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TCL:手機行業的兩個難兄難弟

我敢斷言:如果跳不出目前的思路,TCL手機依舊沒有未來,這是TCL手機的宿命。對於TCL手機來說,當務之急不是發佈新品,也不是由李東生親自操盤並代言,而是坐下來好好檢討檢討過去十幾年究竟做錯了什麼?否則,做再多的努力都沒用。

聯想、TCL:手機行業的兩個難兄難弟

4月10日,全國工商聯副主席、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在參加博鰲亞洲論壇論時表示,“過去兩年,手機行業面臨殘酷洗牌,但TCL依然不會放棄智能手機。”

李東生此番表述,基於兩個背景事實:

一是2017年,TCL通訊銷售手機4387.6萬臺,同比下降36.2%;僅2017上半年,TCL通訊就整體虧損了8.52億元,成為TCL集團四大主要業務板塊中表現最差的一個。

一份由GFK提供的sell-out出貨量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聯想手機國內銷量179萬臺,位居第十,佔有率不足0.5%。而TCL手機銷量尚不如聯想,前十名都沒進。

聯想、TCL:手機行業的兩個難兄難弟

二是2018年以來,中國手機行業整體形勢趨於嚴峻,1-3月份,智能手機出貨量8137萬部,同比下降26.1%。金立、魅族均傳出經營困難的消息。

這意味著,TCL手機2018年面臨的是一個比2017年更加嚴峻的市場環境,可謂“內外交困”。

因此,李東生的表態,看起來更像自己給自己打氣。

事實也是這樣。從TCL已經對外釋放的信息,公眾依舊看不出TCL手機2018年有復甦的跡象。

我願意站在更高的角度觀察TCL手機,從戰略層面審視這個企業的經營之道。在我看來,TCL手機是典型的“精於技而盲於道”,在產品與營銷等戰術層面用心過多,而戰略層面思考嚴重不足。

2004年,TCL手機達致巔峰狀態,標誌性事件是收購阿爾卡特手機。但是很快,TCL手機業務急轉直下,並從此一蹶不振。當然,不幸不止發生在TCL一家企業頭上,當年另兩家名牌——波導、夏新,也未能倖免。

此後十幾年,TCL手機一直艱難生存,勉強憑出口業務維持生計。究竟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嚴重結果?遺憾的是,十幾年來,我們從不曾看到TCL官方對此進行過檢討和反省。我恰恰認為,這正是TCL手機難以東山再起的結症所在。

我甚至敢於斷言:如果跳不出目前的思路,TCL手機依舊沒有未來,這是TCL手機的宿命。對於TCL手機來說,當務之急不是發佈新品,也不是由李東生親自操盤並代言,而是坐下來好好檢討檢討過去十幾年究竟做錯了什麼?否則,做再多的努力都沒用。

究竟什麼拖了TCL手機的後腿?

我認為,TCL手機處境尷尬,實乃三大因素使然:

一是品牌形象嚴重老化。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T、C、L”三個字母對TCL旗下產品根本形不成技術與品質層面的背書,尤其對手機這種技術要求高、迭代週期短的產品,更是如此。

二是TCL傳統家電企業的身份,不利於經營手機這種產品。雖然TCL是中國著名家電企業,但在大多數人心目中並不是一家科技公司。在人們潛意識裡,手機是對科技要求比較高的產品,只有科技公司才能做得好,比如蘋果、華為、三星。

也許有人會說,“三星不也是一家家電企業嗎?”沒錯,三星的確是一家家電企業,但三星是一家擁有強大研發能力的家電企業,三星研發投入連續多年在100億美元之上,TCL不具備這樣的研發實力。

還有,家電在很多人心目中是“技術含量不高”的產品——雖然我認為這是偏見,但的確給不少具有家電背景的手機企業造成公眾認知層面的困擾。不知大家發現沒有,在中國,但凡貼著“家電企業製造”標籤的手機,無一不是經營慘淡。

為何三星會成為全球手機的老大?因為三星和華為企業屬性相似,都是科技型公司。因此,三星手機能夠成功,不意味著TCL手機也能成功。

三是產品個性不清晰。華為手機技術優勢明顯,小米手機互聯網色彩強烈,OPPO手機青春時尚……如果你問“TCL手機有什麼優勢”,我相信99%的人給不出答案。

這就是TCL手機的尷尬之處:品牌個性不清晰,產品缺乏差異化優勢。須知,沒有差異化優勢的產品是可以輕易被替代的,因為你沒有必須存在的價值。

雖然存在了二十幾年,但在人們心目中卻沒有存在感,這就是TCL手機。

TCL手機曾經有過一次可能崛起的機會,遺憾的是,決策層短見與急功近利心態,最終讓TCL失去了這個機會。

2016年4月7日,剛剛上任TCL通訊集團全球COO兼中國區總裁的楊柘,在TCL手機春季新品發佈會上說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話,他說:一個女醫生和100個女人站在一起的時候,自我認知是醫生;一個女醫生和100個男人在一起的時候,自我認識是女人。

他的思考是:“TCL手機要尋找品牌差異化的認知”。

怎麼實現品牌差異化呢?楊柘給出了他的結論:“TCL手機不在於去秀肌肉,比參數,而要拼氣質,做一個知書達理的文科生。”

