特別是太湖石可謂情有獨鍾,他曾經表示:

蘇州園林吸引我,屋宇亭榭之素雅、太湖石之玲瓏、垂柳依依、游魚悠悠,真是美不勝收。

在一篇題畫《太湖石》上他如此描述:

太湖石,抽象倔。道是有形卻無形,道是無情卻有情,藤蘿攀援擬安家,微風燕子歡。

他多次創作過以蘇州園林和太湖石為主題的畫作。其中最值得稱道的,便是《獅子林》。

知道嗎?這些藝術創作,靈感都來自石頭!

香港蘇富比拍賣的吳冠中彩墨畫 《 獅子林》

吳冠中認為:

蘇州獅子林其實是抽象雕塑館。中國人欣賞太湖石,獨立的石或石之群體構成,園藝家的高品位審美觀早已普及於人民大眾。

用點、線來構成抽象的石群之美,同時憑點、線的疏密表現塊面之多樣,則畫面必然是抽象形式了,人們開始也許不接受。

於是織入迴廊、亭榭、浮萍、游魚,導人們進入園林,跨入園林,便進入了抽象畫境。

這也是畫家“風箏不斷線”藝術觀的一種體現。

二、劉丹國畫靈璧石

當代藝術家劉丹從 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便由石頭的題材入手,開始探索山水畫的結構問題,是中國當代水墨藝術家中最早表現太湖石的一位畫家。

知道嗎?這些藝術創作,靈感都來自石頭!

劉丹國畫《奇石圖》(1992 年作)

他將西方繪畫中的素描與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粉本相結合加以創造,在有限的二維空間內,將奇石的三維結構纖毫盡現,精確到近乎難以辨認的地步,許多作品給人以一種詭譎之氣,近觀每個細節,又好似可轉換成某處山水。

知道嗎?這些藝術創作,靈感都來自石頭!

劉丹國畫《小玲瓏十二面容姿圖》卷之一

旅居美國的劉丹具有深厚的國畫和國學根底, 自身也是一個古玩賞石收藏家。他的

畫石作品多是根據海內外藏家收藏的古代文人賞石(以靈璧石、英石為主)所作的寫真,並佐以詩文書法,其典雅的楷書與寫實的奇石相得益彰。

知道嗎?這些藝術創作,靈感都來自石頭!

劉丹畫的《逸雲峰》在香港蘇富比以428萬(HKD)的高價成交

劉丹以為,古代山水畫之所以延續千年之久而不衰,其遺傳基因中的“幹細胞”就是石頭。

三、周春芽油畫“石頭系列”

賞石是東方獨有的一種文化符號,而油畫則是西方藝術的代表,兩者相結合會有什麼結果?

周春芽曾在德國留學期間汲取了德國新表現主義的表現手法,1989年回國後,在研究中國傳統文人山水畫時,敏感地注意到,太湖石極其富有表現主義的意味,於是進行了油畫太湖石的嘗試。

知道嗎?這些藝術創作,靈感都來自石頭!

周春芽油畫《山石圖》

由於太湖石本身形態複雜多樣,相對適合用油畫表現,便成了畫家筆下的重要題材。

他筆下的太湖石,造型略顯變形、誇張。

畫家曾經表示:

我喜歡古典文人筆下的石頭形態,但不滿足於那種過於溫和、內向的性格,我想到一種張揚而冒險的嘗試——藉助這種典雅的形態去傳達一種暴力甚至色情的意味。

知道嗎?這些藝術創作,靈感都來自石頭!

周春芽油畫《太湖石》

周春芽把中國傳統中的石頭原型重新開發、重新演繹,契合了西方表現主義,也因此確立了具有個人風格的視覺形態和表現筆觸。

四、展望雕塑“假山石系列”

中國當代雕塑家展望將最具有現代含義的不鏽鋼材料與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假山石結合起來,從1995年以後開始創作“假山石”不鏽鋼雕塑系列,用不鏽鋼材料翻制各種假山和浮石。

知道嗎?這些藝術創作,靈感都來自石頭!

