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札記丨光伏產業:從談“伏”色變到全面超越

說起光伏產業,資本市場人士大多知曉這兩件事。

一是上海超日債券違約事件。這家較早從事太陽能光伏生產的民營企業,2012年3月發行存續期限為5年的“11超日債”,因不能按期付息,成為我國債券市場首個公司債違約案例。

二是無錫尚德破產事件。這家昔日國內太陽能行業龍頭老大,其創始人施正榮一度榮膺中國首富,2013年3月20日,公司因無力償還71億元鉅額債務,被法院裁定破產重整。

這兩件事隔得都不算遠,但是給光伏產業帶來的震撼極其巨大,真可謂風聲鶴唳,近乎談“伏”色變。不過,在這場行業大變革中,有的企業沿著“先烈”的腳印繼續前行,通過技術革新,終於守得雲開月出,通威股份就是典型樣本。

作為傳統的飼料養殖業,通威股份為何跨界進入光伏產業?通威股份董事長劉漢元告訴我們,他十多年前在北大光華讀工商管理學博士的時候,開始思考國家能源戰略大問題,並嘗試做一些清潔能源的比較研究。他當時判斷,太陽能光伏發電有可能成為未來清潔能源當中的主角,於是在2007年嘗試投資年產1000噸的多晶硅項目,然後通過技改、優化工藝流程,一發而不可收,產量不斷攀升,現在達到20000噸規模;並在光伏行業頗為低迷的2013年,向下遊產業鏈延伸,收購陷入困境的LDK合肥的電池片工廠,如今已發展成為世界電池片行業翹楚。

劉漢元在其新著《重構大格局(能源革命:中國引領世界)》中,從大歷史的角度,闡釋了自己對中國能源革命的思考。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陳昌智在序言中寫道:“十年前,我國光伏產業落後於世界,原材料和市場‘兩頭在外’、核心技術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但在短短十年後的今天,我們就完成了全面趕超。”

這是國內光伏行業大浪淘沙的十年,前浪已經倒在沙灘上,而後浪正席捲而來、戰意猶酣。十年,究竟發生了什麼?

根據經濟學最基本的量本利原理,成本足夠低,才有利可賺。一個最直觀的數據是:十年裡光伏發電裝機成本大幅降低,國內每千瓦建設成本從4、5萬元降至4000-5000元,只有原來的1/10。與此相對應,近幾年國內新增光伏裝機呈現“井噴”之勢,連續幾年位居全球第一。

技術,是這場變革的主要推手。“我們找不到任何一個產業,僅僅十年時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95 %以上的技術,我們中國人全部掌握;目前70%的製造端產能,是我們中國人做的,再過兩年,這個比例可能達到90%。”談起光伏行業的重新崛起,通威股份副董事長嚴虎自豪滿滿。

當然,光伏行業的飛速發展,離不開國家產業政策扶持。我們也注意到,國家對光伏發電的補貼正逐步消減,今年每度電的補貼平均下調了5分錢,而光伏業面臨的大考是:如果國家徹底“斷奶”,也就是實現平價上網,未來會怎麼樣?

業界普遍預測,再過兩年多,也就是到2020年底,光伏發電就可以實現平價上網。對於這個時間拐點,劉漢元認為“基本上沒有不確定性”。他解釋說,今年3月到5月,光伏中標電價已降至0.31元-0.39元價格水平,與所在地區的煤炭脫硫電價大約相當。未來兩年,光伏發電系統成本還會繼續下降,屆時東部地區的發電成本大部分都在0.3元-0.4元,西部光照好的地方會低至0.2元-0.3元,基本可以實現平價上網,所以大家現在都在與時間賽跑。

未來已來,光伏行業雖已走出陰霾,也絕非總是陽光燦爛。有分析認為,“站在分佈式的風口,傻子都能賺錢”的時代結束了。從產業鏈端口——多晶硅生產領域看,全球洗牌仍在進行之中,處於盈虧平衡線附近的幾家知名海外企業仍然不願放手。就技術層面而言,與芯片相類似,必須用賺來的錢投入下一代甚至下下代的技術研發。可以說,這是一場資金與技術的馬拉松比賽,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重蹈上海超日和無錫尚德覆轍,而繼續留在賽道上的,才能展現“剩者為王”的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