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貴在“精準”不能“平均”

改革開放之初,針對社會抱怨的吃“大鍋飯”現象,《人民日報》曾刊發“不能再吃大鍋飯”系列評論,向阻礙改革進程的舊思維宣戰,成為推進改革開放的時代之聲。在改革開放四十年、決勝脫貧攻堅如火如荼的今天,還有人抱著平均主義不放,把“大鍋飯”吃到了扶貧一線。

請看這兩則典型案例。一則來自青海,海東市樂都區達拉鄉春灑村三社將兩年低保金共計8.06萬元平分給35戶農戶,馬圈溝村將兩年低保金和“兩節”補助款共計31.86萬元,分兩次平分給63戶農戶。另一則來自雲南,麗江市委巡察組發現了古城區金安鎮、開南街道等鎮街的“輪流保”“平均保”等問題線索。

為什麼這樣做?通報裡沒有講,也無需深究。因為再充分的理由都無法改變這些行為的性質:讓不該享受者吃與貧困戶一樣的低保,無異於從本就貧困的群眾口裡奪食、碗裡搶肉。即便沒有剋扣截留,沒有據為己有,也已經嚴重違背中央有關扶貧政策。中央紀委提出從2018年到2020年持續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重點查處和糾正貫徹黨中央脫貧攻堅決策部署不堅決不到位、弄虛作假問題,在扶貧工作中搞平均主義、給群眾吃“大鍋飯”的幹部被處分,可謂咎由自取。

擺脫貧困,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精準二字,總書記更是再三強調。“貫徹精準扶貧要求,做到目標明確、任務明確、責任明確、舉措明確,把錢真正用到刀刃上,真正發揮拔窮根的作用。”“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各地都要在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上想辦法,出實招、見真效。”沒有精準扶貧的基本方略做指導,完成史無前例的脫貧攻堅戰不可想象,也唯有落實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才能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精準就必須摒棄一切形式的平均主義,向任何藉口的“利益均沾”說“不”。也就是說,該扶的人一個都不能落下,但不該扶的決不能混跡其中;所有扶貧領域的資金必須確保專款專用,“打醬油的錢不能買醋”,貧困對象的錢一分都不能亂用。

各級黨委政府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有關精準扶貧的重要精神,落實到扶貧行動中。各級紀委監委也要圍繞打贏脫貧攻堅戰,找準定位、服務大局,緊盯、盯緊扶貧領域的突出問題,精準發力,靶向監督,對扶貧工作中失職失責的嚴肅問責,為兌現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提供堅強有力的紀律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