展望不鏽鋼雕塑“假山石”

展望精心地用不鏽鋼板拓下山石的每一個紋理,每一個孔洞,每一個轉折,細心地將它們焊接在一起,然後一點點拋光,直至原來石質的造型變成閃耀著現代金屬光彩的“觀念性雕塑”。

知道嗎?這些藝術創作,靈感都來自石頭!

展望的奇石雕塑在香港佳士得也拍了964萬(HKD)

由於不鏽鋼假山石具有鏡面效果,在任何環境中,作品的形態變得有些模糊,而反射的全部是周圍的色彩、形態和變化,都市的現代文明與傳統溫和之間的語義衝突,也就被突顯出來。

由於不鏽鋼假山石具有鏡面效果,在任何環境中,作品的形態變得有些模糊,而反射的全部是周圍的色彩、形態和變化,都市的現代文明與傳統溫和之間的語義衝突,也就被突顯出來。

知道嗎?這些藝術創作,靈感都來自石頭!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展望假山石雕塑 惠學耕/攝

這些作品大量進入了國內外公共空間以及私人收藏,併成為了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首次收藏的中國當代雕塑作品,使得傳統文人欣賞的假山石以一種新穎奇異的方式進入人們的視野。

五、徐累“新水墨”中的石頭

中國當代藝術“新水墨”的重要開拓者徐累的近年畫作,多以山石為主體。

他創作的四聯體《霓石》,將霓虹與石頭糅合一體。在2014年嘉德秋拍中,由620萬元起拍,經過多輪競拍,落槌時已高達1600萬元(加上佣金,最終成交價為1840萬元)。

知道嗎?這些藝術創作,靈感都來自石頭!

畫的都是石頭,但這些畫既有超脫、安靜的美,又暗示了一個深邃的內心世界。看著看著,心就抽離了日常生活,進入乾淨的思考中。

知道嗎?這些藝術創作,靈感都來自石頭!

《浮玉》

知道嗎?這些藝術創作,靈感都來自石頭!

《天淨沙》

在蘇州博物館舉辦的“賦格·徐累個展”上,徐累還首次嘗試了裝置藝術作品《移山》,將精心挑選的八塊形狀各異的片石,置入鏡面不鏽鋼卡槽,可隨意移動並呈現不同的空間層次。

知道嗎?這些藝術創作,靈感都來自石頭!

《移山》

蘇博庭中的山境水色實景,裝置藝術《移山》的虛景,《天淨沙》山石的幻景,彼此觀照,互為映襯,營造出了“石非石,山非山”的禪意空間,不僅在繪畫和建築上找到了共同語言,而且在當代賞石藝術跨界融合上找到了共同語言,不失為有益的嘗試。

知道嗎?這些藝術創作,靈感都來自石頭!

徐累的《天淨沙》與《移山》

因為“賞石藝術”,是中國古代的文人群體創造的,一種特殊的雅事。今天看來,它不僅是一種中式的生活美學。更是一把極好的“鑰匙”,領人進古代文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六、貝聿銘的“片石假山”

蘇州博物館的設計者貝聿銘(“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在設計博物館外景的《片山假石》時,就融入了賞石精神。

他獨創性地採用石材切片加以排砌,“以壁為紙,以石為繪”,在庭園粉牆前以石片營造了一幅壯觀的中國山水畫。

蘇州博物館的設計者貝聿銘(“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在設計博物館外景的《片山假石》時,就融入了賞石精神。

他獨創性地採用石材切片加以排砌,“以壁為紙,以石為繪”,在庭園粉牆前以石片營造了一幅壯觀的中國山水畫。

知道嗎?這些藝術創作,靈感都來自石頭!

貝聿銘設計的《片石假山》

可以看到,同樣是石頭,但藉由一個有深度的靈魂組織起來,就能變成有精神力量的作品。

知道嗎?這些藝術創作,靈感都來自石頭!

貝聿銘和徐累也都曾談到過同一個意思:

表面上看,畫家畫石、石友賞石、設計師壘石造園。一個拿筆,一個靠眼,一個運用各種器械,好像是完全不同。

其實貫穿其中的,都是古代的“文脈”。而奇石就是那把最好的鑰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