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校園槍擊案頻發 引歐美文壇作家齊聲討

美國校園槍擊案頻發 引歐美文壇作家齊聲討——要在人類文學史上記錄下 “美國的恥辱”

2018年4月2日,美國帕克蘭道格拉斯高中的一名學生揹著透明書包上學,據悉因為被喜歡的女生拒絕,該學生心生不滿,直接攜槍衝進被害者的藝術課堂,導致連那個女生在內的17人喪生。這已經是美國曆史上發生的第22起校園槍擊案了。

槍擊案再度引發美國各界的震怒以及對“控槍”政策的呼籲,但美國政府多年來似乎對此“毫無作為”。接連發生的校園槍擊案更是擊碎了歐美文壇作家們脆弱的神經,不少知名作家選擇拿起手中的筆,希望在人類文學史上記錄下這些人間慘案亦是“美國的恥辱”,更希望從心理、社會學、家庭教育、政府關係等多維角度反思校園槍擊案背後的深意。

從一個家長的不安,莉安儂·納文寫下了這個心碎又感人的故事,故事從一個6歲孩子的視角展開,講述了一場突如其來的校園槍擊案對一個受害者家庭如餘震般不能停止的“比死亡更嚴重的傷害”。男孩扎克本來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一場校園槍擊案帶走了他的“天才哥哥”安迪,從此,6歲的扎克成了“剩下來的孩子”。安迪的離去讓整個家庭遭受重創。媽媽悲傷過度,一心只想復仇,爸爸也承擔著巨大的心理壓力,一顆出走的心蠢蠢欲動……倖存的扎克,在大人們的自顧不暇的悲痛和相互傷害中成了“隱形人”,他經常噩夢醒後,只能躲進哥哥的衣櫃裡,在幽暗中尋找一絲安全感。眼看整個家庭幾近分崩離析,劫後餘生的扎克決定鼓起勇氣找回療愈的力量,他將如何化解家人心中的悲痛與仇恨,如何帶他們走出人生絕望,他一個6歲的孩子,真的可以做到嗎?

《出版人週刊》評價道:“那些罪惡的子彈打在孩子們身上,但之後受害者家庭又把無形的子彈打在了倖存的孩子身上,而最終又是孩子的純真和善良拯救了這個瀕臨破碎的家庭,這個一個悲傷循環的故事,但卻湧動著最震撼人心的愛的力量。”第一位獲得艾倫坡文學獎、莎姆斯文學獎和安東尼文學獎三項文學大獎的美國作家,也是前美國三代總統克林頓、小布什和奧巴馬最喜歡的暢銷書作家哈蘭·科本對本書讚譽有加,他認為《剩下來的孩子》道出了每位家長的終極恐懼:如果殺害你孩子的兇手竟是你認識的人,或者說是你自以為認識的人,你會怎樣?而“人類的心靈儲藏恐懼、傷害、災難,更要懂得儲藏愛、傳播愛。”

美國校園槍擊案頻發 引歐美文壇作家齊聲討

圖為《剩下來的孩子》中文版

美國著名兒童作家瑪麗·波·奧斯本在其風靡全球的暢銷書《神奇樹屋》中,寫下這樣的文字,希望鼓勵生活在校園槍擊案陰雲下的美國孩子們:“我必須始終直面黑暗,如果我挺直腰板去面對,就有機會戰勝恐懼;如果我只會閃避躲藏,恐懼就會戰勝我。”

美國校園槍擊案頻發 引歐美文壇作家齊聲討

圖為《你好法奈利》中文版封面

朱迪·皮考特的《十九分鐘》則從社會及家庭教育的角度,詳細剖析了一個孩子怎麼一步步成長為一個冷血無情的製造出長達19分鐘慘案的校園槍擊案兇手。

無論怎樣書寫悲痛,美國校園槍擊案都是人類歷史上永遠揮不去的悲痛;無論怎樣祭奠死者,屢禁不止的校園槍擊案依然是美國民眾和社會永遠的痛點,甚至恥辱。歐美文學界的集體發聲或口誅筆伐,無疑是在用最積極的心態給美國社會和民眾的不安以解藥,雖然文學不是根治此劫的良藥,但至少它是最有力量的“災後撫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