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拒絕”,堅守底線,是一種智慧

——合理地拒絕一些東西,才能得到 更珍貴的東西。

在誘惑面前,要懂得拒絕。鄧肯曾說:“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過是受到的誘惑不足而已。這不是因為他們生活單調刻板,而是因為他們專心一意奔向一個目標而無暇旁顧。”

拒絕是對一個人膽魄和心智的考驗。如果你不會拒絕,你就無法成功地跨越生命。不必害怕拒絕,我們只需要更周密的決斷,更智慧的策略。勇敢地說“不”吧,這是我們意志之舟劈風斬浪的白帆。

學會“拒絕”,堅守底線,是一種智慧

拒絕是一種權利,就像生存是一種權利。古人說,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這個“不為”,就是拒絕。人們常常以為拒絕是一種迫不得已的防衛,殊不知它更是一種主動的選擇。

同樣為人處世也通其理,講究的是一個恰到好處,在各種因素中取得最好的均衡點,進而達到利益的最大化。

如老子《道德經》所云,“治大國若烹小鮮”。說的是夏商時代,一個叫伊尹的人見湯是個賢德的君主,便向他提出自己的治國主張。一次,伊尹見湯詢問飯菜的事,說:“做菜既不能太鹹,也不能太淡,要調好作料才行;治國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鬆弛懈怠,只有恰到好處,才能把事情辦好。”商湯聽了,很受啟發,當即命伊尹為“阿衡”(宰相),在商湯和伊尹的經營下,商湯的力量開始壯大,最終取代了夏王朝。眾所周知,治國平天下與處世為人的道理常常是相通,雖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固然宏大複雜,但對於我們具體微行的為人處世同樣也可以適用,可以為我們找到一張處世“良方”。

縱觀我們的一生,選擇拒絕的機會,實在比選擇贊成的機會要多得多。因為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要用唯一的生命成就一種事業,就須在千百條道路中尋覓僅有的花徑。我們確定了“一”,就拒絕了九百九十九。拒絕如影隨形,是我們一生不可拒絕的密友。

拒絕對我們如此重要,我們在拒絕中成長和奮進。如果你不會拒絕,你就無法成功地跨越生命。拒絕的實質是一種否定性的選擇。

學會“拒絕”,堅守底線,是一種智慧

人生是一個徘徊的過程,總是在各種因素間,尋找“恰到好處”的平衡點。如果做人太成熟了,就會心機太重,城府太深,老於世故,老謀深算,外隱內斂,深藏不露,叫人捉摸不透,難以相處。如果做人太簡單單純,便會宛如一泓清泉,純淨得叫人一眼看到底,同樣也難成大器。於是在人生的里程中,人們便不斷地去追尋那些“恰到好處”的平衡點。

我們在有可能從容拒絕的日子裡,膽怯而遲疑地揮霍了光陰。我們推遲拒絕,我們懼怕拒絕。我們把拒絕比作困境中的背水一戰,只要有一分可能,就鴕鳥式地縮進沙礫。殊不知當我們選擇拒絕的時候,更應該冷靜和周全,更應有充分的時間分析利弊與後果。拒絕應該是慎重思慮之後一枚成熟的漿果,而不是強行捋下的酸葡萄。

對每個人來說,如何在言行舉止中做到“恰到好處”,這是生活的必修課!誰忽略它,誰就會失敗;反之,則能鑄造成功的人生。在我們成長的路上或是人生任何的時刻,都需要不斷地去校正自己的言行與思想,使之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背景以及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得恰到好處,只有這樣才可能獲得社會其他成員的認可,進而為自己的成長和進步積累更多的社會資源,最終為自己的成功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拒絕的本質是一種喪失,它與溫柔熱烈的贊同相比,折射出冷峻的付出與擲地有聲的清脆,更需要果決的判斷和一往無前的勇氣。

學會“拒絕”,堅守底線,是一種智慧

我們每一個人牢牢堅守自己心中的道德律令,以社會規則去約束自己的言行,並在社會普遍價值觀的指導下,去協調周圍彼此間的關係,做到對自己良心恰到好處,對社會他人恰到好處,更對自己的人生恰到好處,進而為自己烹煮“小鮮”中,恰到好處的掌握人生的“火候”與“作料”。

世上沒有一成不變的處世交際的方法,但有持之以恆堅守的人生底線。“恰到好處”不是不擇手段,追名逐利的利益均沾,而是腳踏實地、默默耕耘的守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