隨後,人們在各大機場候機樓看到了TCL手機的廣告:“美好,宛如初現”。

聯想、TCL:手機行業的兩個難兄難弟

這是TCL手機多年來第一次重新思考自己的品牌定位。

遺憾的是,情況很快就發生了逆轉。

不到一年時間,楊柘就從TCL離職。據說離職的原因是因為TCL通訊當年業績太差,與李東生的期待相距甚遠。

在我看來,楊柘入主TCL的最大意義,在於他開始從戰略層面思考TCL手機的未來,這是一個重大改變,也是一個重要契機。俗話說,“在同一個地方栽倒兩次的人是愚蠢的”,而TCL手機在同一個地方栽倒何止兩次、三次!當一個人栽倒再爬起來的時候,他最需要做的不是繼續往前走,而是認真地想一想:“我為什麼會在這裡栽倒?”

唯有思考才有可能改變,唯有思考才能讓人變得智慧,而改變需要時間。

遺憾的是,李東生的焦躁心態不給楊柘做出改變的時間,他希望TCL手機當年就出成績,就沖銷量。

有人這樣評價李東生:人很精明,但追求短期效益,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對下屬沒有耐心。

李東生親自掛帥,未必能給TCL手機帶來好運

2017年12月19日,TCL集團發佈公告稱,TCL通訊科技董事會聘任李東生兼任TCL通訊科技首席執行官、執委會成員。

這一次,李東生親自披掛上陣衝上手機最前線。

我曾經問網友:“你覺得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和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相比,誰的個人影響力大?”我得到的答覆是:95%+的人認為,“李東生完全沒法和董明珠相比”。

事實是,即使董明珠個人號召力巨大,其親自代言的格力手機依舊不為消費者所接受,格力手機已經推出三代產品,但代代堪用“慘不忍睹”來形容。甚至不少人認為格力手機事實上已經失敗,只是董明珠不願意承認而已。

一個問題是:如果以董明珠那樣的影響力都不能讓公眾接受格力手機,李東生的個人影響力足以讓公眾為TCL(實際上是黑莓)手機買單嗎?

我不知道是誰推動了在“李東生”和“TCL手機”之間建立強關聯的努力,但我認為這是一個十分無腦的建議。

須知,李東生早已被貼上“中國第一代家電企業老闆”的標籤,這個標籤放在今天由馬化騰、馬雲、雷軍等一眾互聯網領袖主導的時代,並不是一個光鮮亮麗的標籤。一個毋庸否認的事實是,在許多年輕人眼裡,李東生已經“廉頗老矣”。

事實上,即使雷軍形象如此年輕,甚至被追捧為互聯網精神領袖,小米手機還是聘請了當紅明星吳亦凡代言,而不是由雷軍親自代言——雖然雷軍是小米手機事實上的形象代言人。

因此,李東生本人衝在TCL手機第一線並親自代言,並不是一個明智選擇。

聯想、TCL:手機行業的兩個難兄難弟

這仍然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李東生究竟能給TCL手機帶來什麼新鮮的東西?

至少在過去的四個月裡,人們沒有看到TCL手機的變化,甚至變化的苗頭也沒有看到。相反,當人們看到李東生手裡拿著的依舊是密佈物理摁鍵的黑莓手機時,瞬間有一種從歷史穿越而來的感覺。

黑莓固然可以堅守家族基因,好比諾基亞始終不願意向蘋果低頭一樣,但是消費者可以用自己的腳做出投票。

身兼TCL集團董事長及TCL通訊科技首席執行官,李東生手中擁有比楊柘可利用資源多得多的資源,但是至少在過去四個多月,公眾沒有看到TCL手機的改變。依舊將黑莓手機作為中國市場主打產品,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另一家尷尬的企業,它就是聯想。

和TCL手機同病相憐的,還有聯想

一個有趣的事實是:李東生主導收購湯姆遜彩電與阿爾卡特手機業務,與柳傳志/楊元慶主導收購IBM PC業務及摩托羅拉手機,無論形式還是結果,都驚人地相似。

還有,李東生在TCL手機上表現出來的焦躁心態,和楊元慶在聯想手機上表現出來的焦躁心態,同樣是驚人地相似。

當然,摩托羅拉和黑莓,同為沒落的手機貴族,這一點也是驚人地相似。

過去多年,聯想手機業務來回搖擺,始終給人“始終找不著北”的感覺;TCL手機亦然,每年都說要重回中國主流陣營,卻年年落空。雖然擁有自主品牌TCL,但TCL手機業務卻將希望寄託在完全無品牌所有權的阿爾卡特和黑莓身上,確實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就在前不久,聯想搶先發布了一款區塊鏈手機,結果收穫的不是讚美而是一大片“蹭熱點”的嘲笑。

TCL和聯想都不太願意承認自己手機的尷尬,比如李東生說“TCL依然不會放棄智能手機”,但是,現實就是比願望骨感得多。

船行大海,第一要做的絕不是開足馬力前行,而是確定正確的航向。而TCL和聯想,看起來就像兩艘偏離主航道太遠的大船。

實事求是講,我對這兩家手機的未來不抱希望——尤其在本土品牌大洗牌即將開始的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